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选163则文言短篇译注(二)

 一寸大海 2016-03-27

欧阳修短文五篇

65

【原文】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①。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②。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③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④,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⑤。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

【译文】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曾经,他在自家的圃场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久久地不离去。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他也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陈尧咨听后愤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技术!”老翁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立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葫芦的口上,慢慢地用杓子把油注入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沾湿铜钱。于是老翁就说:“我这点手艺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熟能生巧罢了。”陈尧咨见此,只好苦笑着将老翁打发走了。

【注释】①自矜(jīn):自夸尝:曾经。睨(nì):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②颔(hàn):点头。③酌(zhuó)油:倒油。④沥(li)之:向下灌注。⑤遣:打发;遣之:让他走

【文学知识】欧阳修(10071072),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汉族人,自称庐陵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

欧阳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绩斐然。除文学外,经学研究《诗》、《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有独到见解;金石学为开辟之功,编辑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上千,并撰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简称《集古录》,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史学成就尤伟,除了参加修定《新唐书》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欧阳修书法亦着称于世,其书法受颜真卿影响较深。朱熹说:“欧阳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

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佑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景佑三年,范仲淹因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康定元年(1040),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以后,又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嘉佑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嘉佑五年(1060),欧阳修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曾表异议,且未执行。熙宁三年(1070),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这一年,他改号“六一居士”。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卒谥文忠。

陈尧咨(?1034?),阆州阆中(今南充阆中)人,字嘉谟。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庚子科状元。陈尧咨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济州。召为校书郎,值史馆,判三司度支勾院。擢右正言,知制诰。奉诏担任殿试考官时,因接受请托,提携刘几道,被贬为单州团练副使。不久,复著作郎,知光州,复右正言,知制诰,出知荆南。改起居舍人,同判吏部流内铨时,因破格提拔寒门素士,得真宗嘉奖,升任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以龙图阁学士,尚书工部郎中知永兴军。永兴地多盐碱,无甘泉,陈尧咨引龙首渠入城,惠利于民。

66、君子与小人鉴

【原文】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

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选自《欧阳修集·朋党论》)

【译文】大体说来,君子与君子,是以理想目标相同结成朋党;小人与小人,以暂时利益一致结成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呵。

然而臣又认为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小人所喜的是利禄,所贪的是货财。当他们利益一致的时候,暂时互相勾结而为朋党,这种朋党是虚伪的。等到他们见利而各自争先,或者到了无利可图而交情日益疏远的时候,却反而互相残害,即使对其兄弟亲戚也顾不得。所以臣认为小人无朋党,他们暂时为朋党,是虚伪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所依据的是道义,所奉行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誉和节操。用它们来修养品德,则彼此目标相同又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用它们来效力国家,则能够和衷共济,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

67、防微杜渐

【原文】贞观十七年①,太宗问遂良②曰:“舜③造漆器,禹④雕其俎,当时谏舜禹者十余人。食器之间,苦谏何也?”遂良对⑤曰:“雕琢害农事,纂组⑥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谏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以为然,因曰:“夫为人君不忧万姓而事奢淫,危亡之机可反掌而待也。”

(选自《旧唐书·褚遂良传》)

【译文】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问褚遂良说:“舜制作涂漆的器皿,禹雕饰他的案板,当时劝谏舜和禹的有十几个人。食器之间的事,如此苦苦进谏是为什么呢?”褚遂良回答说:“雕刻琢磨妨害了农业生产,纺织彩带妨害了女子劳动。首创过度的奢侈,就是危亡的开端。使用漆器不满足,就一定用金器代替它。使用金器不满足,就一定用玉器代替它。这就是谏臣一定要劝谏事情的开始原因,等到它已经满盈,就无法再进谏了。”太宗认为是这样,于是说:“作为国君不替百姓担忧,却做过度奢侈之事,危亡的机会就能反掌可待了。”

【注释】①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②遂良:褚遂良,时任谏议大夫。③舜:传说中的明君。④禹:夏禹,明君。⑤对:回答。⑥纂(zuǎn)组:编织五彩的丝带。

68、以人为鉴

【原文】郑公魏征①卒。征寝疾,上②与太子同至其第③,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④。征薨⑤,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谓侍臣日:“人以铜为鉴⑥,可正衣冠⑦;以古为鉴,可知兴替⑧;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⑨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没,朕亡一鉴矣。”(选自《新唐书》)

【译文】郑国公魏征死了。魏征卧病在床(时),皇上和太子一同到他的府第(看望),指定衡山公主要让(她)给魏征的儿子叔玉做妻子。魏征死了,皇上亲自撰写碑文,并且为他书写在石碑上。(皇上)对侍臣说:“人用铜做镜子,可以把衣服、帽子穿戴得整齐端正;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衰(的原因);用人做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成功和失败。我曾经保持着这三面镜子来防备自己的过失。现在魏征死了,我失去一面镜子了。”

【注释】①郑公魏征:魏征在世时封为郑国公。魏征是唐太宗时名臣,常给太宗李世民提意见。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第:府第,封建社会中官僚的大宅子。④指:指名。衡山公主:唐太宗的女儿。叔玉:魏征之子。⑤薨(hōng):公侯死称薨。⑥鉴:镜子。⑦正衣冠:使衣冠正,把衣服、帽子穿戴整齐,这是使动用法。⑧兴替:兴衰。替,衰落。⑨朕(zhèn):皇帝自称。

69、以人为鉴

【原文】(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①,可正衣冠②;以古为鉴,可知兴替③,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朕比④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稿⑤。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⑥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朕顾思之,恐不免斯过。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⑦,知而必谏也。”(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译文】唐太宗叹息说:“把铜作为镜子,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把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朝以来,存亡兴替;把人作为镜了,可以明了本身得失,吾经常保持这三面镜子,来防止自己的过错。如今魏征已经死了,我丢失了一面镜啊。我最近派人到他家,寻得一本文稿,才写了一半,那些可以认识的是‘天下的事情有好有坏。任用好人那么国家就安定,任用坏人那么国家就衰败?爱憎之间,应该仔细谨慎。假如喜爱而能了解缺点,憎恶而能了解长处,去除邪恶不迟疑,任用贤能不猜疑,可以兴盛了。”那本书的大致内容就像这样。我总是思考这件事,唯恐免不了犯错。公卿侍臣,可以书写在笏(hù)板上,知道可以进谏的一定要进谏。

【注释】①鉴:镜子。②正衣冠:把衣服、帽子穿戴整齐。③兴替:指兴衰。④比:最近,近来。⑤半稿(gǎo:写成一半的稿子。⑥情:在感情上。⑦笏(hù):古代臣子在朝延上拜见君主时手中拿的一种长板,用象牙或竹、木等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70、黠①鼠

【原文】苏子夜坐,有鼠方啮②。拊床而止之③,既止复作。使童子烛④之,有橐中空,嘐嘐⑤聱聱,声在橐⑥中。曰:“嘻!此鼠之见闭⑦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⑧死耶?向⑨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⑩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11,登12龟狩麟,役万物而君13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14,乌15在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惟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俯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选自《东坡全集》)

【译文】苏子在夜里坐着,有只老鼠在咬(东西)。苏子拍击床板,声音就停止了,停止了又响起一次。(苏子)命令童子拿蜡烛照床下,有一个空的袋子,老鼠咬东西的声音从里面发出。童子说“啊,这只老鼠被关住就不能离开了。”(童子)打开袋子来看里面,空空的一无所有。(童子)举起蜡烛来搜索,发现袋子中有一只死老鼠,童子惊讶地说:“老鼠刚才是在叫的,怎么会突然死了呢?以前是什么声音,难道是鬼吗?”(童子)把袋子翻过来倒出老鼠,老鼠一落地就逃走了。就是再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

苏子叹了口气说:“怪了,这是老鼠的狡猾!(老鼠)被关在袋子里,袋子很坚固、老鼠不能够钻透。所以(老鼠)是在不能够咬的时候咬破袋子,用假装咬袋子声音来招致人来;在没有死的时候装死,凭借装死的外表求得逃脱。我听说生物中没有比人更有智慧的了。(人)能驯化神龙、捉住蛟龙、捉取神龟、狩猎麒麟,役使世界上所有的东西然后主宰他们,最终被一只老鼠利用。陷入这只老鼠的计谋中,吃惊于老鼠从极静到极动的变化中,人的智慧在哪里呢?”

(我)坐下来,闭眼打盹,自己在心里想这件事的原因。好像有人对我说:“你只是多学而记住一点知识,但还是离‘道’很远。你自己心里不专心,又受了外界事物的干扰、左右,所以一只老鼠发出叫声就能招引你受它支配,帮它改变困境。人能够在打破价值千金的碧玉时不动声色,而在打破一口锅时失声尖叫;人能够搏取猛虎,可见到蜂蝎时不免变色,这是不专一的结果。这是你早说过的话,忘记了吗?”我俯下身子笑了,仰起身子又醒悟了。(我)于是命令童子拿着笔,记下了我的文章。

【注释】①黠(xiá)狡猾。②啮(niè)咬。③拊(fǔ)拍④烛:用烛火照,这里作动词用。⑤嘐嘐(jiāo)聱聱(áo):这里是形容老鼠咬物的声音。⑥橐(tuó):袋子。⑦见闭:被关闭。⑧遽,立刻,就。⑨向:刚才。⑩穴:咬洞,这里作动词用。11扰龙伐蛟:扰,驯服。伐,击,刺杀。12登:捉取。13君:统治,这里作动词用。14脱兔于处女:起初像处女一样沉静。15乌:何,哪里。

【文学知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6岁。南宋高宗朝干通6年,赠太师。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苏洵的大儿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嘉佑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岛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xīn)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为第一。”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枯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竹石图》;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也是他的作品。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71、掷凫猎兔

【原文】赵以马服君①之威名,擢②其子括为将,以拒③秦,而适当武安君白起④,一战军破,掠⑤赵括,坑⑥其众四十万,邯郸⑦几败。艾子闻之曰:“昔人将猎而不识鹘⑧,买一凫⑨而去。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⑩得他兔否?

(选自《艾子杂说》)

【译文】赵国根据马服君赵奢的威武名声,提拔他的儿子赵括为将军,用他来抵抗秦国的进攻,赵括恰好遇上了抵挡秦将武安君白起,一交战赵军被击败,白起俘虏了赵括,活埋了他的军卒四十万,邯郸几乎陷落。艾子听说了这件事,说:“从前有一个人准备打猎却不认识鹘鹰,买了一只鸭子就离去了。田野上兔子跑起来,那个人扔出鸭子让它去捕捉,鸭子不会飞,落到了地上,那个人又第二次扔出去,鸭子又掉落在地上,以至扔了三四次,鸭子忽然摇摇摆摆地走了过来,并像人一样说话,说:‘我是鸭子呀!杀了吃掉我,才是我的本分,为什么把抛扔的痛苦加到我身上?’那个人说:“我认为你是鹘鹰,可以用来猎兔子,竟然是只鸭子吗?”鸭子举起脚掌给他看,笑着说:‘看我这脚掌,能用它抓得住别的兔子不能?’”

【注释】①马服君:战国时赵将赵奢的封号,他曾屡败敌军,享有威名。②擢(zhuó):提拔。③拒:抵抗。④适当武安君白起:恰好遇上了抵挡秦将武安君白起,适,恰好。当,抵挡。白起,秦国名将。⑤掠(lüè)夺取,引申为俘虏。⑥坑:活埋。⑦邯郸:赵国都城。⑧鹘(hú):鹰的一种。⑨凫(fú):野鸭。这是指鸭子。⑩搦(nuò):握,拿。

72、龙王求婿

【原文】艾子一夕梦一丈夫①,衣冠甚伟②,谓③艾子曰:“吾东海龙王也,凡龙之产儿女,各与江海为婚姻,然龙性又暴,又以其类同,少相④下者。吾有小女,甚爱之,又其性尤戾⑤;若吾女更与龙为匹⑥,必无安谐;欲求耐事而易制者,不可得。子多智,故来请问,姑为我谋之。”

艾子曰:“王虽龙,亦水族也,求婿,亦须水族。”王曰:“然。”艾子曰:“若取鱼,彼多贪铒,为钓者获之,又无手足⑦;若取鼋鼍⑧,其状丑恶;唯虾可也。”王曰:“无乃太卑乎⑨?艾子曰:“虾有三德:一无肚肠,二割之无血,三头上带得不洁,是所以为王婿也。”王曰:“善。”   (选自《艾子杂说》)

【译文】一天夜里,艾子梦见一位男子,穿戴华丽威严,对艾子说:“我是东海龙王,凡是龙生的儿女,都与各江海的龙结婚。但龙的脾性暴烈,若再与别的龙结婚,则很难和睦。我有个小女儿,我很疼爱她,她的性情又特别暴戾,若把她许配给龙,肯定不会和谐。我想找一个有耐性又容易控制的女婿,却找不到。您有智慧,所以我要请教,求您为我谋划此事。”

艾子答道:“您虽说是龙,但也是水族,求婿,也应从水族中找。”龙王说:“是这样。”艾子又说:“若找鱼,可他们多贪饵,容易被人钓去,而且还没有手足;若找龟类,则状貌太丑陋;我看只有虾可以。”龙王说:“虾的身份太卑贱了吧?”艾子说:“虾有三德:一是无肚肠,没心没肺;二是割它也不流血;三是头上能容得肮脏的东西。有了这三德,正好做大王的女婿。”龙王说:“很好!”

