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幼儿的心理健康奠基

 新用户71967ebA 2021-04-03

为幼儿的心理健康奠基

摘要:在我国,心理健康可以说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在这个陌生的知识领域里,很多知识点在关乎着我们这个民族的身心健康。由于我们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起步较之于西方要滞后,所以还存在着一个被了解被认识被接受被重视的过程。而幼儿心理健康在整个心理健康中更处于濒临遗忘的角落。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幼儿心理健康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  心理疾病  家庭教育  安全感  隔膜  压力

   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成了城中的热门话题,在今日一线、今日关注的报道、各个电台报道中,有很多青少年、幼儿都出现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都越来越重视健康,在饮食方面、医疗设备做了很多工夫,想达到身体各方面的健康,但却忽视了心理健康。

《纲要》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所谓健康心理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心理健康的人,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控制。但从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文化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致使目前儿童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幼儿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还包括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极其重要的课题。

目前我国幼儿中主要有以下六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

(1)小儿多动症;

(2)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妒忌、呐你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等等;

(3)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排泄机能障碍 、言语障碍、睡眠障碍等等;(4)不良行为。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皱额、挖鼻孔、咬衣服等;(5)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任性、自私、固执、骄气、胆怯、退缩、  易哭泣、过分敏感、过度幻想等;

(6)学习上的问题。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那么,幼儿园该如何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首先,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要确立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

幼儿教育是关乎人的一生发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确立一个长远的教育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

(1)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并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

(2)能与父母、老师、小朋友表达、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4)做事有信心和有一定的耐心,力求做成功,不惧怕失败和挫折。

(5)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6)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敢于自我表现。

(7)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平等合作、乐意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8) 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9)遇到困难能主动想办法解决。

(10)能接受教师和家长的劝导,不任性。

二.其次,我们要经常细心观察幼儿,通过观察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问题。

3至6岁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孩子的行为,以便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观察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情况,能否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是不是经常有小动作、不听话等问题。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会表现为多动、东张西望,不能记住老师说的话,经常是只顾自己做自己的事情,管不住自己等等。就如:我们班的天智,上课动来动去,在椅子坐的时候没有安静地坐过一分钟,经常有很多小动作,常会动手去搞同伴的头发、衣服、凳子等。这样的孩子孩子要通过训练前庭平衡能力来提高注意力,而不是惩罚他们。

(2)观察孩子是否有情绪问题,一些孩子适应能力差、爱哭,不愿上幼儿园,不合群,胆小敏感,退缩,不敢向老师提要求,有的孩子爱打人、咬人、惹人,尤其是剖腹产的孩子容易出现情绪问题。记得有一次我看'本港台’的一个电视节目,里面说外国有一个研究表明剖腹产的孩子对出生在手术室里对刺眼的灯光感到十分不自然,心理十分恐惧、慌张、陌生,大多数剖腹产的孩子心理问题通常会潜伏到青少年时期。如:我们班的刘硕,从小就很怕人,跟别人说一句话都会很胆小,有时候甚至会哭着很委屈地说出来,原来是小时候受到成人大声地斥责,令到他对周围的人都产生恐惧感。对于这种幼儿,应多进行触觉训练,如玩水、玩土、玩沙子,做体育运动等,使其增加自信心,在运动中加强幼儿的交往、合作、分享等能力。

(3)是观察孩子的适应和交往能力,有没有内向、孤僻、不说话、不与别人沟通等问题,要及早发现是否有自闭症的问题,及早治疗。如:我们班上有个叫麦梓斌的孩子,性格比较孤僻,不愿意与同伴老师说话,玩游戏从来都不和同伴一起玩,在家里也不愿意和爸爸妈妈交流。对于有这种情况的幼儿,老师经常要和家长交流,找出原因,同时,也建议家长带孩子到医院接受医生检查及适当的治疗。

