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想不到,刘邦稳天下的高招——厚待仇人

 伟天英 2016-03-27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喜欢那些曾经与自己作对或伤害、背叛过自己的人,并且也总想找机会治服他们才心里痛快,但汉高祖先封仇人为官的故事却告诉我们,不那样做或许会有更好的结果。

汉高祖刘邦在称帝后,却封了自己的仇人雍齿为侯,这种不计前嫌,以德报怨的举动,实为一招处世妙棋。

雍齿与刘邦同乡,但他出身于豪强之家,故一直瞧不起刘邦,还经常侮辱他。刘邦在家乡起兵反秦后,雍齿为沾点光也追随刘邦打仗,但中途他却一次又一次地背叛刘邦,先投靠魏市,被刘邦打败后投降,接着又投靠了刘邦的死对头项羽,一次失利之后他又找机会投靠了反对刘邦的张耳,这种一次又一次的叛徒行径更加深了刘邦对他的憎恨。后来雍齿又一次兵败于刘邦,不得已之下又随张耳归附了刘邦。此时刘邦虽恨雍齿,但正在用人之际,便既往不咎,再次收留了他。

雍齿也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很对不住刘邦,便决心立功赎罪。在作战中,他奋不顾身地立下了一些战功,但仍然没有完全消除刘邦对他的仇恨之心。

后来刘邦打败项羽当了皇帝,封赏了大功臣20多人,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不能决定高下,也未能进行封赏,但大家都很着急。

有一天,刘邦看见一些将领三五成群在一起小声说话,便问他的谋士张良:“他们在谈什么?”

张良说:“他们正商量着谋反呢!”

刘邦大惊,说:“天下已经安定,他们为什么要谋反呢?”

张良说:“陛下以平民身份起事,靠着这些人南征北战取得了天下,现在陛下做了天子,而所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这些陛下所亲近宠幸的老友。如今军官们计算功劳,认为天下的土地不够一一封赏的,所以不打算封他们了,而这些人既怕陛下不能封自己为官,又怕被怀疑到一些过失而遭到诛杀,所以就聚在一起图谋造反了。”

刘邦连忙问该怎么办?张良说:“您向来最恨的,大家又都知道的人是谁?”

刘邦说:“我最恨雍齿,他和我有旧仇,且做事出尔反尔,我几次想惩罚他,但念其功多,心又不忍,就没动他,这件事大家都知道。”

张良说:“那你先封了雍齿,群臣见雍齿都被封赏,那么每人对自己能受封就会坚信不疑,这样就没人想造反了。”

刘邦听后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他虽不愿封雍齿,但为了消灭祸乱,他立即大宴诸将,在宴会上瞅机会封雍齿为“什邡侯”(主管今四川什邡市及附近地区),并紧迫地催促丞相、御史评定功劳,施行封赏。

诸将散会后,都高兴地说:“雍齿是陛下的仇人,对于这样的货色,陛下都能封他为侯,陛下真是宽厚仁慈啊!我等就更用不着担心封大官了。”

于是一场即将暴发的大祸乱,就这样悄没声息地消除了。

应当说,刘邦能够夺得天下,与他大度能容的胸襟不无关系。他能做到“豁达大度,从谏如流”,采纳张良的建议,以大局为重,先封雍齿,然后公道地对大臣们进行了封赏,胸襟是比较宽阔的。刘邦称帝后,雍齿得以封侯,既说明雍齿醒悟后投刘邦投对了,又说明刘邦大度能容,正确对待雍齿的功过是非。

这则历史故事虽已久远,但对我们如何处理好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不无借鉴意义。一方面,它启示领导者应该豁达大度。俗语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宽广的胸襟和度量都是和谐共事、成就事业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身为领导者,既是拿主意作决策的人,也是协调上下关系的人,要把下级凝聚起来,团结他们一道去工作,就必须以大局为重,“海纳百川”,容得下不同声音,听得进批评意见,包括对犯过错误的下级,也应该功过分明,论功行赏。另一方面,它也启示人们犯错误的有要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