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太阳》—乔布斯时代的苹果组织架构演进深度揭秘

 汕头能率 2016-03-27

文章来源 | 慎思行

本篇文章为慎思行为纪念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逝世五周年,特别撰写的系列文章之一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一系列文章,让人们真正深刻地认识苹果这个伟大的公司,理解乔布斯这个“疯狂的天才”。


环形总部的启示
个奇怪的建筑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库比提诺市(Cupertino),远远的看起来它像是降落在地球上的巨型外星母舰,而走近它,会发现这是一座被几公里长的弧形玻璃所覆盖环形大楼,这种对玻璃的痴迷和其中所散发的极致美学,对于去过苹果零售店的人来说,很容易想到这是他们的杰作,这就是苹果公司新总部。

虽然这座环形大楼目前仍在修建之中,但是它却早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不仅苹果粉丝们时刻关注着工程的进度,苹果的首席设计官Jonathan Ive更是经常出现在施工现场,在这位曾经主导iPod、iPhone、iPad和iWatch等众多关键产品设计的首席设计师看来,苹果的环形大楼已经不仅仅是公司的新总部,而是苹果公司追求极致、打造完美产品的一种象征。

而今年,也正是苹果公司曾经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乔布斯去世5周年的时候。就在乔布斯去世前,最后一次在公众场合露面的时候,他向库比提诺市政府提出了这个酝酿已久的飞船总部计划,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座环形大楼实际上是乔布斯的遗作

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环形大楼几乎是乔布斯关注的一切,从设计师的选择,到外观和内在的设计理念,再到构建科技、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几乎每一个细节他都要过问,再一次体现了他追求极致的本质。虽然所有这一切很长时间以来似乎并不被外界所知,但是这个巨大的环形建筑作为乔布斯最后的产品,却深刻印证着乔布斯“非同凡想”的理念和苹果公司独一无二组织特点。

“非同凡想”的乔布斯
对于乔布斯的独特理念,大家或许还记得他在1997年推出的Think Different(非同凡想)系列广告。当时的苹果公司正面临销售额下滑、股价暴跌,数千员工离职的局面,整个公司几乎处在破产的边缘。而乔布斯精心打造的这则广告短片改变了一切,或许这并不是一则广告,而是他对整个苹果公司发自内心的叩问,“我们到底是谁,我们的使命到底是什么?”,而“我们是疯狂的天才”“我们要改变世界”的宣言,也再次令整个公司热血沸腾,更让市场见证了苹果公司的浴火重生。


改变世界
事实上乔布斯改变世界理念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渊源。他第一次接触计算机是在10岁的时候去NASA研究中心参观,在那个电话都不甚普遍的时代,能够让体积庞大的计算机理解并执行自己的设想,让这个小男孩深深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奇妙。

而后来他和沃兹尼亚克(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受到杂志的启发,制作出了能够免费打长途电话的蓝盒子,并且冒充基辛格给远在梵蒂冈的教皇打电话,这个看似不可思议的恶作剧却是乔布斯尝试改变世界的真正开始。而在施乐Palo Alto研究中心看到图形用户界面时的所感受到的震撼,更是让这个年轻人坚信自己已经看到整个计算机时代的未来。

现在或许都很难想象,仅仅还只是个20岁的毛头小子,那时的乔布斯和苹果公司就已经制造出了世界领先的产品,占据了个人电脑时代的潮头。而1984年推出Macintosh电脑给这个世界留下的烙印,更是让乔布斯坚信自己已经掌握了通过完美产品改变世界的力量。

雇佣天才
不过这些产品从来都不是乔布斯一个人创造出来的,他也坚信只有雇佣那些“疯狂的天才”,才能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产品。乔布斯曾经在一次访谈中曾经提到。很多人认为绝妙的创意是一个公司获得成功的关键,认为只要有创意,就一定能被公司实现。

但是实际上,公司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在这个复杂的组织里,好的创意与完美的产品之间总是有着巨大的鸿沟。不管这个公司有多少资源,创意的实现总会因为各种条件的重重限制而让人抓狂,从而不得不一次次权衡和让步,直至这个产品已经与原来的创意相去甚远。所以如果要将绝妙的创意变成完美的产品,只有雇佣那些疯狂的天才,将产生和实现创意的能力推向极致,才有可能最终达到这一目标。

激发创意
因此对于乔布斯而言,他最关键的作用:一方面是简化整个组织使得创意和想法能够自由的流动,另一方面就是通过自己对用户的洞察、对价值的发现和对产品的品味,引领和推动这些在不同领域有着独特优势,又难以融合的天才们真正合作起来。

并且通过打造极致产品、改变世界的强大愿景和乔布斯特有的现实扭曲力场,既激发他们又逼迫他们。使得好的创意能够在这些天才们中间相互碰撞,让他们通过辩论、对抗、争吵、合作、互相打磨,磨砺彼此的想法,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得以突破自己的界限,创造出炫目的产品。但是乔布斯要是想达到这样的效果,苹果公司这个组织又是如何运作的呢?