【注释】①丈夫:成年男子。②伟:壮美。③谓:对……说。④相:选择。。⑤戾:残暴,凶恶。⑥匹:匹配,配偶。⑦手足:指兄弟。⑧鼋鼍:大龟和鳄鱼。鼋(yúan):大龟。鼍(tuó):鼍龙,俗称“猪龙婆”,鳄鱼的一种。⑨无乃……乎:恐怕……吧,表示推测。

73、窃盗未获

【原文】秦破赵于长平①,坑②众四十万,遂以兵围邯郸③。诸侯救兵列壁④而不敢前,邯郸垂亡⑤。平原君无以为策,家居愁坐,顾府吏而问曰⑥:“相府有何未了公事?”吏未及对⑦,新垣衍在坐⑧,应声曰:“唯城外一火窃盗未获尔⑨。” (选自《艾子杂说》)

【译文】秦国在长平击败了赵国的军队,活埋了俘虏四十万,就率领军队包围了邯郸。诸侯派出的救兵,都陈兵营垒坐观成败,不敢上前救援。邯郸即将沦陷。平原君没有用来应对的办法,在家中闲呆,忧愁地坐着,回头看着相府中的官吏问道:“相府里有什么没办完的公事?”官吏没有回答的,辛垣衍在那里坐着,应声回答说:“只剩城外有一伙盗贼还没捕获罢了。”

【注释】①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②坑:活埋。③邯郸:赵国都城。④列壁:陈兵营垒,坐观双方成败。壁,古时军营周围的防御设施。⑤垂:将近。亡:灭亡,指沦陷。⑥平原君:赵胜,赵惠文王之弟,号平原君,任赵国相国,战国四公子之一。顾:回头看。⑦对:回答。⑧新垣衍:即辛垣衍,辛垣是复姓,衍是名。战国时曾在魏国做将军。⑨火:同“伙”。尔:用法同“耳”,可译为“了”、“罢了”。

74、小儿不畏虎

【原文】忠、万、云、安①(地名,都是在四川一带长江沿岸。)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之,至以首觝②触,庶几③(也许可以。)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苏轼《寓林折枝》)

【译文】忠、万、云、安这些地方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留在沙滩上自己到水里去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来,那妇人慌忙潜入水里躲避老虎,两个小孩(仍然)在沙滩上自在嬉戏。老虎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触碰他们呢,期许他们会有些害怕,但是小孩无知,竟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老虎最后也就离开了。估计老虎吃人必是先向人显示其威风,但是对于不怕它的人威风无处施加(而放弃的)吗?

【注释】、万、云、安:地名,都是在四川一带长江沿岸。②觝:同“抵”。③庶几:也许可以。

75 见微知著

【原文】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①而知著②。月晕③而风,础④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⑤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⑥其外也!(选自[北宋]   洵《辩奸论》)

【译文】事情有的必须要到来,道理有的本来就是这样。只有天下那头脑冷静的人,才能够在看到一点苗头时,就知道它的明显后果。月亮四周有了彩色的光环,就要起风;柱子下的石墩潮湿了,就要下雨,这是人人知道的自然现象。人事的变迁,“理”和“势”的互相依赖,虽然疏远难知,变化莫测,但怎么能够比得上天地阴阳等自然现象呢?可是贤能的人却有不清楚的时候。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爱好和厌恶扰乱了他的思想,利和害影响了他的行动。

【注释】①微:小,指苗头、迹象。②著:明显。③月晕(yun):指环绕月球的彩色光环或通过月球的白色光带。④础:柱子底下的石墩。⑤理势:中国哲学术语。理指法则,势指发展趋势。⑥夺:侵夺。这里有“影响”“破坏”的意思。

76 醉翁谈录

【原文】眉眼口鼻四者,皆有神也。一日,嘴对鼻子说“尔有何能,而位居吾上?”鼻子说:“吾能别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子对眼睛说:“子有何能,而在我上也?”眼睛说:“吾能观美丑,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子又说:“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毛说:“我也不愿与诸君相争,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哪里”?(选自宋金盈《醉翁谈录》)

 【译文】眉毛,眼睛,嘴和鼻子他们四个都有灵性。一天,嘴对鼻子说:“你有什么本领,可以在我上面?”鼻子回答:“我能识别香味和臭味所以才能在你的位置之上。”鼻子对眼睛说:“你有什么本领,可以在我上面?”眼睛说:“我能观察善恶美丑,遥望东方和西方,我的功劳不小,所以位置在你上面。”鼻子又说,“如果这样,那么眉毛有什么本领,也在我上面呢?”眉毛说,“我不能和各位相互争辩比较。如果我在眼睛鼻子下面,不知道你的脸放到哪里?”

朱熹短文两篇

77、熟 思(一)    [南宋]  

【原文】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①看字,仔②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④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⑤。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注释】①详缓,仔细从容。②仔,同“子”。③牵强暗记,勉强硬记。④漫浪,随随便便。⑤急,要紧。

【文学知识】朱熹(11301200年)中国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宋代集理学之大成者。字符晦,号海庵。他年轻时,学无常师。18岁中举,19岁中进士,任地方官达十四年左右、卸任后,专心于儒学、66岁时罢官还乡,五十年中一直不曾放弃教育活动、他先后在建阳建立寒泉精舍,在武夷山建立武夷精舍,收徒教学、他一生讲学,始终不倦,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极为罕见。他提出了很多教育主张、(1)他把苟子“古之学者,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的话做为自己的宗旨,使学生既有德行,“用人伦”,又有知识,“格物致知”,就可以达到培养“圣贤”的教育目的。(2)他肯定了“学以变化气质”的教育作用,认为必须培养人的良好的言论思想、行为,使其符合封建道理,以克服“个欲”。(3)他肯定了遗传的作用和“胎教”法,强调儿童的学前教育与教养。(4)他认为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向儿童灌输封建道德观念和训练儿童的封建道德行为习惯。包括青年和成人教育他认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穷理”,其主要途径是熟读五经。他引用《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作为大学教育的次序。(5)他指导学生的修养方法,可以归纳为“立志”、“主敬”、“修养”、“省察”在修身过程中。他尤其重视“慎独”、“节情”和“忍”的修养功夫。他所强调培养人的道德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克制能力的主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6)他的读书方法可归为六条“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后人称其为“朱子读书法。”其主要教育著作有《童蒙须知》《小学》《近思录》《论语集话》《孟子集论》《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资治通鉴纲目》等。

78、熟 思(二)

【原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①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②,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③。大率徐行却立④,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⑤;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选自《朱子语类选摘》)

【译文】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它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注释】①遽(jù),仓促。②诘(jié)难,追问、责难。③夺于公论,被公认的见解所更改。夺,更改、修正。④大率,大多。却立,后退站立。形容小心谨慎。⑤节目,木头节子。

79 为者常成

【原文】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①,常行而不休而已矣②。”(选自李贽《初谭集》)

【译文】梁丘据对晏子说:“我恐怕到死也比不上先生的学问啊!”晏子说:“我听说,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断地)走的人总会到达目的地。我晏婴没有跟别人两样的地方,只是经常做事情不放弃,经常行动而不休息。”

【寓意】“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意思是说,去做才有可能成功,不做就永远成功不了;走路未必 能走到目的地,但不走就永远到不了。因此,做与不做是不一样的,要付出行动而不是空谈。做与不做就是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事在人为,坚持不懈。

【注释】①置:放弃。②而已矣:罢了。

刘基短文四

80、蜀 

【原文】蜀贾①三人,皆卖药于市,其一人专取良,计入以为出,不虚价亦不过取嬴②。一人良不良皆取焉,其价之贱贵,唯买者之欲,而随以其良不良应之。一人不取良,惟其多卖,则贱其价,请益则益之不较,于是争趋之,其门之限③月一易,岁馀而大富。其兼取者趋稍缓,再期亦富。其专取良者,肆④日中如宵,旦食则昏不足。(选自[]   基《郁离子》)

【译文】蜀地有三个商人,都在市上卖药。其中一个专收购好药材出卖,计算着收入和支出相当,不卖虚价,也不过多地谋取盈利。另一个商人把好药、坏药都收购来卖,价格的贵贱,只根据买者的需要,用好药和坏药来应付顾客。第三个商人不收购好药,只靠多购多卖,降低药的价格,顾客请求添点就添点,从不计较,于是人们都争着去买他的药,他家店铺的门槛,一个月就得更换一次,过了一年,他就发了大财。那个好药、坏药都卖的商人,买药的顾客稍少些,过了两年也富了起来。而那个专卖好药的商人,他的药店里,每天中午都静如夜晚,吃了早饭而到了晚饭就无米下锅了。

【注释】①贾(gū):古指设肆售货的商人。《周礼?地官?司市》曰:“以商贾阜货而行市。”郑玄注:“通物曰商,居卖物曰贾。”②嬴(yíng):通“赢”,利润。③限:门槛。④肆:店铺。

【文学知识】刘基(131171日-1375416日)。明初军事谋略家,汉族,字伯温,谥文成,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出生于江浙行省处州路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今南田山武阳村于1948年划归温州文成县)。祖籍江西宜丰天宝祖父刘顺七,父亲刘之奇世居天宝。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使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亮。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刘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政治、军事、天文、地理、文学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著作有:《郁离子》、《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经》, 以上均收录于《诚意伯文集》。

81、乞  []  

【原文】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①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②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④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⑤夫猫也?”(选自[]   基《郁离子》)

【译文】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山中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懂的。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距离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注释】,何不。②患:祸患。③垣墉,墙壁。④病,害处。⑤去,距离

82、楚人养狙

【原文】楚有养狙①(jū)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②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十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箠③焉。群狙皆畏苦之弗之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④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⑤乎?”言未既,众狙皆寤。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选自刘基《郁离子·术使》)

【译文】楚国有个人,养猕猴为生,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教老猴率领著小猴子上山去,摘取草木的果实,抽十分之一的税来供养自己。有的猴子数量不足,就鞭打他们。猴子们怕死了,觉得很苦,却不敢违背。

有一天,有只小猴子问大家说:“山上的果子,是老头子种的吗”大家说:“不是啊!是天生的。”又问:“没有老头子我们就不能去采吗”大家说:“不是啊!谁都能去采。”又问:“那们我们为什麼要仰赖他,还要被他奴役呢”话还没说完,猴子全懂了。当晚,群猴一起等候狙公睡著的时候,就打破兽栏,拿走存粮,一块儿跑进森林,不再回来了。狙公最后活活饿死。

郁离子说:“世上那种卖弄权术奴役人民而不依正道来规范事物的人,就像狙公吧!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才能让他得逞,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

一个人不管有多大的本领,也不可当作骄傲的本钱。只有谦虚谨慎,才能获得人们的敬重。

【注释】①狙:猴子。②部分:部署分配。③箠:鞭打。④树:动词,种。⑤为之役:被他奴役。

83、工之桥献琴  []  

【原文】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①焉。匣而埋诸土,期年②出之,抱以适③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译文】工之侨得到一棵良好的桐树,砍来作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优美的琴声好象金属与玉石相互应和。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的乐官让国内最有名的乐师考察它,说:“不古老。”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大官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钱买去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

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可悲啊,这样的社会!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整个世风无不如此啊。”

【注释】①窾(kuǎn)通“款”款识。②期(jī)年,一年以后。③适,到。

84  

【原文】艾子在齐,居孟尝君①门下者三年,孟尝礼为上客。既而自齐返乎鲁②,与季孙氏③遇。季孙曰:先生久于齐,齐之贤者为谁?艾子曰:无如④孟尝君。季孙曰:何德而谓贤?艾子曰:食客三千,衣廪⑤无倦色,不贤而能之乎?季孙曰:嘻,先生欺予哉!三千客予家亦有之,岂独⑥田文?艾子不觉敛容⑦而起,谢曰:公⑧亦鲁之贤者也;翌日敢造门下⑨,求观三千客。季孙曰:诺。明旦,艾子衣冠斋洁而往⑩。入其门,寂然也;升其堂,则无人焉。艾子疑之,意其必在别馆也。良久,季孙出见。诘之曰:客安在?季孙怅然曰:先生来何暮?三千客各自归家吃饭去矣!艾子胡卢11而退。”(选自《艾子后语》)

【译文】艾子旅居齐国,在“战国四君”之一的孟尝君的家里做食客已经三年,孟尝君对他很尊重,视为嘉宾。后来他又从齐国回到鲁国,与季孙氏相遇。

季孙问他:“您在齐国住了那么久,那么请问齐国最有德才的人是谁?”艾子说:“没有比孟尝君更好的。”季孙说:“孟尝君有什么德行?”艾子说:“孟尝君家里有食客三千,食客们穿好的吃好的而孟尝君一点儿也不厌烦。他若不是个大好人,能做到这样吗?”季孙冷笑了一下说:“您这是在瞧不起我啊,我家也养着三千食客,难道就只有那个号称孟尝君的田文才有这个德行吗?”听他这么一说,艾子不觉肃然起敬,说:“失敬,失敬,我现在才知道您也是鲁国的大贤人啊,我明日就登门造访,到您府上会会那三千食客。”季孙说:“好吧。”

第二天一早,艾子洗漱干净穿戴齐整就去拜访,一走进季孙的大门,静悄悄的;到了大厅里,连个人影也没有。艾子纳闷:莫非食客们住在别的馆舍吧?过了好大一会儿,季孙才出来,艾子问他:“食客在哪里?”季孙装出一副怅然若失的样子说:“先生您来得太晚啦,三千食客各自回家吃饭去了!”艾子方知季孙玩了大骗局,是个死不要脸的吹牛家,就打心眼里对他嗤之以鼻,嘿嘿冷笑两声就走了。

