日常生活或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检查主要是了解幼儿的心理欲求、情绪健康状况、心理行为习惯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及时地给予相应的心理帮助、教育或抚慰等。我们可以通过对幼儿的表情、动作、言语等外显行为因素的观察,来判断幼儿的心理需要和心理状态。一般而言,表情轻松,常微笑或哈哈大笑,或全神贯注地做事,或谈话时无拘束地和你进行目光交流,胃口好,则表明幼儿的心理是健康的。如果幼儿常常无所事事,茫然发呆,无聊厌烦,愤怒,有问题行为,而且谈话时尽量回避你的目光,则表明他心理健康状况或情绪状态不好,或是心事重重或是忧心忡忡。下面就列举一些平时我们容易观察到的幼儿心理行为及其蕴含的心理意义和我们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供大家参考: ★如果某幼儿经常紧紧抓住我们成人的手,或者出现咬指甲、吮衣角、迁怒行为、吮手指、仪式性强迫行为、经常玩弄自己的生殖器、喜欢抱着某些东西睡觉,那么,可以肯定这位幼儿正处在的心理紧张状态,内心充满焦虑,他需要我们的抚爱和帮助。 ★如果某幼儿经常有意无意地走近我们,那么,可以肯定这位幼儿对教师有亲近和依恋的需要,我们应该适当地抱抱他,或拉拉他的手,或和他说说话等。 ★如果某幼儿做什么事前总是要求得到教师的许可,过分听话,极少违反规定,超乎寻常的安静,很难和别的幼儿打成一片,害怕犯错误和失败,害怕暴露错误,无法接受批评,或犯错误后极为不安,或者幼儿突然改变平时的习惯,变得寡言少语,或变得喋喋不休,甚至出现一时性的口吃。这说明这位幼儿心理正在承受着过大压力,我们应该反思:是什么原因造成幼儿处于如此重压之下,我们应该努力为其减轻内心的压力。 班上还可设立“心情角”,让幼儿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让教师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波动。“心情角”由红绿灰黑四种颜色组成,分别代表快乐、平静、悲伤、愤怒四种基本情绪。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随时将自己的照片挂在相应的“心情树”上,教师就可依据幼儿的情绪及时施以适当的帮助。幼儿的主动参与和表达,可以弥补教师单方观察的不足。 |
|
来自: 莫源秋论幼教 > 《幼儿教师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