太阳系组织的运转

这张苹果的组织架构图一度在网络上盛传,但是却没有人真正剖析其中的运作机制,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会发现苹果的组织架构与其他所有500强企业的组织非常不同,因为它并没有可以独立运作的事业部或者业务单元,也没有复杂的矩阵管理体系,整个组织以乔布斯为中心环形分布,更像是太阳系,而这个太阳系组织架构简单而扁平颇像一个创业企业

公司每个部门的SVP(高级副总裁)都只负责一个独立的职能,自身并不能独立的生存也不需要对公司财务指标负责。这也是乔布斯将苹果公司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创业”企业的原因。虽然苹果公司对外部市场甚至对自己的员工都保持封闭,但是由乔布斯和这些SVP、VP组成的“太阳系内核”却保持无间的沟通,管理团队每周一的例会会讨论整个公司所有方面、以及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并且作出决定,是整个公司的控制中心。

与太阳系内核相对应,公司的下级组织则按产品线、功能模块等方式分开,且仅关注于具体实施的工作。比如负责市场营销的SVP的下属就分成Mac营销、iPhone营销、iPad营销等团队。负责硬件工程的SVP的下属则包括Mac硬件、iPhone硬件、iPad硬件等团队。

因此苹果公司的组织总体上更像是一种命令与控制的架构。由太阳系组织的中心发布命令,由外层团队负责实现,这样的组织不仅效率高而且架构上极具弹性,一旦苹果推出新产品,SVP们就会迅速调整组织架构增加对应部门,比如iPhone推出后,硬件工程、市场营销和运营部门都分别设立了对应的二级部门,iPad推出后亦是如此。这样的组织架构不仅可以有效的推进太阳系内核发出的任何指令,而且在新产品推出之时,还能够以极高的效率的实现跨部门的合作,使得苹果公司和乔布斯本人能够以产品为核心高效整合所有资源,确保产品的成功。

而说到苹果公司产品创新的动力来源,也就是太阳系组织的真正中心,就是那位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到过的苹果首席设计官Jonathan Ive所领导的工业设计部门。这个部门也是苹果创造力的核心,也苹果最为神秘的地方,没有人知道他们都有哪些具体部门,也没有人知道他们在做什么。

但是这里却是乔布斯的精神家园,乔布斯生前最喜欢的就是,来到这里把玩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模型,用他作为超级用户的挑剔眼光,审视这些所有可能再次帮助苹果领导创新潮流的产品,而被选中的产品就会成为太阳系组织的关注热点,并在周一例会上进行推敲讨论,并迅速成为全公司推进的重点。实际上苹果之所以能够将工业设计作为产品开发的起点,一方面是因为乔布斯自身对完美产品有着无法自拔的痴迷,更因为苹果作为封闭系统的构建者,构建了在软件、硬件、运营和营销方面的资源的强大能力,这样才能为唯美的工业设计赋予真正强大的功能,将绝妙的创业变成横扫市场的现象级产品。

组织理想的轮回
那么苹果公司的这样一个特殊的组织架构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还得从苹果公司自身的发展说起,对于任何组织而言,其结构的形成都与企业管理者的风格、企业运营的模式和所处的市场情况密切相关。因此苹果公司组织的演变和封闭文化的形成显然也是受到了乔布斯本人、苹果公司的发展阶段和个人电脑市场的趋势的影响,而乔布斯与苹果公司的分分合合也正是苹果公司组织架构演化的关键节点:

1
1980年代 - 海盗团队
其实早在1980年,苹果的Apple II销售量就已经突破了10万台,销售额也超过了1亿美元,当时的苹果公司已经在个人电脑市场占据垄断地位。1980年年末的IPO更是使得苹果公司成为一颗高科技领域的新星,凭着股价的不断飙升,苹果公司风头一时无两。这时的苹果作为一家有着超过1000名员工的大型企业,不仅有着完善的治理结构,公司的组织架构也开始初具规模,形成了以工程、运营、营销部门为核心,人力资源、财务、法务等齐全职能部门为辅助的现代企业组织体系。

不过这个时代的乔布斯,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和最大的股东虽然已经是亿万富翁,却很难融入这种所谓的大公司文化。在他看来,只有打造出惊世骇俗的产品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他一开始负责Lisa电脑的开发,就执意选择最高端的零部件配置,使得Lisa电脑的成本高昂,未能获得市场的认可。

1981年踌躇满志的他又开始组建全新的Macintosh团队。这个新团队按照他的意愿设立了独立的软件工程、硬件工程、营销和工业设计部门,乔布斯作为Macintosh部门的总经理,全权负责所有决策,俨然成为了这个大公司特立独行的“海盗团队”(乔布斯对Macintosh团队的称呼)。虽然乔布斯策划了震撼世界的“1984”广告使得Macintosh名声大噪。但是这个“海盗团队”却没有能够抵抗住来自大型企业的组织压力,而随着与Scully政治斗争的失利,1985年乔布斯被迫离开自己创立的公司。