【注释】①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四公子中的齐国公子。②既而自齐反乎鲁:后来从齐国返回鲁国。既而,不久,后来。反,同“返”。乎,用法同“于”。③季孙氏:鲁国大夫。④无如:没有比得上。。⑤衣廪(lǐn):供应衣食。廪,官方供给粮米。⑥岂独,难道惟独。岂,难道。独,惟独。⑦敛容:正容,表示严肃。⑧公:您,对对方的尊称。⑨翌日敢造门下:明天我冒昧到您门下,翌(yì)日:明天。造:往,到。⑩衣冠斋洁而往:穿戴整齐淋浴身前往。衣冠,穿衣戴帽,指穿戴整齐。斋,淋浴清身以示尊敬。11胡卢:喉间发出的笑声。

85、猩猩

【原文】猩猩,兽之好酒者也。大麓之人设以醴尊①。陈之饮器,小大具列焉。织草为履,勾连相属也,而置之道旁。猩猩见,则知其诱之也,又知设者之姓名与其父母祖先,一一数而骂之。已而谓其朋曰:“盍②少尝之?慎无多饮矣!”相与取小器饮,骂而去之。已而取差大者饮,又骂而去之。如是者四,不胜其唇吻之甘也,遂大爵③而忘其醉。醉则群睨嘻笑,取草履着之。麓人追之,相蹈藉而就絷④,无一得免焉。其后来者亦然。夫猩猩智矣,恶其为诱也,而卒不免于死,贪为之也。(选自[] 刘元卿《贤奕编·警喻》)

【译文】猩猩是一种喜欢喝酒的野兽。山脚下的人摆下装满甜酒的酒壶,旁边放着大大小小的酒杯。同时还编了许多草鞋,把它们勾连编缀起来,放在道路旁边。猩猩一看,就知道这都是引诱自己上当的,它们还不知道设这些圈套的人的姓名和他们的父母祖先,便一一指名骂起来。可是骂完以后,有的猩猩就对同伴说:“为什么不去稍微尝它一点呢?不过要小心,千万不要多喝了!”于是就一同拿起小杯来喝。喝完了,还一边骂着一边把酒杯扔掉。可是过了一会儿,又拿起比较大的酒杯来喝。喝完了,又骂着把酒杯扔掉。这样重复多次,喝得嘴唇边甜蜜蜜的,再也克制不住了,就干脆拿起最大的酒杯大喝起来,根本忘了会喝醉的事。喝醉以后,便在一起挤眉弄眼地嬉笑,还把草鞋拿来穿上。这时候山脚下的人就出来追捕它们,结果互相践踏,乱作一团,一个个都被捉住。以后来的猩猩也是同样的下场。

猩猩可算是很聪明了,知道憎恨人家的引诱,可是最终还免不了一死,这是贪心造成的啊!

【注释】①醴尊:醴,甜酒;尊:尊,酒器。②盍:何不,为什么不。。③爵:古代饮酒的器皿。④絷:拴,捆。

【原文】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①,加二斗水,相掺和,酿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掺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②酒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尔第③不循我法耳。”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曰:“可有米乎?”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

噫!并④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人学者,忘本求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选自[] 江盈科《造酒忘米》)

【译文】有一人向一家做酒的人家请教酿酒的方法。酒家告诉他:“一斗的米,加上一两酒引(酒药子),再加上二斗的水,相互掺和,这样过了七天,就变成酒了”。

然而这个人比较健忘,回家后用了二斗水,一两酒引,这这样掺和起来做酒了,过了七天后尝一尝,还跟水差不多,于是就跑过去责怪酒家,说人家不教他真正的酿酒之法,酒家说:“你肯定没有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呀。”这个人说:“我是按照你说的做的:用二斗水,一两酒引子。”酒家问他:“米放了没有?”他低下头想了想说“是我忘记放米了!”

啊,连酒最基本的东西都忘了,想要自己酿酒却酿不出酒,反而生气怨恨教他方法的人的不好。当今世上的不少求学的人,忘记去打基础,而想直接一步登天,结果什么也学不了,不跟这个人是一样的吗?

【注释】:酒母,酿酒所用的发酵剂。②诮(qiào):责备。③第:只是。④并:连。

87 不知

【原文】越①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②腐而轮败,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③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④。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⑤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选自[] 方孝孺《逊志斋集》)

【译文】越国没有车,有个(越国的)旅游者在晋楚国的郊区得到(一辆)车,(那车的)辐条烂的车轮(都)坏了,车辕和车衡连接处的销子断了车辕便废了,(那车)没什么用处。然而因为他的家乡从没有过车,(他就)用船装载了车回家在众人面前夸口。观看的人听信了他的吹嘘,以为车本来就是这样的,效仿了做的人接连不断。一天,有晋楚的人见了(他们的车)就讥笑他们笨拙,越人以为(晋楚人)欺骗自己,(就)没有理睬。等到有敌寇入侵他们的领地领土,越人驾御着(那)破车抵御敌寇。车子坏掉了,(打了个)大败(仗),始终还不明白是车的原因。

【注释】①越:越国。②“辐(fú)”与下文的“輗(ní)”、“辕(yuá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件。③诸:相当于“之于”。④相属:—个接着一个。⑤绐:(dài),欺骗。

【文学知识】方孝孺(1357-1402),明代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

  浙江宁海人(宁海古古称缑城,故时人称其为“缑城先生”)。师从“开国文臣之首”的翰林学士(正五品)宋濂。后升任文学博士(正五品,1400-1402)。建文年间(1399-1402)担任建文帝的老师,主持京试,推行新政。在“靖难之役”期间,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刚直不屈,孤忠赴难,被株10族。

刘元卿短文两篇

88 写“万”字

【原文】汝有田舍翁①,家资殷盛②,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临朱③,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书,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辞去。”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姓者饮,令子晨起治状④。久之不成,父趣⑤之。其子恚⑥曰:“天下姓氏伙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选自[] 刘元卿《杂喻六则》

【译文】河南(汝州)有一位乡下人,家里非常有钱,却连续好几代都不识字。

有一年,这位乡下富翁,请了一位湖北(楚)地方的老师来教导他的儿子。这位老师一来,就开始教导乡下富翁的儿子执笔临写描红帖,写一画,就教那孩子说:这是“一”字;写二画,就教着说:这是“二”字。写三画,就告诉那孩子说:这是“三”字。这孩子学到这里,就欢喜高兴的丢下笔回家,告诉他的父亲说:“我会了,我都会了!可以不必再麻烦老师,再多给一些薪俸,就可以请老师回去。”他的父亲听了很高兴,就依照儿子的话,准备钱感谢并辞掉这位湖北来的老师。

过了一段时间,这孩子的父亲打算请一位姓万的亲戚来喝酒,就叫这孩子早晨起来写请帖,写了很久却还没有写好。父亲催促他,只见儿子生气的说:“天下的姓那么多,为何偏要姓万?我从早晨起来一直写到现在,才写完五百画而已啊!”

【注释】①汝:地名。田舍翁:地主。②家资殷盛:家产富裕。殷:厚实,富裕。盛:多的意思。③搦(nuò)管临朱:拿着笔描红,练习写字。④治状:写一封请帖。治:办理。状:帖子一类的书信。⑤趣:同“促”,催。⑥恚(huì):怨恨,恼怒。

89、盲

【原文】有盲子道①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shǔn),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堕深渊已②。过者告之曰:“毋③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shěn)三声,曰:“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沈(通“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④哉!(选自[] 刘元卿《应谐录》)

【译文】有盲人过干涸的溪流,在桥上失足坠落,两手攀住桥栏杆,战战兢兢抓紧,恐怕认为一旦失手堕入深渊。经过的人告诉他说:“不要怕,尽管放手下来,是实地。”盲人不信,抓着栏杆不停地哭号,后来时间久了,盲人累了,失手掉到地上。便自嘲道:“呵!早知道是实地,何必(这么)久苦自己呢?”

真理的大道其实很平实。那些在黑暗中守着迷茫,执着地呆在角落独自守旧的人,看看这故事应该省悟啊!

【注释】①道:经过。②已:通“矣”。③毋:通“勿”不要。④省:醒悟,反省。

蒲松龄短文两篇

90、狼

【原文】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①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选自[] 蒲松龄《了聊斋志异》)

【译文】有一个屠夫,晚间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地窝棚,他就跑进去藏在里面。恶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屠夫急忙抓住它,不让它抽出去。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到一寸长的小刀子,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极力吹了一会儿,觉得狼不怎么动弹了,才用带子扎上了吹气口。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活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回弯儿,张着大嘴无法闭上,就把它背回去了。不是屠夫,谁有这个办法呢?三个故事都出在屠夫身上;可见屠夫的残忍,杀狼还是可用的。

【注释】①豕(shǐ),猪。

【文学知识】蒲松龄(1640-1715)明崇祯13年─清康熙54年,享年76岁,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18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年近42年,直至6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4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郭沫若对他的评价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着,总近200万言。

91、牧    

【原文】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②。各登一树,相去③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④失子,意甚仓皇⑤。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⑦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⑧小狼鸣急;狼辍声四顾⑨,始望见之,乃舍此趋⑩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选自《聊斋志异》

【译文】两个牧童走进山林里(恰好)走到一个狼窝前,窝里有两只小狼,(两个牧童)谋划着各抓一只。(他们又)各自爬上一棵树,两棵树相距几十步远。过了一会儿老狼回来了,它钻进狼窝一看,小狼不见了,(焦急万分)看样子相当仓皇。

    一个牧童在树上又是扭小狼的脚,又是揪它的耳朵,让它哀号;老狼听到小狼的叫声,仰头看见了(牧童和小狼),愤怒着冲到树下,一边嚎叫一边连爬带抓(着树干想爬上去)。(这时)另一个牧童也在另一棵树上欺负得小狼急促地哀号起来;老狼(听到了)停下(它的)嚎叫四周张望,才远远看见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和牧童),它又放弃这棵树奔跑向另一边,(它)奔跑嚎叫象刚才一样。第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叫,它又回身奔向第一棵。口中叫个不停、脚下奔跑不止,来来回回跑了几十趟,跑得渐渐慢了,叫声渐渐弱了;不一会儿,(就累得)奄奄一息,直挺挺地倒在地上,过了许久,便一动不动了。牧童爬下树一看,老狼已经死了。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谋分捉之:商量好每人捉一只小狼。③去:距离。④入穴失子:进到窝里,发现两只小狼丢了。⑤意甚仓皇:神情非常惊慌。⑥嗥(háo):狼的叫声。⑦号(háo))且爬抓:一边大声吼叫,一边抓挠树身。⑧致:招引。⑨四顾:四面张望。⑩趋:快走。

92 屈打成招

【原文】刘拟山家失金钏①,掠问小女奴,具承卖于打鼓者。又掠②问打鼓③者衣服、形状,求之不获,仍复掠问。忽承尘④上微嗽曰:“我居君家四十年,不肯一露形声,故不知有我,今则实不能忍矣。此钏非夫人不能检点杂物,误置漆奁⑤中耶?”如⑥言求之,果不谬,然小女奴已无完肤矣。拟山终生愧悔,恒自道之曰:“时时不免有此事,安能处处有此狐?”故仕宦二十余载,鞠狱⑦未尝以刑求。(选自[]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译文】刘拟山家丢了一只金手镯,就严刑拷打小女奴,小女奴只好承认(自己偷了)卖给了打着鼓子捡破烂的人。刘拟山又拷问小女奴那打鼓人的衣着长相,去找了半天都没有找到,于是又拷问这个女奴。忽然他家屋里天棚顶上有人轻声咳嗽了一下说:“我在你家住了四十年,从来也不愿露出身形声音来,因此你不知道有我,今天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那个金镯子不是你夫人找东西时,错放在漆盒子里了吗?”按照那个声音提醒的去找,果然找到了,然而小女奴此时已经被打得体无完肤了。刘拟山(因为这件事)终生愧疚后悔,常常对自己说:“时时难免有这种事,怎么能处处有这样的狐狸?”因此他当官二十多年,审理案子从来没有刑讯逼供过。

【注释】①钏(chuàn):用金银、珠子或故事片玉石等穿起来做成的镯子。②掠:拷打。③打鼓者:特指敲打小鼓、串街走巷收购杂旧物的小贩。④承尘:顶棚,天花板。⑤奁(lián):妇女梳妆用的镜匣。⑥如:按照。⑦鞫狱:审理诉讼案件。鞫(jū),审问。狱,诉讼案件。

【文学知识】姓纪名昀,字晓岚,谥文达,世称文达公,晚号石云、春帆,河北沧州崔尔庄人(17241805)。乾隆19年中进士,又授为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因学识渊博为乾隆赏识,命他为《四库全书》总纂官,至乾隆46年完成,耗时十年。次年擢升为兵部侍郎、左副都御史、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职务为大学士之副职,从一品),死后谥文达。纪晓岚住于阅微草堂。著有《阅微草堂笔记》,其后人整理有《文达公遗集》。其人除文才轩昂外,纵性放欲的个性在文字狱盛行的清代也非常有名。

93、天宝山道人

【原文】天宝山有三道人,采药,忽得瘗钱①,而日已晚。三人者议:先取一二千,沽酒市脯②,待旦而发。遂令一道人往,二人潜谋:俟沽酒归,杀之,庶只作两分。沽酒者又有心置毒酒食中,诛二道人而独得之。既携酒食示二人次③,二人者忽举斧杀之,投于绝涧。二人喜而酌酒以食,遂中毒药而俱死。

【译文】天宝山有三位道人,在山中采药,忽然发现随葬而埋的钱,想通通挖出来,可是天色已晚。三个人商议:先拿出一二千钱,买酒肉吃,等到第二天早晨再开掘。于是就让一位道人前去买吃的,剩下的两个道人暗地里商量:等那位道人买酒回来后杀了他,希望只作两份分。买酒的道人也想在酒食中下毒,害死两个道人就可以独吞了。当那位道人带来酒食给两个道人看时,那两个道人忽然举起斧子杀了他,并把尸体投入深涧中。两个道人十分高兴,又吃又喝,于是都中毒死掉了。

【注释】yì)钱:殉葬的钱。瘗,埋葬。②脯:肉干。③次:时。

94、鸟 

【原文】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声啁啾然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①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精密完固,草节盘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雏鸟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②而鸣,小撼则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他日,与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雏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嗟乎!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鸣好也,奚不深山之适③而茂林之栖?却托身非所,见辱④于小僮以死,彼竟以为世路为甚宽也哉!(选自清·戴名世《鸟说》)

【译文】我读书的房屋,它旁边有桂树一棵。桂树上有一天有关关叫的声音,便看它,是两只鸟在枝干之间做巢,离地不到五六尺,人的手可以碰到它。巢像小杯子一样大小,精密完整而牢固,用细草缠结而成。鸟是一雌一雄,小的不能满一捧,毛色明亮而洁净,美好洁白可爱,不知它们是什么鸟。雏鸟将要出(壳)了,雌鸟用翅膀盖着它,雄鸟去捕食。每次得到食物,就栖息在屋上,不马上下来。(房屋的)主人玩笑地用手摇它的巢,(它们)就向下看着鸣叫,轻摇它轻叫,重摇它就大叫,手拿下来,鸣叫就停。(后来有)一天,我从外面来,见(鸟)巢掉在地上,找两只鸟和鸟卵,没有了。问它们(的去向),是某人(屋主)的童仆抓走了。唉!因为这鸟的羽毛洁白而且鸣叫声音好听,为什么不到深山居住在茂密的树林栖息呢,托付身体不是(合适的)地方。

    才被奴仆屈辱而死。那(人)世上的路(就)很宽吗?