(4)要观察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没有口吃、发音不清、话多、爱重复、表达不清、自言自语等问题。我们班的肖宇豪小朋友,经常不自觉地做一些眨眼睛、扭脖子的动作。后来经过与家长的沟通,发现是最近一段时间才出现的情况,豪仔的妈妈发现以后就经常批评他想尽快纠正他的不良习惯,可是就恰恰弄巧反拙让孩子在心理留下阴影,越想改越不由自主地做这些小动作,小动作还越来越勤了。我们建议家长应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鼓励孩子。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这个孩子的小动作真的少了很多。

三.我们应该努力研究幼儿的心理需要,并且还要努力满足他们合理的心理需要。

(1)热爱幼儿,关注幼儿,满足幼儿对被关注和被爱的心理需要

 比如,幼儿说喜欢某某老师,那是因为“我生病时,老师去看我”、“老师亲了我一下”、“老师帮我梳头”、“老师说我乖,常摸我的头”、“老师来我家家访”、 “老师经常对我笑,还经常弯下腰来跟我说话。”、“任老师可喜欢我了,她今天拉了我的手。”、“我喜欢任老师,因为她经常和我一起去倒垃圾。”、“我喜欢吴老师,因为她经常叫我发玩具。”……

老师的这些行为,有些是有意的,有些是无意的。但它们在幼儿的心里却都代表着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和关注。而这些关爱与关注,不仅使我们成为幼儿喜欢的老师,而且也使幼儿园成为幼儿的真正乐园,成为幼儿真正向往的地方。

幼儿渴望着我们的爱与关注,我们的爱与关注对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幼儿这方面的心理需要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幼儿很可能就会通过一些不符合常规要求的行为(如攻击行为、恶作剧、毁坏物品、故意捣乱、生病、吃手指、对抗等)来引起我们的关注。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地和孩子建立信赖、亲近的良好师生关系,用身体语言对孩子做出安慰、赞许和欣赏,哪怕只是微笑地看他一眼或者关切地对他说上一句话或者轻轻地抚摸一下他的头、拉拉他的手、拍拍他的肩,都可以使幼儿高兴一天甚至几天。

    孩子除了想得到教师的肯定,还想得到父母长辈的肯定。香港某台报道,有九成的儿童都希望被家长肯定、赞赏,讨厌家长拿自己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尤其最怕父母说:“你看,谁谁谁钢琴考了六级,你学了这么久还没有考上……”“你看,谁谁谁考试拿了5个A,你每次都只考了一个A……”。可能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怕称赞会宠坏孩子,但是教育孩子的时候,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及时给幼儿鼓励,幼儿才获得自信心。经常被比较,会引起幼儿的自卑,严重的会引起自闭。

(2)尽量给每个幼儿创造成功的机会,满足他们成就的需要

其实,幼儿对某种活动感兴趣,原因是因为这项教育活动能给他们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喜悦。如许多幼儿说:“我喜欢'滚球游戏’,因为我总是得第一。”、“我喜欢折纸,因为我会折出很多小动物,老师说我折得好。”、“我喜欢跑步,因为我跑得快,比赛总得第一。”、“我喜欢跳舞,因为老师说,我跳舞跳得好。”、“我喜欢画画,因为肖老师说,我画得好,她还奖给我两朵小红花。”……

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需要成功经验,哪怕是一点滴的成功,也会对幼儿的成长起巨大的促进作用。幼儿的成功经验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活动本身就能给幼儿以成功的体验,如“我喜欢跑步,我跑步总拿第一名”、“我一猜就中”等;二,是活动后得到的评价,如教师的表扬肯定也能给幼儿以成功的体验,如“老师说我画画好看”“老师说我跳得远”等。我们应该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每个幼儿都经常有机会获得成功的经验。我们千万不可从幼儿期开始就让儿童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否则,他们将来在生活、学习和工作方面就很难信心地去应对。

(3)给幼儿创造一个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允许幼儿犯错误、富有同情心的,气氛宽松和谐的幼儿园环境,满足幼儿心理的安全需要。

