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古代诗词中的虚实结合法

 杏坛归客 2016-03-27

            

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在古代诗歌中,“实”或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或指客观有形的物象,或指具体描绘,或指眼底景象;“虚”或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或指主观的无形活动,或指抽象的议论,或指意中景物。诗人谋求虚实结合,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想象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如,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其中,“雕栏玉砌”是“故国”回忆中的景物。

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

又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象中美好的仙境。

如,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虚实结合,以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实”。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词人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虚中表现了别后的凄凉景象,从而倍增了眼前实景产生的断人肠的离愁。

又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片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片写虚,“行人”想象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词人以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其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是“实”。而“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词人从现象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总的来说,虚实结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