【注释】①巢,做窝,这里作动词。②瞰,看。③适,居住。④见辱,被辱,见,指代自己。

95、人之为学

【原文】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②,则习染③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④,无车马之资⑤,犹当⑥博学审问⑦,古人与稽⑧,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⑨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⑩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11,终无济于天下。(选自[]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人书》)

【译文】人们求学(或做学问),不能天天上进,就要天天后退。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某种习气。不幸住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雇用)车马的盘费,还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与古人相合,来探求学习里边哪是对的哪是不对的,这样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的收获)。如果既不出门(拜师友),又不读书,就会成为面对墙壁,没有见识的人,即使(你有)像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也终究无济于社会。

【注释】①孤陋:学问和见识浅薄。②方;地方。③习染:沾染上某种习气。习:沾染。④穷僻之域:贫困偏僻的地方。⑤资:费用。⑥犹当:还应当。⑦审问:详细考究。⑧古人与稽:与古人相合。稽:合。⑨庶(sh))几:差不多。⑩面墙:对着墙壁,即一无所见的意思。11子羔、原宪之贤: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子羔,即高柴,春秋卫人;原宪,字子思,春秋鲁人。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文学知识】 顾炎武(1613- 1682)汉族,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尊称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

  顾亭林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顾亭林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96   [] 李渔

【原文】秋花之香者,莫能如桂。树乃月中之树,香亦天上之香也。但其缺陷处,则在满树齐开,不留余地。予有《惜桂》诗云:“万斛黄金碾作灰,西风一阵总吹来。早知三日都狼藉,何不留将次第开?”盛极必衰,乃盈虚一定之理,凡有富贵荣华一蹴而至者,皆玉兰之为春光,丹桂之为秋色。(选自[] 李渔《闲情偶寄》)

【译文】秋天的花中,香气馥郁的,没有哪种比得上桂花了。桂树是月宫里的树,它的香气也是天上的香。但桂花的缺陷在于满树一齐开放,不留点余地。我有一首《惜桂》诗写道:“万斛黄金碾作灰,西风一阵总吹来。早知三日都狼藉,何不留将次第开?”兴盛到极点必定走向衰落,这是盈满与虚空,兴盛与衰落确定的道理,凡是轻而易举地获得荣华富贵的人,都好比春天的玉兰,秋天的丹桂(速盛也速败)。

97、题画竹

【原文】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①也。独画云乎哉?选自《郑板桥全集》)

【译文】在江边的私塾教书,每逢清秋,早晨常起来观察竹子。这时,烟光、日影、露气,都在疏枝密叶之间飘浮流动。于是,胸中情致勃动,就有了作画的意念。其实,这时在脑海里映现的竹子,已经不是眼睛所看到的竹子了,于是赶快取砚磨墨,展开画纸,乘兴落笔,下笔时忽然间又变化了状貌。这时,笔下所画出来的竹子又不是脑海里映现的竹子了。总之,意念产生在落笔之前,这是无可置疑的法则;但情趣流溢在法则之外,则全凭个人的运化之功了。难道仅仅作画是这样吗?

【注释】①化机,即“化境”,艺术创作的出神入化的高妙境界。

【文学知识】郑燮 燮(xiè),清代著名画家。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书画史。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 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生于1693.11.22,卒于1765.1.22。享年七十三岁。

98 湖之鱼

【原文】林子啜茗于湖滨之肆,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其下。

戏嚼豆脯唾之,群鱼争喋;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鱼图食而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选自[近代]   纾《畏庐文集》)

【译文】林生坐在西湖边上的茶馆里喝茶,四垂的柳条遮蔽着窗口,一汪湖水,深苍碧绿,犹如染过一般,百余条小鱼正汇聚在窗下的水面。

他就试着将肉干嚼碎朝水面唾去,借以取乐。鱼儿纷纷争着抢食。然而一边争食一边又游开了,一直觅食而不走的,只不过三四条而已。林生便再嚼食唾下,碎肉沉入水底,粘结在茭白根上,鱼也不再去食它了。林生起先以为鱼的离去是都吃饱了的缘故,可离窗口一丈左右的地方,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不住地晃动着,那些小鱼如先前一样,又在争食其它东西。

林生顿时想到:钓鱼的人在垂下鱼钩之际,必定先以鱼饵为引诱,鱼儿要想吃食,便同时吞下钓钩。时间久了,鱼儿便知道,凡是有饵食的地方多半有钓钩。然而,那名利汇聚之所,难道没有另一种“钓钩”么?如果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及时逃走,能够脱钩而远逸他方的又能有几个人呢?!

二、写人记事类

99、约

【原文】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③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④之。    选自《魏文侯书》

【译文】魏文侯与管理森林的一个小官约好了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文武百官开怀畅饮,天又下起雨来,文侯准备去赴约。左右官员们说:“今天您喝了酒,天又下雨,您还要去吗?”文侯说:“我与小官约好了去打猎啊,虽然这里有乐子,哪能不去赴约会呢?”文侯于是前往,亲自停止了酒宴。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是魏国国君。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③焉:哪里。④罢:停止,取消。

《吕氏春秋》三则

100 晋平公问祁黄羊

【原文】晋平公问于祁黄羊①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②,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

【译文】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地方没有长官,谁适合去补这个缺?”祁黄羊回答:“解狐适宜。”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他回答:“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的谁是我的仇人呀。”平公说:“很好。”依着他任命了解狐。国都里的贵族都称赞任命的对。

隔了一些时候,平公又问祁黄羊:国家缺少了军事统帅,谁适宜担任这个工作?”他回答:“祁午适宜。”平公说:“祁午不就是你的儿子吗?”他回答: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的谁是我的儿子呀。平公说:“很对。”又依着他任命了祁午。国都里的贵州都称赞任命得好。

孔了听到了这些事,说:“真好啊,祁黄羊作的建议!推荐外人不排除仇人,推荐自己人不回避儿子,祁黄羊可以说是大公无私了。”

【注释】①祁黄羊晋大夫,名奚,字黄羊。②居有间,居,过。有间,一会。

101 孔子见齐景公

【原文】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选自《吕氏春秋》)

【译文】孔子谒见齐景公,景以赠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拒绝不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

 102  幽王击鼓   

【原文】周宅丰、镐①,近戎②。幽王与诸侯约:为高堡③于大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④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尝⑤至,幽王⑥击鼓,诸侯之兵皆至。人喧马嘶,褒姒⑦视之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兵数至而无寇。至其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此夫以无寇失真寇者也。   (选自《吕氏春秋·疑似》)

【译文】周朝定都丰、镐,接近西戎人。周王与诸侯约定,在大路上修建碉堡,在上边摆放战鼓,(鼓响的时候)远近都能听到,假使戎人来到,击鼓相告,诸侯的兵马都来救天子。戎人曾经来到,幽王击鼓,诸侯的兵马全都来到,褒姒非常高兴,笑了起来。幽王想让褒姒笑,于是几次击鼓,诸侯的兵马几次来到而没有见到戎人。到了后来,戎人真的到了,幽王击鼓,诸侯的兵马没有到来,幽王死在骊山之下,被天下人耻笑。这是因为没有敌人而放过了真正的敌人。

【注释】①周宅丰、镐:周王朝地处丰、镐一带。宅:居住,这里指处于。丰、镐(hào):都在今陕西长安县附近。②戎:犬戎,周朝西部少数民族。③为高葆:修建高高的堡垒。葆:葆垒一类的建筑物。④即:如果。⑤尝:曾经。⑥幽王:西周最后一个君主,昏君。⑦褒姒:幽王的宠妃。

103、中射士论不死之药

【原文】有献不死之药于荆(楚国)王①者,谒者操之以入,中射(宫中)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③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②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王乃不杀。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译文】有个人将不死的药献给楚王,通报官拿着要往宫里走,宫中的(一个)官员问道:“可以吃吗?”回答说:“可以。”(宫中的这个官员)因此抢过药来吃了。国王大怒,派人杀宫中的那官员,宫中的那官员让人对国王说:“ 我问通报官是否可以吃他说可以,我所以就吃了,我应该是没有罪的,有罪的应该是通报官。况且那客人所献的是不死的药,我吃了因此王杀我,这就是死药啊,那就是客欺骗国王啊。那么杀没有罪的臣,就证明了别人是欺骗国王你啊,不如免我无罪。”国王于是没有杀他。

【注释】①荆王:即楚王。②谒者:官名,司进谒之职者。③中射之士,犹后世禁卫军卒。古用弓矢,故称中射。

104

【原文】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促然中止。有顷,复诵。其母知其喧①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②,复得。”其母引刀裂③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

【译文】孟子年少时候,有一次,他在吟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孟子(受其影响)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又开始吟诵。她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就问:“为什么要中间停顿?”孟子回答说:“忘记了,一会儿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说:“这个织物割断了,能够再接上去吗?”从此之后,孟子读书就专心了。

【注释】①喧(xuan):通“谖”,忘记。②有所失:忘记,记不得。③裂:割断。引:拿起。

【文学知识】孟子: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创始人之一,被尊称为“亚圣”。有关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下来的还有“孟母三迁”。在孟母的身上集中展现了中国妇女的克勤克俭,坚守志节的高尚情操,以及在教育孩子中注重“言教”和“身教”的智慧。同时也告诉我们学习不应当因环境嘈杂而分散注意力。

《史记》节选六则

105 萧何月下追韩信

【原文】信数与萧何语①,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②,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土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选自《史记》)

【译文】韩信几次和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个奇人。到了南郑,半路离开的诸将已经有几十人,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刘邦推荐自己,但是刘邦还是不重用自己,于是就离开了。萧何听说韩信离开了,来不及向刘邦报告就去追韩信。这时有人对刘邦说丞相萧何离开了。刘邦听了大怒,好像失去了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拜见刘邦,刘邦又怒又喜,责问萧何“你为什么要离开我?”萧何“我怎么敢离开,我是去追要离开的人。”刘邦“你去追谁?”萧何“韩信”刘邦又问“走了那么多人你都不去追,却去追韩信,为什么?”萧何“走的那些人都比较容易得到,但是韩信却找不到第二个,大王如果只是想长期汉中称王那可以不用韩信,如果想争夺天下,那除了韩信就没有能为大王解决的人了。

【注释】①信,汉初三杰之一,后封淮阴侯。萧何,汉初三杰之一,汉开国丞相。语,谈论。②上,指刘邦。

106、鲁

【原文】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①。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②。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③,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④不变,辞令如故⑤。桓公怒,欲⑥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⑦尽复予鲁。

(选自《史记》)

【译文】曹沫,是鲁国人,凭勇敢和力气侍奉鲁庄公。庄公喜爱有力气的人。曹沫任鲁国的将军,和齐国作战,多次战败逃跑。鲁庄公害怕了,就献出遂邑地区求和。还继续让曹沫任将军。

齐桓公答应和鲁庄公在柯地会见,订立盟约。桓公和庄公在盟坛上订立盟约以后,曹沫手拿匕首胁迫齐桓公,桓公的侍卫人员没有谁敢轻举妄动,桓公问:“您打算干什么?”曹沫回答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而大国侵略鲁国也太过分了。如今鲁国都城一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您要考虑考虑这个问题。”于是齐桓公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说完以后,曹沫扔下匕首,走下盟坛,回到面向北的臣子的位置上,面不改色,谈吐从容如常。桓公很生气,打算背弃盟约。管仲说:“不可以。贪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于是,齐桓公就归还占领的鲁国的土地,曹沫多次打仗所丢失的土地全部回归鲁国。

【注释】①好力:爱好勇武、力气。②败北:战败逃跑。北,打了败仗往回逃。③鲁城坏即压齐境:意思是说,你们侵略鲁国,已经深入到都城边缘、假如鲁国的都城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④颜色:脸色。⑤辞令如故:像平常一样谈吐从容。⑥倍:通“背”。背弃、违背。⑦所亡地:丢失的国土。亡,丢失,失去。