给幼儿创造一个符合其心理安全需要的环境对其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对于刚离开父母来到幼儿园的孩子来说,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这本身就是对他们心理上的一个很大的挫折。如果此时教师能关心他们的情感需要,对他们温柔友好,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是处于安全的心理环境之中。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就会逐渐地确立起新的依恋对象,开展新的社会交往。同时,在这样一个心理安全、情绪稳定的环境中,他们就会不害怕父母的离去。

与此相反,如果幼儿刚入园就得不到相应的关怀和温暖,幼儿就会处于心理不安全、情绪不稳定状态中,他们就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此时,多数幼儿首先会抗拒或哭泣,不久后哭泣虽然会停止,但他们会表现为不快乐,不主动与人交往,不探索玩耍,表情淡漠和心境忧伤,同时有些孩子的悲伤和忧郁会转化为发怒。那些外向的孩子会将怒火向外发泄,以破坏玩具、踢打幼儿或教师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抗拒。而那些内向的孩子则将忧郁隐藏于心中,他们在外表上虽然没有什么特殊的变化,但久而久之,会养成对人和事感情淡漠、漠不关心的性格。所有这些,孩子以不愉快方式表现出的行为都不是孩子的过错,而是他们自我保护的一种防御方式,以心理和性格上的损失为代价来适应这个变化了的环境。当他们最终在情感上得不到回应时,失去希望的伤害性后果将永远留在他们人格中。这种结局或许大人想象不到,但肯定是大人不愿意看到的。这说明当幼儿从家庭、父母的养育向幼儿园转变时,一个感情温暖和心理安全的环境对幼儿来说是多么重要。

幼儿园环境要使幼儿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是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宽容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以及合理的生活制度与要求为前提的。例如,我们班的莫子杰在幼儿园不敢大便,总是要憋到回家,一进家门就迫不及待地上厕所,有的甚至将大便拉在裤裆里了,也不敢告诉老师。这往往是幼儿害怕畏惧老师的一种集中的典型的反应。幼儿害怕畏惧教师,这说明幼儿园没有给幼儿以安全感。幼儿缺乏安全感,是幼儿不喜欢来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育儿报看到的一段:有位家长问儿子为什么不愿意去幼儿园,儿子回答说:“有小朋友打我”,家长又问:“你可以告诉老师。”,儿子接着说:“老师不管。”,家长又说:“那你可以告诉另一位老师啊。”,儿子又回答:“老师很凶,我不敢告诉她。”这位幼儿已明显意识到幼儿园的不安全不可靠,于是就产生厌园心理。

如果长期在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中生活,幼儿的自尊心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如,幼儿在与老师或其他小朋友交往中,如果经常受到伤害(缺乏安全感),如语音不准而遭到老师或小朋友们的嘲笑;上课回答老师提问,说错了,被老师批评或其他小朋友们取笑;在与同伴交往中,由于身体弱小,常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欺负、蔑视,那么这个幼儿很可能就会出现极度内向的隐居性行为──不说话、不与其他任何小朋友交往,不回答老师的任何提问,把自己“关闭”起来,以免遭受更多的伤害。孤僻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此。因为孤僻、自闭可以避免失败,避免受到伤害。总之,自闭,有时是出于他们对心理安全的需要,有时候是出去保护自己不再受到嘲笑、伤害,因为不与人交往反而使他们更有安全感。

所以,为了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我们幼教工作者一定要关注幼儿心理安全需要,让幼儿生活在一个宽松愉快的没有任何外在心理压力的环境之中健康茁壮地成长。

