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茶俗茶礼,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那些不为人知的茶礼。 土家族擂茶,又名“三生汤”、“打油茶”,是将新鲜茶叶、生姜、生米仁混合、研碎,加水烹煮而成。 主要配料有炒熟的花生、芝麻、米花、食盐、胡椒粉等。土家人几乎每天喝擂茶,它既解渴又充饥,故还称 “干劲汤”。如果待客,还要加几碟点心。 佤族至今保留着喝苦茶的古老习俗。冲泡苦茶时,先要用茶壶把水煮开,把装有茶叶的薄铁板放到烧水的火塘边烘烤,等到茶叶变黄时,把茶叶倒入开水壶中,沸腾3-5分钟后,茶汤即可饮用。 苗族人喜欢在茶汤中放入煮后晾干的玉米、黄豆、花生米、团散(薄米饼)、豆腐干丁、粉条等食物,,称之“八宝油茶”。制作时,先要把以上食物分别用油炸好装入碗内,等茶汤煮好后食用。苗族人在用“八宝油茶 ”款待贵客时,一般由主妇双手托盘敬献。 纳西族的“龙虎斗”是用酒和茶冲泡而成,饮用要趁热,制作时,要把茶叶放进陶罐中烘烤,直至茶叶散发出焦香味,往罐内注入开水后,再烧3-5分钟,最后将煮好的茶水倒入装有半盅白酒的杯中而成。 哈萨克族总是把奶茶当做一日三餐的必备饮料。接待朋友时,女主人会将干净的白布铺在地上,奉上一碗奶茶,而后献上烤羊肉、馕、奶油、蜂蜜、苹果等。 侗族人的油茶类似于菜肴,可充饥、健身、祛湿、开胃,预防感冒。制作有四道工序:先挑选经过烘烤的末茶,或刚刚采摘下来的幼嫩新梢;再制作好花生米、玉米花、黄豆、芝麻、糯粑、笋干等配料;把茶叶放到沸水中煎煮即成。 基诺族凉拌茶以现采的鲜嫩新梢为主料,配以黄果叶、辣椒、大蒜、食盐等。制作时,先要把茶树新梢揉碎,放入碗内;在揉碎黄果叶,切细辣椒、大蒜,混合适量食盐后投入装有嫩茶的碗中;加少许泉水,搅匀,静放一刻钟后即可饮用。 白族的“三道茶”很有特色。第一道茶叫清苦之茶,意为“要创业先要吃苦”;第二道茶因在茶盅里放入了红糖、乳扇、桂皮等,故称“甜茶”;第三道茶叫“回味茶”。 景颇族腌茶一般选在雨季制作。腌制时,先把鲜叶在竹簸上摊开,稍加揉搓后,撒上适量辣椒、食盐,拌匀后放入罐内或竹筒内压紧,然后加盖拧紧。腌好后,从罐内取出晾干装罐。 布朗族青竹茶,制作时先要砍一截碗口粗的鲜竹筒,削尖一端插入地下,往内注入泉水。将枯枝败叶点燃于竹筒周围。往沸水中放入适量茶叶,煮3分钟,将茶汤倒入新竹节罐内,即可饮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