 107、多多而益善

【原文】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①,各有差②。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③。”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④?”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刘邦曾经在闲暇时与韩信讨论各位将领才能的大小。各自是有高有低。刘邦问道:“像我自己,能统帅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你只不过能统帅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你能统帅多少呢?”韩信回答道:“我统帅的士兵越多越好。”刘邦笑道:“你统帅的士兵越多越好,那为什么你会被我所捉?”韩信说:“陛下不善于统帅士兵,但善于带领将领,这就是我之所以被陛下您所捉获的原因。而且陛下的统帅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就能达到的能力。”

【注释】①不:通“否”。上指刘邦。②各有差(cī):等级,此处指高低。③多多益善:形容越多越好。益,更加。善,好。④禽:通“擒”,捉住。

108、破

【原文】项羽已杀卿子冠军①,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②,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③,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④,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鉅鹿下者十余壁⑤,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⑥,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选自《史记》)

【译文】项羽诛杀了卿子冠军,名闻于诸侯。就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鉅鹿。战斗稍获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兵。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全部沉入水中,把锅和煮食物的瓦器(炊具)全部砸破,把简陋的方屋全部烧毁,只带三天的军粮,用这来表示全体士兵都坚决拼死战斗,没有一点后退生还的想法。部队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多次交战,截断对方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秦将),俘虏了王离。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这时,楚兵的勇气和声威盖过各路诸侯军。诸侯军队中前来解救鉅鹿之围的有十多座营垒,没有谁敢派兵出击。到楚军攻击秦军时,那些诸侯军的将领都躲在壁垒上观战。楚军战士没有不是用一个来抵挡十个,楚兵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颤栗恐惧。与是打败秦军以后,项羽召见诸侯将领,他们进入军营之门时,没有谁不是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项羽从此开始成了诸侯联军的统帅,诸侯都隶属于他。

【注释】①卿子冠军,宋义,楚军将领,号称卿子冠军,因徇世清为项羽所杀。②〔河〕指漳河。③釜甑,〔(fǔzèng)〕釜是锅,甑是蒸饭用的炊具。釜甑,泛指炊事用具。④苏角、王离,均指秦将。⑤壁,营垒这句话是说救巨鹿的诸侯军队有十几个营垒。⑥辕门,营门。古代军队驻扎时以车为阵,把车辕竖起来,相对为门,所以叫作“辕门”。

109 孟尝君列传

【原文】孟尝君忧之,问左右:“何人可使收债于薛者?”传舍长曰:“代舍客冯公无他伎①能,宜可令收债。”孟尝君乃进冯驩而请之曰:“宾客不知文不肖,幸临文者三千余人,邑入不足以奉②宾客,故出息钱于薛③。薛岁不入,民颇不与其息④。今客食恐不给,愿先生责之。”冯驩曰:“诺。”辞行,至薛,召取孟尝君钱者皆会,得息钱十万。乃多酿酒,买肥牛,召诸取钱者,能与息者皆来,不能与息者亦来,皆持取钱之券书合之⑤。齐为会⑥,日杀牛置酒。酒酣,乃持券如前合之,能与息者,与为期⑦;贫不能与息者,取其券而烧之。曰“孟尝君所以贷⑧钱者,为民之无者以为本业也⑨;所以求息者,为无以奉客也。今富给者以要期⑩,贫穷者燔券书以捐之11。诸君强12饮食。有君如此,岂可负哉!”坐者皆起,再拜

(选自《史记》)

【译文】(孟尝君当时正任齐国宰相,受封万户于薛邑。他的食客有三千人之多,食邑的赋税收入不够供养这么多食客,就派人到薛邑贷款放债。由于年景一年到头都不好,没有收成,借债的人多数不能付给利息,食客的需用将无法供给。对于这种情况,)孟尝君焦虑不安,就问左右侍从:“谁可以派往薛邑去收债?”那个住所负责人说:“上等食客住所里的冯老先生从状貌长相看,很是精明,又是个长者,一定稳重,派他去收债该是合适的。”孟尝君便迎进冯欢向他请求说:“宾客们不知道我无能,光临我的门下有三千多人,如今食邑的收入不能够供养宾客,所以在薛邑放了些债。可是薛邑年景不好,没有收成,百姓多数不能付给利息。宾客吃饭恐怕都成问题了,希望先生替我去索取欠债。”冯欢说:“好吧。”便告别了孟尝君,到了薛邑,他把凡是借了孟尝君钱的人都集合起来,索要欠债得到利息十万钱。这笔款项他没送回去,却酿了许多酒,买了肥壮的牛,然后召集借钱的人,能付给利息的都来,不能付给利息的也来,要求一律带着借钱的契据以便核对。随即让大家一起参加宴会,当日杀牛炖肉,置办酒席。宴会上正当大家饮酒尽兴时,冯欢就拿着契据走到席前一一核对,能够付给利息的,给他定下期限;穷得不能付息的,取回他们的契据当众把它烧毁。接着对大家说:“孟尝君之所以向大家贷款,就是给没有资金的人提供资金来从事行业生产;他之所以向大家索债,是因为没有钱财供养宾客。如今富裕有钱还债的约定日期还债,贫穷无力还债的烧掉契据把债务全部废除。请各位开怀畅饮吧。有这样的封邑主人,日后怎么能背弃他呢!”在坐的人都站了起来,连续两次向他致意。

【注释】①伎:同“技”。 ②奉:供养。③出钱:放钱,放债。④与:还,给。息:利息。⑤券书:契据。古代的券书常分为两半,各执一半作为凭证,如现在的合同。⑥齐为会:一齐参加宴会。⑦与为期:给期限。为期:规定日期。⑧贷:借出。⑨无者:指没有资金的人。本业:本身的行业。⑩要期:约定日期。11燔:焚烧。捐:抛弃。12强:尽情。13再拜:连续两次行跪拜礼。拜,古代一种跪拜礼,跪下后头低至手,与心平,但不至地。

110、李广将军

【原文】【甲】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①,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乙】(广)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②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③。”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选自《史记》)

【译文】李广将军,陇西成纪人。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

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的名字,称他是“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了他数年,不敢进右北平。

李广出外打猎,看见草中的石头,以为是虎就射去,箭头没入石中,近看原来是石头。于是又重射,却再不能射进石头里了。李广所在的郡,听说有虎,他常自己去射。他在右北平射虎,虎曾跳起来抓伤过他,李广也终于把虎射死。

李广很廉洁,得到赏赐常常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卒在一起。李广一生到死,任俸禄两千石的官四十余年,家里没有剩余的钱财,他始终不谈家产的事。李广身材高大,臂膀象猿一样,他的善射也是天赋。虽然子孙或别人向他学,但谁也不能赶上他。李广口舌笨拙很少说话,与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阵势,比赛箭射的远近,饮酒专以射箭作游戏,一直到死。李广带兵,每到缺粮缺水的地方,士卒不全喝过水,他不到水边去;士卒不全吃过饭,他不吃饭。他待人宽厚不苛刻,士卒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出力。他射箭的办法是,见到敌人逼近,不在几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一发箭敌人立即应弦倒下。

望见匈奴有数干骑兵。他们看见李广,以为是诱敌的骑兵,都吃一惊,上山布阵。李广的一百骑兵也非常恐慌,想奔驰转回。李广说;“我们离大军几十里,现在以一百骑兵这样逃跑,匈奴一追赶射击马上就全完了。现在我们若留下,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为大军来诱敌,必然不敢来袭击我们。”李广命令骑兵说:“前进!”进到约离匈奴阵地二里许停了下来,又下令说:“都下马解鞍!”他的骑兵说:“敌人多而且离得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以为我们会走,现在都解鞍就表示不走,可以使敌人更加坚持认为我们是来诱敌的错误判断。”于是匈奴骑兵就没敢袭击。

【注释】①麾下,部下。②即,如果。③用坚其意,以让他们相信自己的猜想,即让胡人相信李广是来诱敌的。

111、后羿射日

【原文】逮①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②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③,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④,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⑤。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选自《淮南子》)

【译文】等到了尧的时代,有十个太阳一起出现在空中。晒焦了庄稼,晒死了草木,因而民众没有了吃的东西。还有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等怪兽出现,都是危害民众的灾害。于是尧就派后羿在畴华的野外杀死了凿齿,在凶水上打死了九婴,在青邱这一水泽地区射杀了大风,后羿还向天射下过多的太阳,并在地面猎杀了猰貐,在洞庭湖斩断了修蛇,在桑林捕获了封豨。众百姓都非常高兴,把尧推举到天子的地位上。

【注释】①逮,至,到。②杀,晒死。③猰貐(yàyǔ),一种跑得快、要吃人,叫声如婴儿啼哭的丑恶可怕的怪兽。凿齿,野兽,有露出口外状如凿子长三尺的牙齿。九婴,9个头的怪兽。大风,一种大猛禽,飞时伴有能毁坏建筑的狂风。封豨(xī)大野猪。修蛇,一种能吞食大象的长蛇。④缴(zhuó),用绳系矢射箭。青邱,东方地名。⑤桑林,桑山之林,传说商汤王曾在这里祈雨。

【文学知识】西汉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1年)及门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着。

淮南王刘安是当时皇室贵族中学术修养较为深厚的人,他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着书立说,“作《内篇》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为《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然而这部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的文化巨著,留传下来的只有《内书》二十一篇,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淮南子》。

试图战胜干旱、洪水及其它自然灾害,是我国和世界各民族所流传下来的远古神话的共同主题之一。我国古代神话之一的“后羿射日”,其主题就是黄帝、尧统治时期的先民,对干旱所作的反应——把箭对着太阳,疯狂地进行“射日”。而且,本传说还说明先民们已经大功告成,射杀了九个太阳,只有当今我们所看到的这唯一的一个,不知是什么原因,竟然得到了幸免。

刘向短文四篇

  112、唐雎说信陵君

【原文】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①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②谨受教。”(选自《战国策》)

【译文】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了秦兵,保存了赵国。赵孝成王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这时,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说,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掉的,有不可以不忘掉的。”信陵君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唐雎回答说:“别人憎恨我,我可以不知道;我憎恶别人,是不可以让别人知道的;别人对我有恩,我是不可以忘记的;我对别人有恩,是可以忘记的。如今,你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秦兵,保存了赵国,这对赵国是大恩德。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你。你在匆忙之间见到赵王了,希望你能把救赵的事忘掉吧!”信陵君说:“无忌我一定牢记你的话。”

【注释】①卒然,突然,“卒”,通“猝”。② 无忌,信陵君的名。

103、孙叔敖埋蛇 

【原文】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①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②者,天报之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③而国人信其仁也。  (选自《新序·杂事》)

【译文】孙叔敖幼年的时候,在一次游玩时,看见一条长两个头的蛇,便杀死它并且埋了起来;回到家里叔敖哭起来。他的母亲问他为什么哭,孙叔敖便回答说:“听说看见长两个头的蛇的人是要死的,刚才我看见了两头蛇,所以害怕我会离开母亲而死去的。”

他的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孙叔敖说:“我担心别人再看见它,把它杀了埋起来了。”

他的母亲说:“我听说默默行善的人,老天会报答他的好处的,你不会死的。”

等到孙叔敖长大成人后,做了楚国的宰相,还没有上任,人们就已经知道他是个仁德宽厚的人了。

【注释】①向:刚才。②阴德:暗中有德于人的行为。③治:治理,管理。

104、老父巧谏

【原文】孙叔敖①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②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④,使臣受吏民之垢⑤,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日:“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说苑·敬慎》)

【译文】孙叔敖担任楚国的令尹,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让我受到官吏百姓的诟骂。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慰问,难道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而大权独揽的人,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隐伏在哪里。”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要越发将自己看低;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注释】①孙叔敖:春秋时楚国名相。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②父(fǔ):老年人。③吊:对遭到丧事的人家予以慰问。④不肖(xiào):不才。⑤垢:通“垢”(gòu),辱骂,这是表示谦虚的话。

105、赵威后问齐使

【原文】齐王使使者问①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使者不说②,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③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④,无粮者亦食;有衣⑤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⑥也?(选自《战国策·齐策》)

【译文】齐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可以吧?百姓安乐吗?你们大王无恙吧?”

使者有点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这有点先卑后尊吧?”赵威后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所以有问话,岂有舍本问末的道理?”她接着又问:“齐有隐士钟离子,还好吧?他主张有粮食的人让他们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也让他们有饭吃;有衣服的给他们衣服,没有衣服的也给他们衣服,这是在帮助君王养活百姓,齐王为何至今未有重用他?