2
1990年代 - 工业组织
乔布斯离开后,苹果公司初期凭借优秀的软硬件和完整周边产品的解决方案,长期占据出版和教育领域市场的主导地位,并且享受着高额的利润。不过到了90年代初期,个人电脑的市场却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Wintel联盟的正式形成,大量厂商开始涌入这一市场,虽然个人电脑的利润不断下滑,但整个市场的整体规模却开始井喷。而偏安一隅的苹果公司也耐不住寂寞,决定进入低端电脑领域,试图提升份额扩大销售,抢占主流市场。

这一阶段的三任公司管理者Scully,Spindler和Amelio无一例外都有着大型企业的工作背景,Scully原来是百事可乐的CEO,Spindler则是原来Intel的高管,Amelio也是国家半导体的前CEO。因此,他们的管理的风格毫无疑问都是大企业的典型管理风格。作为管理者他们只关心业绩和股价,并不热爱苹果的产品,更不会像乔布斯那样关注苹果产品的每一个细节。而只是基于市场的形势、竞争对手的动作和下级的汇报来调整战略,最终使得苹果公司的产品变得越来越平庸。

在这一管理风格下,苹果公司成为了一个机构庞大,职能交叠、层级众多的大型工业企业组织。COO负责运营板块、CTO负责技术板块、CAO负责行政板块、CFO负责财务板块。每个板块之下则是另外一个多元而且复杂的体系,比如COO就直接管理销售、售后、垂直行业营销以及四个产品业务部门。而CEO不想也很难无法了解每个板块的具体运作,更不可能推动各个板块之间的合作,推动创新。因此这样的组织架构虽然在研发投入上远超同侪、并开发产品众多,但却始终无法推出任何真正革命性的创新产品,最终使得苹果公司的股价一步步走向深渊。

3
2000年代 - 太阳系组织
而苹果公司的再度崛起,则与乔布斯离开苹果创业的十年所获取的经验密切相关。从创立NeXT提供基于专业用户的电脑产品,到转型成为软件企业,再将公司出售给苹果并借机重返苹果。虽然乔布斯在NeXT并未获得巨大成功,但他的管理风格却在这一过程中被锻炼的更为老道,而更值得庆幸的是他对完美产品的执着追求却没有半点衰减。正是这种对产品的执着,使得乔布斯清晰的看到了当时苹果公司所出现的问题,因此他一回到苹果就马上开始调整苹果的战略,将整个公司的工作重点从众多的产品线集中到少数产品线上来。

在组织上,乔布斯将技术部门拆分为软件工程和硬件工程部门,并且提升了营销和销售部门的地位,构建了这个以自身为核心由多个高级副总裁和副总裁直接向他汇报的太阳系型的管理架构,从而使得他可以控制整个公司的所有关键环节,以确保产品从创意研发都营销销售都能满足他追求极致的目标。而在日常工作中,乔布斯更是深入到软件、硬件、营销和销售的几乎每一个细节,从软件界面颜色、零件选择、到广告形象设计和店面布置都一一过问,使得他自己成为了苹果公司组织架构中打造完美产品和驱动公司发展的“太阳”。事实上,这一组织架构在某种程度上将正是20年前乔布斯Macintosh的团队组织的再现,从那个时代起他就渴望打造完美的产品,并醉心于控制产品的一切。而在新的时代,带着始终如一的极致主义和更为成熟的管理经验,太阳系组织架构成为了乔布斯实现自身产品梦想的最为强大的武器。

剩下的就是世人皆知的故事了,苹果通过主推出的iMac系列产品,使得公司持续下滑的业绩开始呈现复苏的曙光。而2001年推出iPod更使得苹果公司一骑绝尘占据了MP3市场90%以上的市场份额,整个公司终于开始走上高速增长的道路,而到了2005年公司的业务规模最终超越1995年的历史高点再次突破10亿美元,实现了历史性的复苏。

结语
其实乔布斯在创立苹果公司的初期,为了实现自身的产品理想,他所设想的企业组织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管理架构,只有少数的审批层级,任何决定只需要很少人的签署,这样每个“疯狂的天才”都可以走进苹果公司CEO的办公室与他分享自己的新主意,打造这个时代最酷炫的产品。

但是在苹果的起步时代,乔布斯由于经验缺乏未能真正实现自己的这个梦想,而是被告知只有经验丰富的经理们才能更好的运作苹果公司,他雇佣了百事公司的CEO来管理公司,但自己最终成为了大型工业组织的弃儿。不过离开苹果后的乔布斯,虽然未能通过NeXT实践自己的简单组织理想,却积累了关键的管理经验和延续着对完美产品的狂热。而所有这一切,终于在他再次回到苹果公司之后,帮助他构建了太阳系组织这样一个理想中的简单架构,并且通过雇佣那些“疯狂的天才”实现了他打造革命性产品的梦想。时光轮回,光阴斗转,历史是有多么的巧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