(4)给幼儿多点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幼儿自主活动的需要。

幼儿生性好动,每个幼儿都有自主活动的心理需要,即每个幼儿都有要自由,要摆脱约束,打破框框,要独立,并且按照冲动自由地行事,这就是幼儿自主活动需要。

幼儿是喜欢自由自主的。比如,有的幼儿说:“我喜欢上厕所,因为可以自由说话。”、“我喜欢户外活动,因为可以跑来跑去。”、“我喜欢进区角,因为可以做,可以说。”、 “我喜欢玩胶泥,因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东西。”、“我喜欢到外面去做游戏,因为不用老坐在凳子上”……但是在我们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严肃的、有秩序的、有组织的不能自由讲话的“课”所占的时间太多太多,幼儿真正自由自主的时间却很少,现在有些教师就连课间休息的时间也用来幼儿进行教育(严格来说是在对幼儿“说教”),生怕“美好”的光阴被白白地浪费掉。这样,由于在老师控制下,幼儿很少有自由自主的机会,所以幼儿喜欢上厕所,或者厌倦幼儿园的生活也就不奇怪了。

自主、自由活动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和正常心理生活之必需。因为自主活动能为幼儿的情绪宣泄及紧张心理的缓冲提供机会,自主活动是人的一种本能需要,许多幼儿在上课的时候坐不住,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自主活动的需要没有得到适当地满足的缘故。如果这方面的需要长期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幼儿很可能就会出现压抑情绪,有的孩子甚至会出现强迫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喜欢破坏、喜欢发泄等不良症状和倾向。

四.幼儿教师要发挥其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幼儿教师应加强自我的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儿童。如教师性格古怪,脾气暴躁,性情多变,偏执偏激等,都可能造成幼儿心理上的紧张,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可以说,幼儿教师的健康人格是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的保证。

(2)注意教师言行对幼儿人格发展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幼小的儿童来说,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有一次,我开玩笑地跟保育员说了一句:怎么敏敏今天又穿拖鞋来,真是不听话。”刚好被她听到,她委屈的哭了起来:“因为脚跟弄破皮了,所以妈妈说不能穿凉鞋……”,原来是我一时大意,没有看到敏敏脚上有伤,我错怪了她,立刻向她道了歉。从此以后,我批评或教育幼儿的时候,都会问清楚原因再进行教育,否则会因为一时的失误而错怪孩子,令孩子在心理留下阴影。

(3)注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幼儿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即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心理气氛。这要求教师要无条件地爱孩子,无论美亦或丑,无论聪明亦或愚钝,充分地接纳和尊重幼儿。如:幼儿一进园,教师就要用温柔的声音和孩子打招呼,放松孩子的情绪,孩子会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

(4)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密切配合幼儿社会性的培养与教育进行。我国著名医学家曾经说过:“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在幼儿园里,让幼儿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养成合作性行为,能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创造幼儿交往的环境,让孩子的环境中学会分享、合作、互相帮助。

五.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统一。

    作为家长,除了要保障小孩有足够的营养,有稳定的家庭生活外,要引导小孩参与社会交往,尊重别人,尊重自己,多给小孩自由,让小孩在自由思考和行动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1) 家长应多看一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书籍或讲座,帮助提高认识自己的教养方式。

(2) 多和孩子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亲子活动,密切亲子双方的关系。

(3) 通过“家园联系册”多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通过早晚接送幼儿的间隙,增进孩子和父母的感情。

(4) 通过与老师多谈话,了解孩子最近在幼儿园的情况。对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幼儿,与老师共同建立个案分析与追踪观察。

(5) 家长应多抽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多与孩子谈心,多了解孩子的需要,消除亲子间的隔膜。

(6) 要适当地对幼儿进行一些必要的挫折教育。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免会碰到挫折,要抓住这些机会,正确引导孩子如何解决、去面对,而不是一味地责备孩子和娇宠孩子。对孩子自己能解决地事情应让孩子鼓励勇气自己来做,对孩子自己不能解决的事情要跟孩子讲明道理,让孩子勇敢地去面对,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的成长

无论在生活中或学习中,我们应该创造条件,努力满足幼儿的各项合理的心理需要,以正面、鼓励教育为主,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奠基,使幼儿有个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