【注释】①问:聘问,问候。②说:通“悦”。③处士:未作官或不作官的士人。钟离:复姓。④食(si饲):拿食物给人吃。⑤衣(yi意):给人衣服穿。⑥业:使之作官而成就功业。

106 苏武牧羊  

【原文】律知武终不可胁①,白单于②。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③,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④,使牧羝⑤,羝乳乃得归⑥。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⑦不至,掘野鼠去⑧草实而食之。杖汉节⑨牧羊,卧起操持,节旄⑩尽落。

(选自[东汉]   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译文】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注释】①律:卫律,生长于汉朝的胡人,后降匈奴。武:苏武,字子卿。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多方威胁利诱,苏武始终不屈报。十九年后,匈奴跟汉朝和好,苏武才回汉朝。②白:禀告。③啮(niè):咬。旃(zhān):通“毡”④徙:迁移。北海:指今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⑤羝(dǐ);公羊。⑥乳:生小羊。⑦廪(lǐn)食:官方供给的粮食。⑧去(jǔ):通‘“弆”,藏。⑨节:符节,古代使臣所拿的凭证。⑩旄(máo):符节上装饰的旄牛尾。

107、谁杀陈佗    [三国魏] 邯郸淳

【原文】有甲欲谒见邑宰①,问左右曰:“令②何所好?”或语③曰:“好《公羊传》④。”后入见,令问:“君读何书?”答曰:“唯业⑤《公羊传》。”试问:“谁杀陈佗⑥者?”甲良久对曰:“平生实不杀佗。”令察谬误,因复戏之曰:“君不杀陈佗,请是谁杀?”于是大怖,徒跣⑦走出,人问其故,乃大语曰:“见明府⑧,便以死事见访,后直不敢复来,遇赦当出耳。”(选自《历代笑话大观·笑林》)

【译文】有一个人想要去拜访县令,问手下的人道:“县官有什么喜好?”有一个人答道:“喜欢《公羊传》这部书。”后来去拜见时,县令问他读过什么书,他答道:“唯独研读过《公羊传》。”县令又试探问:“请问是谁杀的陈佗?”那个人良久才答道:“我平生实在未曾杀死陈佗。县令察觉了他的错误。”县令索性再戏弄他道:“你没杀陈佗,请问是谁杀的?”于是那人十分恐惧,光着脚丫子便走了出来。有人问他什么缘故,他大声说道:“一见县令,便拿杀人的事来追问我,以后可不敢再来了,遇到赦免当然就赶紧出来了。”

【注释】①甲:某人。谒(yè):拜见。邑(yì)宰:县令的别称。②令:县令。③语(yù):告诉。④《公羊传》:旧题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撰,是一部阐释《春秋》微言大义的书。⑤业:学习。⑥陈佗(tuó):春秋时陈国国君,被蔡国人所杀。⑦跣(xiǎn):光着脚。⑧明府:即县令。

 108、桓少君退陪嫁

【原文】勃海鲍宣①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尝就②少君父学,父奇③其清苦,故以女妻之④,装送⑤资贿甚盛。宣不悦,谓妻曰:“少君生富骄,习⑥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⑦礼。”妻曰:“大人⑧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⑨。即奉承⑩君子,唯命是从。”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着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译文】渤海鲍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儿,字少君。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君的父亲为他的清贫刻苦而惊奇,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少君出嫁时)嫁妆陪送得非常丰厚,鲍宣不高兴,就对妻子说:“你生在富贵人家,习惯穿着漂亮的衣服和装饰,可是我实在贫穷低贱,不敢担当大礼。”妻子说:“我父亲因为您修养品德,信守约定,所以让我拿着毛巾梳子(服侍您),既然侍奉了您,(我)听从您的命令。”鲍宣笑着说:“(你)能这样,这是我的心意了。”少君就全数退回了那些侍从婢女服装首饰,改穿(平民的)短衣裳(汉代贵族的衣服是深衣,就是长衫),与鲍宣一起拉着小车回到家乡。(她)拜见婆母礼节完毕后,就提着水瓮出去打水,修习为妇之道,乡里的人对她非常称赞。

【注释】①鲍宣:汉哀帝时任豫州牧,王莽执政,因鲍宣不肯归附,逮捕入狱,自杀。②就:跟从。③奇:认为……不平凡。④妻之:嫁给他做妻子。⑤装送:陪送。资贿:财物。贿,钱财。⑥习:习惯。⑦当:提当,承受。⑧大人:这里是尊称父亲。以:因为。⑨巾:古人用来擦拭的布。栉:梳子和篦子的总称。⑩奉承:遵奉。这里指嫁给。

109、思惟北征

【原文】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选自《后出师表》)

【译文】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泸水,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做不是上策。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

【文学知识】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汉族,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军事家。蜀汉丞相。谥曰忠武侯。

  110、子路见孔子

【原文】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①可及乎?”子路曰:“学岂②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者不得释棰策③也,操弓不反于檠④,然后可持也,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⑤,受学重问⑥,孰不顺哉。谤毁仁者憎怒士人必主于刑也,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⑦,斩而用之,达于犀革⑧。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⑨,镞而砺之⑩,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选自[三国魏]   肃《孔子家语》)

【译文】孔子遇见了子路,孔子问: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读书人如果没有能够指正自己缺点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对性情狂放的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的檠。树木如果以墨绳来牵引就能长得笔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导认真多问,没有什么学不成的。违背仁德专行恶事的人,随时要接受国法的制裁。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注释】①岂:同“其”,代词,相当于“谁”。②岂: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③释:放;策:马鞭子。④檠:(qíng)矫正弓弩的器具。反:反对,引申为“丢弃”。⑤谏:直言规劝,批评;圣:通达,明智。⑥受学:从师学习;重:重视,注重。⑦揉:同“糅”,用熨木,通过人力加工,把曲的变直,直的变曲。⑧犀革:犀牛的皮制品。⑨括:箭的末端;羽:作动词用,即用羽毛装饰。⑩镞:(zú):箭头;砺:磨刀石,作动词用,即磨砺。敬:感谢;命:吊问之词。

111、孙亮辩奸

【原文】孙亮①方食生梅,使黄门至中藏取蜜渍梅②,蜜中有鼠矢;召问藏吏③,藏吏叩头。亮问吏曰:“黄门尝私从汝求蜜耶”吏曰:“向求,实不敢与。”黄门不服。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矢里燥。亮大笑曰:“若矢先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必是黄门所为!”黄门首服④,左右莫不惊悚。(选自《孙亮方食生梅》)

【译文】孙亮(在宫中西花园),正要吃新鲜的梅子,派太监到食品库房中去拿蜂蜜来浸渍生梅,太监取来了蜂蜜,孙亮见瓶子中有一粒老鼠屎。孙亮问管库房的人说:“黄门曾经私下的问你要过蜂蜜吗?”管库房的人磕头说:“以前向我要过,我实在不敢给他。”黄门不认罪,孙亮说:“这件事很容易弄清楚。”他让人把老鼠屎给人剖开,发现老鼠屎内部干燥,而表面沾湿,孙亮笑道:“如果这老鼠屎在蜜中泡久了,里外都应该是潮湿的,现在里面是干燥的,这不是太监刚放进的那还有谁放那?太监磕头认罪,左右大臣都大为惊讶。

【注释】①孙亮:孙权的儿子,很小就做了三国时东吴的皇帝。②黄门:宦官中藏:宫中仓库。渍:浸、蘸。③藏吏:管理仓库的官吏。④服:认罪。

陈寿短文三篇

 112、孔明大志

【原文】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①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②。每晨夜从容③,常抱膝长啸④。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⑤,亮但笑而不言。

后公威思乡里,欲北归,亮谓之曰:“中国⑥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⑦?”

(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引《魏略》)

【译文】诸葛亮在荆州,于建安初年,和颍川的石广元、徐元直、汝南的孟公威等人,一起外出求学。那三个人力求精通熟练,而诸葛亮只看书籍的大概。每天清晨和深夜自由自在,经常抱着膝盖打口哨。他对那三个人说:“你们三个人做官能做到刺史、郡守。”三个人问他能达到的官阶,诸葛亮只笑而不回答。

后来孟公威思念家乡,想要向北回家,诸葛亮对他说:“中原有很多士大夫,闲游为什么一定要在故乡呢?”

【注释】①务:致力、力求。②大略:大概。③从容:举止行动自然。④啸:打口哨,撮口发长声。⑤所至:指做官达到的职位。⑥中国:指中原地区。饶:多。⑦邀(áo)游:闲游。邪(yé):同“耶”,呢。

113、曹操骗叔父

【原文】太祖少好飞鹰走狗①,游荡无度②,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口③,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⑤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④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⑥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选自《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曹瞒传》)

【译文】曹操少年时,喜好玩猎鹰猎狗喜欢放荡游侠的生活,他的叔父几次打小报告给他爸。曹操很烦他,后来在路上见到叔父时,假装眼歪嘴斜,倒在地上。叔父感到奇怪就问其中缘故。曹操说:“我突然了。”叔父去告诉他爸,他爸来了,曹操便不假装中风,站立如常。他爸问:“叔父不是说你中风吗,怎么回事?”曹操说:“我没有中风啊,可能因为叔父烦我,才说我坏话吧。”经他一挑拨,以后叔父再告他爸曹操的坏话,他爸都不听了,曹操就更加放荡自在了。

【注释】①太祖:指曹操。飞鹰走狗:玩猎鹰猎狗。②度:限制。③阳:通“佯”,假装。败面:面容不好看,呈现病态。(wāi):嘴歪。④嵩(sōng):曹嵩,曹操的父亲。⑤卒:“猝”,突然。恶风,病名。⑥差:同“瘥”(chài),病愈。

114、诸葛亮受遗诏

【原文】章武三年春①,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②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③。”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④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选自《三国志》)

【译文】章武三年的春天,先主(刘备)在永安病情加重,(于是)把诸葛亮召到成都,把后事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要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定国家,最终成就大事。若嗣子可以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话你就自己称帝吧。”诸葛亮哭着说道:“我一定尽我所能,精忠卫国,死而后已!”先主又传诏,命令后主对待丞相就如对待父亲。

【注释】①章武三年春,刘备的年号,即公元223年。②嗣子,即刘禅,嗣,继承。③君可自取,您可以取而代之。④股肱(gǎng),自肩至肘的部分,比喻辅佐之臣。

刘义庆《世说新语》六则

115、周处

【原文】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①,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邅迹虎,并②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馀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③。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④,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⑤。

(选自《世说新语》)

【译文】周处年轻时,凶暴强悍,好争强斗气,是当地一大祸害。又因为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所以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害,而其中周处最厉害。有的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上山杀死了老虎,而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浮沉。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互相庆祝。哪知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于是便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最终没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看中‘哪怕是早晨听闻了圣贤之道,即使晚上死了也不算虚度此生了’的精神,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而且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的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孝子。

【注释】①凶强:凶暴强悍。侠气:任性使气。这里有好争斗的意思。②并:一起,指蛟,虎和周处三者。③二陆:指陆机、陆云。平原指陆机,曾任平原内史;清河指陆云,曾任清河内史。④朝闻夕死:《论语·里仁》:“朝(zhāo)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早晨听闻了圣贤之道,即使晚上死了也不算虚度此生了。⑤忠臣:周处(236~297年),字子隐。东吴吴郡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周处后来发愤攻读,官至御史中丞,为官正直。氐(dī,我国古代民族)人齐万年起兵,处奉命出征,当时他老母犹在,但他坚持领兵出征,力战至矢尽弦绝而死,故称之为忠臣。贵:以……为贵。蛟:古代传说中能激发洪水的像龙的动物,或说指鼍,鳄之类的动物。蹉跎:荒废岁月。

【文学知识】《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是由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刘峻(字孝标)注。

116、小时必当了了

【原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①。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②,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③。(选自《世说新语》)

【译文】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注释】①俊才清称,有才华声望好的人。中表亲戚,相当于现在的同姓亲人及亲戚。 ②先君仲尼,我的祖先孔子。伯阳,道家创始人老子李耳。师资之尊,传说孔子曾向老子学习周礼。③踧踖(cùjí),窘迫,尴尬。

117、身无长物

【原文】王恭①从会稽还,王大②看之。见其坐六尺簟③,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

大去后④,既举⑤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⑥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⑦,恭作人无长物⑧。”(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译文】王恭从稽回来,王大去看他。王大看王恭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就对他说:“你从东边回来,一定有很多这种东西,能不能给我一条?”王恭没有回答。王大去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大送去了。自己没有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后来王大听说此事,十分吃惊,就对王恭说:“我本来以为你那里多呢,所以才要的。”王恭回答:“您不了解我,我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注释】①王恭:东晋时官至青、兖二州刺史。②王大:王忱,王恭的族叔。官至荆州刺史。③簟(diàn):竹席。古人席地而坐。。④大去后:王夫离开后。大,指王大。去,离开。⑤举:拿起。⑥荐:草垫子。⑦丈人不悉恭:老人家不了解我王恭。丈人,古代对年长男子的尊称。悉,熟悉,了解。⑧长(cháng)物:多余(剩余)的东西。

118

【原文】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②,恒⑦装一囊,每煮食,辄⑩伫录③焦饭,归以遗④母。后值⑾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⑧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⑨山泽,皆⑿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选自《世说新语》)

【译文】吴郡人陈某,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某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正值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主簿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主薄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报偿。

【注释】①铛:铁锅。②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③伫录:贮藏。④遗:赠送。⑤未展:来不及。⑥好:喜欢、爱好。⑦恒:经常、常常。⑧于:在。⑨走:跑。⑩辄:就。⑾值:时值。⑿皆:都

【感悟】(1)孝顺父母,是做儿女的本分。(2)孝顺父母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持之以恒。(3)百善孝为先(4)父母为儿女付出了很多,做儿女的要学会感恩等。

119、施政仁德

【原文】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⑤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⑥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⑦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政事》)

【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尝:曾经。⑥卿:客气,亲热的称呼。⑦师,学习。

120、顾荣施炙

【原文】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①。觉行炙人有欲炙②之色,因辍③已施焉④。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相济⑤。己问其所以⑥,乃受人也。(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译文】顾荣在洛阳时,曾经应别人的邀请去赴宴。(在宴席上)他发觉烤肉的下人脸上显露出对烤肉渴求的神色,很想吃几块。于是他拿起自己的那份烤肉,让下人吃。同席的人都耻笑他有失身份。顾荣说:“一个人每天都烤肉,怎么能让他连烤肉的滋味都尝不到呢?”后来战乱四起,渡长江南流,每当(顾荣)遇到危难,经常有一个人在顾荣左右保护他,于是顾荣感激的问他原因,才知道他就是当年端送烤肉的仆人。

