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实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

 杏坛归客 2016-03-27

《美学原理》告诉我们“如果'求知’属于阅读的认识价值,'向善’、'立德’属于阅读的思想价值,'审美’属于阅读的艺术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感受到文学的意蕴,获得审美感受,不但思想得到教育,情感得到熏陶,而且在整体素质上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这就是阅读审美价值的实现。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我认为,主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作品的意蕴

《文学理论》指出:“意蕴是指潜伏在艺术作品的内在含义、意义和意味。”也就是说,它不但是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作品所表现的深层意、言外意等。黑格尔说:“意蕴总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他还以人为比喻,阐述了意蕴如同人的灵魂和心胸一样,在作品中就如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在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作者对生活人生的集中表现,因而意蕴是深厚的,审美价值是巨大的。如,余秋雨的《信客》,作者描述了两代信客对自己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辞辛劳为他人送“信物”,这集中表现出“信客”的勤劳美以及讲求诚信的道德美。现代作家朱自清的《背影》,就表现的是 “父亲”对儿子的至情美。古代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诗》所呈现出的是一个没有剥削压迫,男耕女织,老有所归,少有所养,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生活场景,这完全表现了作者的超越现实的理想美。这些积极的思想情感不但能唤起学生的思考,而且是学生在情感上获得陶冶,思想上得到教育。这样的阅读结果,正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实现。

二、注重作品的形式

《美学与美育》指出:“形式美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且“作品的意蕴蕴含在作品的形式、内容和艺术形象之中”。文学艺术审美价值的实现,就形式而言,就是要培养学生“有音乐感的耳朵”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实现欣赏上的直观把握。这是实现阅读教学中的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的必要前提。总的来说,就是培养学生感受艺术的形式美的因素及其组合规律和特性。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审美的“耳朵”和“眼睛”,实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具体来说,主要注重以下内容。

1、作品的语言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切的符号。”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任何文章或者文学作品,都是以言语符号为思想感情和民族文化等的载体。在阅读中,把握语言特点,有助于理解文学作品是如何体现审美价值的。就词来说,叠词的运用,能极尽摹状之能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写小草,用的词是“偷偷的”、“嫩嫩的”、“绿绿的”、“稀稀疏疏”、“抖擞抖擞”等,读来自然活泼,亲切柔和,给人一种和谐感受。写花,用的是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所表现出的是五彩缤纷的华丽美。同时,长短句的搭配使用,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形成的音乐美。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注重文学作品的语言,抓住作品的语言特色,感受语言美,这不但使作品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而且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2、作品的形象

《易经·系辞上》说:“圣人立象以尽意。”它道出了先哲们在表达哲理时以象的特点。因此,“无形象就无文学。”这说明形象在作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文学理论中,象,即是形象,“意”即为意蕴,“也是人生之意,生命之意。”“意”往往孕育“象”中,抓住形象,象中悟意。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陶渊明本来不善于种田,但他早出晚归,不辞辛劳,走田间小道,哪怕夕露沾湿了衣裳,“草盛豆苗稀”也毫不在意,只求“愿无违”。我们从这一形象中,无不感悟到作者那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有着独立意志、人格、个性的人,感悟到作者超越自身个体而纵身大自然的人生理想以及生命意识。只要弄清这一点,作品审美价值的实现。又如,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传》中,蔺相如以国事为重,退让廉颇,显示出一种以大局为重的人格美。同时,廉颇知错能改,负荆请罪同样也是一种人格美。这些对学生来说,不能没有积极的影响,这同样是作品审美价值的实现。

3、作品的思路

“构思落入俗套,行文就没有灵气”。优秀的写作者特别注重构思。好的构思就有好的结构,结构是思路的“凝固”。“弄清写作思路,有利于弄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提高作品的分析效果。如,鲁迅的《阿长与<</SPAN>山海经>》,为什么要把长妈妈买《山海经》的事放在最后来表现?我们在阅读中,就会感受到这是作者情感的深化,是作者“发生新的敬意”,为之“震悚”,确感她“有伟大的神力”。层层铺垫,步步推进,打下情感基础,最后加以突出,从而表现出了至情至美。又如,舒婷的《我儿子一家》,写自己一家三代四口之间,尤其是作者与五岁儿子之间深挚的爱,但文章在构思上独辟蹊径,以儿子为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于是妙趣横生,使作品富有一种人称错位,读来亲切自然,感受到童真之美。这些写作思路真正体现出“结构为内容服务”的思想,其审美价值也就蕴含其中。

三、注重学生的想象

文学艺术的魅力在于它有空框结构的性质。《美学与美育》告诉我们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却是‘空白’,是‘空灵’。”文学艺术形象虚与实结合体。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思想,学生要形成完整的形象,就需要去填补、完善这“空”或者“虚”。因此,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作品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同时,根据接受美学的思想,想象更有助于完善作品,走进作品中去,追求文学艺术中所蕴含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和“韵外之旨”。正如狄德罗说:“想象是人们追忆形象的机能。”通过想象,学生可以把人们未曾接触或未曾经历的东西综合成完整的形象。通过想象,可以感受生活,探索人生,从而加深对艺术作品意蕴的理解,增强审美感受。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作品思路曲折,想象丰富。作品写惆怅又突破惆怅,幻灭了希望又燃起了希望,思想在时空加错中发展,并预示着团圆的甜蜜与欢畅。然而,“欢畅”时“话”什么?引起学生想象与思考。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仕途坎坷的凄凉心境,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至情之美,而这首诗的审美价值也就得以实现。

 总之,文学作品教学中审美价值的实现,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而且更有助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实现“通过文学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让文学教育人,培养个性,培养人格”的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