【注释】①应人请:赴宴。②炙:烤肉。③辍:让出,施舍。④施焉:施,给;兼词“于之”。⑤济:帮助。⑥所以:这样做的原因。

121 宋均除巫   [南朝宋] 范晔

【原文】九江浚遒①有唐、后二山,各有神,众巫遂取②百姓男女,以为公妪③。岁易④,男不得复取⑤,女不得复嫁,百姓苦之。

时太守宋均到官,主者⑥白⑦出钱给聘男女。均曰:“众巫与神合契⑧,知其旨欲,卒取小民不相当。”均乃下书曰:“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取巫家,勿扰良民。”巫扣头服罪,乃杀之,是后遂绝。(选自《后汉书》)

【译文】九江浚道有唐山、后山两座山、各座山上都有神,众多的男巫女巫强行索要百姓的男女青年,把他(她)们送给山神做丈夫或妻子。每年更换一次,(已经献给过神的人,)男的不准再娶妻,女的不能再嫁人,百姓为此很痛苦。

这时太守宋均到任,主持给山神送男女青年的巫头,报告宋均,要官府出钱,供给聘娶男女的费用。宋均说:“众巫和山神的心灵相通相合,知道他们的心意和要求,总是找些小小的百姓,和山神不相称。”宋均就颁布文告说:“从今往后,给山神娶妻娶夫的事,都找巫家的男女,不要扰害良民。”众巫磕头认罪,宋均就杀了他们,从此以后就断绝了给山神娶妻、娶夫的事。

【注释】①浚(xùn)遒(qíu):古地名。②取:指强行找来。③公妪:指丈夫和妻子。公,老年男子。妪,老年妇女。④易:更换。⑤取:同“娶”。⑥主者:主持给神送男女的人。⑦白:告诉。⑧合契(qì):本指契约相合。比喻想法和做法一致。

122、王羲之学书    [] 张怀瓘

【原文】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②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③。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④,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⑤,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选自《书断·王羲之》)

【译文】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你父亲见你小,怕你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智慧。”王策泪流满面地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

【注释】①旷,王羲之父。②《笔说》,论书法的书。③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④卫夫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少时曾跟她学习书法。⑤祝版,祭神的木板。

123 假孝子  [] 张鷟

【原文】东海①孝子郭纯丧母,每哭则群乌大集。使检②有实,旌表门闾③,后讯,乃是孝子每哭,即撒饼于地,群乌争来食之。其后数④如此,乌闻哭声以为度⑤,莫不竞凑,非有灵也。(选自《朝野佥载》)

【译文】孝子郭纯,母亲死后,每次悲哭时,总是有群鸟云集而来。地方长官听报后调查确有其事,就在孝子家的门口立牌坊加以表扬,孝子名声大了起来。后来,有人一打听,竟是孝子每哭时把饼撒在地上,群鸟争着来吃。这样多次以后,鸟只要一听到孝子哭,没有不争着来吃饼的。

【注释】①东海:唐郡名,今江苏海州。②使:指东海刺史,或指御史。检:调查,考察。③旌(jīng)表:表彰,封建社会对所谓忠孝节义的人用建牌坊、赠匾额等予以表扬。闾(lǘ):里门。④数:屡次。⑤度:常规。

124、屈原      [南朝梁]吴均

【原文】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水①,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

汉建武②中,长沙区曲③,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④,谓曲曰:“闻君当见⑤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⑥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⑦也。”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色丝,遗风也。(选自《汉朝六朝笔记小说大观·续齐谐论》)

【译文】屈原在五月五日投进汩罗江,楚国人同情他,到了这一天,用竹筒装上米,扔进江中来祭祀他。

东汉建武年间,长沙人区曲,在白天忽然看见一个读书人,自称三闾大夫,对区曲说:“听说您要祭祀我,很好,只是往年赠送的物品、常常被蛟龙抢走。现在如果有恩赠,应当把楝叶塞到竹筒上面,用彩色的丝线缠上它,这两种东西是蛟龙害怕的。”区曲依照他的话做了。现在世间的人在五月五日做粽子,一起带上楝叶和五色丝线,都是遗留的风格。

【注释】①汩罗水:汩罗江,在湖南省境内。②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③区(ōu)曲:人名。④三闾大夫:管理楚国王族事务的官,屈原曾任此职。⑤见:我,称代性副词,用在动词前。⑥楝(liàn):落叶乔木。⑦惮(dàn):怕。

  125、唐太宗不偏私   [北宋]司马光

【原文】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①,自陈②尝在秦王幕府。上③怜之,欲听还旧任④。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⑤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⑤,足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选自《资治通鉴》)

【译文】濮州刺史庞相寿犯贪污罪被解除官职,自己陈述说曾经在秦王府工作过。皇上李世民怜悯他,想听从他的申说恢复他原来的职务。魏征规劝说:“在您做秦王时身边的人,朝廷内外十分多,恐怕人人都依仗恩宠偏爱,这足以让好人害怕。”皇上欣然采纳了他的意见,对庞相寿说:“我过去为秦王,只是一个王府的主人;现在处于皇上的高位,是天下的主人,不能独自偏袒老朋友,大臣所执行的法令是这样,我怎么敢违反呢!”于是赐给他丝织品打发他走。庞相寿流着眼泪走了。

【注释】①濮(pú)州:唐代州名。刺史: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坐:犯罪。解任:解除官职。②陈:陈述。慕府:古代军队出征,驻屯时用帐幕,所以古代将军的府署称“幕府”。③上:皇上。④听:听从他的申说。还(huán):恢复。⑤中外:朝廷内外。⑤恃(shì):仗恃。恩私:恩宠偏爱。

126、同学一首别子固   [北宋]王安石

【原文】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①,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②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③而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④。

【译文】江南有一位贤人,字子固,他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那种贤人,我敬慕他,并和他交朋友。淮南有一位贤人,字正之,他也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那种贤人,我敬慕他,也和他交朋友。这两位贤人,不曾互相往来,不曾互相交谈,也没有互相赠送过礼品。他们的老师和朋友,难道都是相同的吗?我注意考察他们的言行,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竟是多么少呀!应该说,这是他们学习圣人的结果。学习圣人,那么他们的老师和朋友,也必定是学习圣人的人。圣人的言行难道会有两样的吗?他们的相似就是必然的了。

【注释】①正之:孙侔的字,亦王安石年轻时的朋友,曾客居江淮间,立志不仕。②尝:曾经③辞:言辞,这里指书信。④适然:合适,适宜。

【文学知识】王安石,生于公元1021年,卒于公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今 江西省东乡县上池自然村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127、丁谓建宫     [南宋] 沈括

【原文】祥符①中禁火,时丁晋公②主营复宫室,患③取土远。公乃令凿通衢④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中,诸道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⑤中入至宫门。事毕,却以斥弃瓦砾灰壤实⑥于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⑦,省费以亿万计。(选自《梦溪笔谈》)

【译文】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宫中着火。当时丁谓主持重建宫室(需要烧砖),被取土地很远所困扰。丁谓于是命令从大街取土,没几天就成了大渠。于是挖通汴河水进入渠中,各地水运的资材,都通过汴河和大渠运至宫门口。重建工作完成后,用工程废弃的瓦砾回填入渠中,水渠又变成了街道。做了一件事情而完成了三个任务,省下的费用要用亿万来计算。

【注释】①祥符:宋真宗赵桓的年号。禁:宫禁,皇宫。②丁晋公:丁谓,宋真宗朝参政,封为晋国公。营:修建。③患:苦于。④通衢(qú):大路。⑤堑(qiàn):深沟。⑥实:装满。⑦济:完成。

【文学知识】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汉族。北宋科学家、政治家。1岁时南迁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代,后隐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带。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

  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在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地磁偏角示意图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在数学方面,他创立「隙积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在地质学方面,他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医学方面,对于有效的药方,多有记录,并有多部医学著作。此外,他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金属冶炼的方法等,皆详为记录。

  128、宋朝事实类苑     [] 江少虞

【原文】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①,入朝堂,有朝士②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③。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⑤,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⑥,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译文】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初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则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注释】①初任参知政事:初,刚刚;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②朝士:中央官员。③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佯:假装;闻:听见。④同列:同事。⑤令诘其官位姓名:令,让;诘:询问;⑥悔不穷问:穷问,彻底追究;穷,穷尽,完结;问,追究。

129、欧阳公事迹      [] 欧阳发

【原文】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交易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①,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以如成人。(选自《欧阳公事迹》)

【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注释】①闾里,街巷。士人家,读书人家。②读书是务,是,结构助词,即只务读书。

130、前辈勤学      [南宋]罗大经

【原文】胡澹庵①见杨龟山②,龟山举两肘示之,曰:“吾此肘不离案三十年,然后于道③有进。”

张无垢④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⑤,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⑥北归,窗下石上,双趺⑦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前辈为学勤苦若此。然龟山盖少年事,无垢乃晚年,尤难也。(选自《鹤林玉露》)

【译文】胡澹庵拜见杨龟山,龟山先生举起两个臂肘给他看,说:“我这两个臂肘没离开书案三十年,这以后在学问上才有长进。”

张无垢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宝界寺。他的寝室有一个小矮窗,每天天刚亮,他就拿着书站在窗下,靠近亮光来读书。像这种情况有十四年。到他回到北方之后,窗下的石头,双脚留下的痕迹隐约可见,到如今还存在着。

前辈们从事学习勤奋劳苦都像这样。然而龟山先生是少年时的事;无垢居士却是晚年时的事,更难能可贵啊。

【注释】①胡澹庵:北宋官员。②杨龟山:即杨时,北宋学者,晚年隐居龟山,人称龟山先生。他四十岁时还“程门立雪”,向大学者程颐求教。③道:指学问。④张无垢:即张九成,南宋官员,自号无垢居士,因触犯秦桧而被降职。⑤昧爽:拂晓,黎明。⑥洎:到。⑦趺(fū):脚。

131、兄弟虚妄     []陈元靓

【原文】秦时有人家二兄弟,专好妄语①,凡百有事便相绐②。一日,思量云:“我二兄弟说话是无凭,可去门前深溪澡浴,洗去妄语。”弟曰:“诺。”兄手中先把得一片干脯③,脱衣入溪,没水中去,少时出来,着衣服了④,欹⑤头摆脑,吃此一片干脯。弟问:“何处得肉脯吃?”兄云:“海龙王会客作席,见我来洗去妄语,遂得一片与我,滋味甚别,必是龙肝珍味。其弟闻得,便脱衣,亦钻入水中去,去势稍猛,忽被顽石撞破着头浪,忙出来,鲜血淋漓,兄问:“你头如何破着?”答云:“龙王嫌我来得迟,将鼓槌打数十下,痛不可忍。”

(选自《事林广记》)

【译文】秦朝时,有这么一家人,兄弟二人专好说谎,大事小事都爱互相蒙骗。

有一天,哥哥对弟弟说:“人家都说咱兄弟俩说话无凭无据,咱们今天干脆就到门前的河里好好洗洗澡,把那些妄语谎话全都洗掉。”弟弟说:“好。”于是,二人一起来到河边。哥哥在脱衣入水之前,手里预先拿了一片肉干,沉下水去没多久就游上来,穿好了衣服,故意摇头晃脑津津有味地吃着这块肉干。弟弟一见,奇怪地问:“哥哥,你从哪里弄来的肉干?”哥哥就异常神秘地告诉他说:“海龙王正设宴会客,见我来洗去妄语,他很高兴,就给了我这片肉干。这肉干滋味真是奇特,想必是龙肝之类的美味珍品。”弟弟一听,不由分说,就脱下衣服,钻入水中。不料,由于动作太猛,一下子被河底的一块顽石撞破了头。他慌忙钻出水面游上岸来,头上仍是鲜血淋漓。哥哥一边替他包扎,一边问:“你的头怎么弄破的?”弟弟说:“龙王嫌我来得太晚,就拿起鼓槌把我的头敲破了。现在疼痛难忍”

【注释】①妄语:荒诞不合理的话。②绐(dài):欺骗,说谎。③脯(fǔ):肉干。④着(zhuó):穿了。了:结束。⑤欹(qī):倾斜。

132 张咏在成都      《宋史》

【原文】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②供帐,大为具待③。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准莫喻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选自《宋史?寇准传》)

【译文】张咏在成都的时候,听到寇准当了宰相,便对他下边的官员说:“寇准虽然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材,但可惜在学问上还有欠缺。”后来寇准罢相,出知陕州,适逢张咏从此路过,受到寇准的盛情招待。当张咏将要离开时,寇准亲自送张到郊外,问道:“您有什么临别赠言呢?”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啊。”寇准听了,一时没有弄清张咏的用意;回家后取出《汉书?霍光传》来读,读到“不学无术”的话时,才恍然大悟地笑着说:“这就是张咏对我的规劝啊!”(翟琦)

【注释】①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②严,敬重。③具待,具备,接待。④《霍光传》,载《汉书》,传未有:“光”不学无术”之语。

刘基短文两篇

133、常羊学射

【原文】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①。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②?楚王田于云梦③,使虞人起禽而射之④。禽发⑤,鹿出于王左,麋交⑥于王右。王引弓⑦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⑧,翼若垂云⑨。王注矢于弓⑩,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11。’”(选自《郁离子》)

【译文】常羊拜屠龙子朱为师学习射箭。屠龙子朱问:“你想知道射箭的道理吗?”常羊说:“请您指教。”屠龙子朱没有正面回答,却给常羊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楚王到云梦泽打猎。他让手下人把豢养(豢,huàn)的禽兽全部驱赶出来,供自己射猎。一时间,天空禽鸟齐飞,满地野兽奔逐。几只梅花鹿在楚王的马左蹦跳,一群麋鹿(麋,mí)在楚王的马右追逐。楚王举弓搭箭,一会儿对准鹿,一会儿对准麋,正想放箭,一只天鹅又扇动两只大翅膀从楚王的头上掠过,馋得他又把弓箭指向空中。就这样,楚王瞄了半天,一箭没放,不知道该射哪个好了。这时候,有个叫养叔的大夫对楚王说:“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射十次中十次。如果放上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常羊听了,连连点头,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注释】①射:射箭。②若:你。道:道理。③田:同“畋”,打猎。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④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起:赶起。⑤发:跑出来。⑥交:交错。⑦引弓:拉弓。⑧鹄(hú):天鹅。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⑨垂云:低垂下来的云彩。⑩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注,附着。11必:一定,必然,肯定。

 134、师旷调琴

【原文】晋平公①作琴,大弦与小弦同。使师旷②调③之,终日不能成声。公怪之。师旷曰:“夫琴,大弦为君,小弦为臣,大小异能,合而成声,无相夺伦④,阴阳乃和。今君同之,失其统⑤矣。夫岂瞽师⑥所能调哉?”(选自《郁离子》)

【译文】晋平公让人造了一张琴,大弦、小弦全都一样。让师旷(名叫旷的乐师,古代著名音乐家)调弦校音。调了一整天,总是弹不出和谐的音调。晋平公责怪师旷。师旷说:“琴,它的大弦好比是君主,小弦好比是臣子。大弦、小弦的作用不同,配合起来才能发出动听的声音。不互相侵夺各自的职能,阴阳才能调和。现在您把弦都弄成一个样,那就失去它们应有的职能了,这难道是乐师所能调好的吗?”

【注释】①晋平公:名彪,春秋时晋国国君,公元前557——532年在位。②师旷:字子野,晋国著名乐师。③调:调音。④伦:条理,次序。⑤统:体统。⑥瞽(gǔ)师:盲乐师。瞽,瞎子。

 135 孙儿    []

【原文】艾子有孙,年十许,慵劣①不学,每加榎楚②而不悛③。其子仅有是儿,恒恐儿之不胜杖而死也,责必涕泣以请。艾子怒曰:“吾为若教子不善邪?”杖之愈峻④。其子无如之何。

    一旦,雪作,孙抟⑤雪而嬉,艾子见之,褫⑥其衣,使跪雪中,寒战之色可掬。其子不复敢言,亦脱其衣跪其旁。艾子惊问曰:“汝儿有罪,应受此罚,汝何与焉?”其子泣曰:“汝冻吾儿,吾亦冻汝儿。”艾子笑而释之。(选自《中国笑话大观·艾子后语》)

【译文】艾子有个孙子,年龄十岁左右,懒惰顽劣不学习,艾子常用木条和棍棒打他也不悔改。他的父亲只有这一个儿子,常常担心儿子受不住杖刑而死去,每当艾子责罚孙子时就流泪哭泣着求饶。艾子愤怒地说:“我替你教训儿子不好吗?”用木条棍棒打孙子越发严厉。艾子的儿子对艾子也不知怎么办好。

有一天早晨,雪下了起来,孙子捏雪球玩耍,艾子看见了,剥掉他的衣服,让他跪在雪中,冻得冷颤的神色十分明显。艾子的儿子不再敢说求饶的话,也脱掉自己的衣服跪在自己儿子的旁边。艾子告诫地问道:“你的儿子有罪,应当受到这种惩罚,你为什么加入进来?”艾子的儿子哭着说:“你让我的儿子受冻,我也让你的儿子受冻。”艾子笑着宽释了孙子。

【注释】①慵劣:慵,懒惰。劣,顽皮。②榎楚:榎,楸树的别称。楚,古树上指牡荆,落叶灌木。榎楚,用作鞭笞的的刑具。③悛:悔改。④峻:严厉。⑤抟:捏之成团。⑥褫(chǐ):夺取或解下衣服。

136、鲁国之法   冯梦龙

【原文】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选自《智囊》)

【译文】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说:“赐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圣人所做之事,可以改变风俗习惯,影响老百姓的行为,并非个人的事情。现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你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注释】①府:指国库。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④子路:孔子的学生。

【文学知识】冯梦龙(15741646),明朝人,字犹龙,又字公鱼、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他使用的其他笔名还更多。他出生于明后期万历二年。这时在世界的西方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与之遥相呼应,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也出现了许多离经叛道的思想家、艺术家。李卓吾、汤显祖、袁宏道等等一大批文人,以他们惊世骇俗的见解,鲜明的个性特色,卓绝的艺术成就,写下了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璀璨的篇章。在这一批文人中,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冯梦龙是南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今苏州)人,出身名门世家,冯氏兄弟三人被称为“吴下三冯”。其兄梦桂是画家,其弟梦熊是太学生,作品均已不传。冯梦龙自己的诗集今也不存,但值得庆幸的是由他编纂的三十种著作得以传世,为我国文化宝库留下了一批不朽的珍宝。其中除世人皆知的“三言”外,还有《新列国志》、《增补三遂平妖传》、《智囊》、《古今谈概》、《太平广记钞》、《情史》、《墨憨斋定本传奇》,以及许多解经、纪史、采风、修志的著作。

137       张廷玉

【原文】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①,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笔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②数次。后名③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选自《明史·张溥传》

【译文】溥幼时就好读书,他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写完,朗读一遍,立即烧掉,又抄,象这样做六七遍,才停止。右手握笔的地方长出了硬茧。冬天手裂开了,每天用热水淋洗多次。后来他读书的书斋名叫:‘七录’。……溥做诗文速度很快,(人们)四处来向他讨要(诗文)。他都不起草,对着客人写,一会儿就写好。因此在当时名声很高。

【注释】①已:遍。②:汤:热水。③名:名气。

138、柳敬亭传     [] 黄宗羲

【原文】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①,已能倾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②,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③,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噱矣④。”又期月,生:“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和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⑤。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选自《南雷文定前集》)

【译文】柳敬亭是扬州府泰州人,原姓曹。十五岁时,(因为)蛮横凶悍,刁钻不讲道理,触犯刑法,应当处死刑,(因此他)改姓柳,逃到盱眙城里,给人们说书。那时(他说书)已经能使市民佩服、感动。很久以后,到了江南,松江府有个叫莫后光的读书人见了他,说:“这人机智灵活,可以帮助他,用他的演技出名。”于是对柳敬亭说:“说书虽是低微的技艺,但也必须勾画出(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情态,熟悉各地方的风土人情。要象春秋时楚国优孟那样以隐言和唱歌讽谏,而后才能达到目的。”柳敬亭回到家里,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用心练习,反复推求。过去一个月,(他)前往莫后光处,莫(对他)说:“你说书,能够使人欢乐喜悦,大笑不止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对他)说:“你说书,能使人感慨悲叹,痛哭流涕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后光不禁赞叹地说:“你说书,还没有开口,哀伤、欢乐的感情就先表现出来了,使听众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你)说书的技艺达到了精妙的程度。”于是柳敬亭就到扬州、杭州、南京(等大城市去说书),名声显扬于达宫贵人之中。在豪华大厅的盛大集会之上,在悠闲亭榭的独坐之中,(人们)争着请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艺,没有不从内心感到满足,说他演得好的。

【注释】①盱眙(xūyí地名。)②云间,松江府,地名。③句(gōu),勾画。④欢噱(xué),欢乐喜悦。⑤缙绅,达官贵人。

【文学知识】黄宗羲(1610-1695 汉族,字太冲,号南雷,尊称为南雷先生,晚年自称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清初五大师”。

  黄宗羲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他的父亲黄尊素为万历进士,天启中为御史,是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又下狱,受酷刑而死。十九岁的黄宗羲乃进京讼冤,并在公堂之上出锥击伤主谋,追杀凶手,明思宗叹称其为“忠臣孤子”。黄宗羲归乡后,即更加发愤读书,“愤科举之学锢人,思所以变之。既,尽发家藏书读之,不足,则钞之同里世学楼钮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则千顷堂黄氏、绛云楼钱氏,且建‘续钞堂’于南雷,以承东发(疑系“林”字——笔者按)之绪”(《清史稿》480卷)。又从学于著名哲学家刘宗周,得蕺山之学。清军入关后,黄宗羲召集里中子弟数百人组成“世忠营”参加反清战斗,达数年之久。失败后返乡闭门著述,清庭屡次诏征,皆辞免。

黄宗羲多才博学,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研究。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清政府撰修《明史》,“史局大议必咨之”(《清史稿》480卷)。而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者,真堪称是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他的政治理想主要集中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

139、宋濂

【原文】(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①,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②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③,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选自《宋史》)

【译文】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注释】①翌(yì)日,第二天。②馔(zhuàn),吃。③臧否(pǐ),好坏。

140、板桥幼学    []郑板桥

【原文】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咸易之。又好大言,自负太过,漫骂无择。诸先辈皆侧目,戒勿与往来。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①,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②,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选自《郑板桥全集·板桥自叙》)

【译文】板桥小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没有其它的老师。小的时候没有特别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稍微长大了些,虽然长大了,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他。但是他读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愤激,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到达古人学问深奥的地方,使自己不多的性情才能力气得到昌盛。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不知道不容易记忆的地方,就善于背诵。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在船上,马上,被子里,有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忘记了勺子筷子,有的时候对着客人不听他们的话,并且忘记了他们说的话,都在记忆书并且默默的背诵。书有不被记住的地方吗?

【注释】立:确立观点。②屈曲委蛇:不断深钻细研的样子。

141、岳飞    [] 

【原文】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②。吴玠③素服飞,愿与交欢④,饰名姝遗之⑤。飞曰:“主上宵旰⑥,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大叹服。

或问曰:“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黍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

善以少击众,如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浚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缺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

好贤礼士,雅歌投壶,徇徇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选自《续资治通鉴》)

【译文】岳飞侍奉双亲最孝顺,家中没有小妾服侍。吴玠一向佩服岳飞,希望和他结成好朋友,就打扮了一个有名的美女送给他。岳飞说:“皇上天不亮就起身穿衣,天晚了才吃饭,难道是大将军享乐的时候吗?”就把美女退回去不接受。吴玠十分赞叹佩服。

    有人问道:“天下什么时候太平?”岳飞说:“文臣不贪婪金钱,武将不吝惜死,天下就太平了。”军队每次休息驻扎,岳飞就训练将士,登山坡跳壕沟,都穿着厚重的铠甲来练习这一切。士卒有拿百姓一绺麻的,有用黍子喂马的,立即斩首来示众。士卒夜间宿营,百姓打开门愿意接纳他们,但是没有谁敢进入的。军中的号令是:冻死也不拆民房,饿死也不抢劫。

士卒有了病,岳飞亲自给他们调剂药物。众将到远方驻守,岳飞的妻子慰问他们的家属,对为国事而死的人痛哭,并且抚育他们的孤儿。有了赏赐、犒劳的财物,岳飞都分给战士,他自己一点也不占有。

    岳飞善于用少数军队攻击众多的敌人,如果有什么军事行动,把各位统制全都召集来谋划,确定战略以后才出战,所以向敌人进攻就能获胜。突然遭遇敌人也岿然不动。所以敌人为此说道:“摇动山岳容易,摇动岳家军很难。”张浚曾经向岳飞询问治军的方法,岳飞说:“仁爱、诚信、机智、勇敢、严格、缺一样都不行。”每当调集军中的粮食,岳飞一定皱着眉头,说:“东南方百姓供应军粮力量都用尽了。”

    岳飞尊爱贤人礼敬能士,唱高雅的歌,做投壶游戏,恭顺得如同读书人。他每次拒绝给自己提升官职,一定说:“全凭将士尽力,我有什么功劳?

【注释】①事:服侍。亲:双亲、父母。②姬(jī):侍妾。③吴玠(jiē):南宋官员。④交欢:结成友好关系。⑤姝(shū):美女。遗(wèi):送。⑥宵旰(gòn):宵,夜间。旰:晚。

142、郑成功传    [] 赵尔巽

【原文】郑成功收复乃规取台湾。台湾,福建海中岛,荷兰红毛人居之。芝龙与颜思齐为盗时,尝屯于此。荷兰筑城二:曰赤嵌,曰王城;其海口曰鹿耳门。荷兰人恃鹿耳门水浅不可渡,不为备。成功师至,水骤长丈余,舟大小衔尾径进。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成功使谓之曰:“土地我故有,当还我;珍宝恣尔载归。”围七阅月,红毛存者仅百数十;城下,皆遣归国。(选自《清史稿》)

【译文】于是制订计划攻取台湾。台湾岛,是福建海中的一座岛,被荷兰红毛人占领。郑芝龙和颜思齐当海盗时,曾经在那里屯驻。荷兰人在岛上住了两座城:一座叫赤嵌、一座叫王城,攻打台湾关键的是鹿耳门。荷兰人认为鹿耳门的水很浅不能通过大型船只,所以并没有防守这里。郑成功的军队到达鹿耳门时,海水突然上涨数丈,密密麻麻的大小船只迅速推进,荷兰人放弃赤嵌城急忙去守卫王城。郑成功对荷兰使者说:“台湾的土自古是我们的,应当归还我们;其它珍珠宝贝随意让你们带走。”包围王城七个月有余,荷兰人仅剩一百几十人,王城被攻下,荷兰人都被遣送回国。

【故事】顺治十八年(1661)农历三月初一日,郑成功在金门祭海誓师,进军台湾;四月初一(公历430日),郑军登陆台湾;四月初八登陆安平,占领台湾南部;五月,郑成功攻台湾东都,改赤崁城为承天府;荷兰人战败,降于安平。郑成功在围攻荷兰人时,说了一句著名的话。他遣使对荷兰人说:“土地我故有,当还我;珍宝恣尔载归。”土地是中国的,必须归还,至于你们的东西,可以带走。掷地有声,又有风度。这一年,清康熙皇帝即位,清史说:“是岁,圣祖即位,戮芝龙及诸子世恩、世荫、世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