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色彩】第38期:城市色彩的愉悦感

 jasonyejun 2016-03-27

最初的城市是圣祠、城堡、村庄、作坊和市场形成的整体,当今的城市是个混合体。不管城市的形式如何,它都具有“容器的功能和磁石的功能。”[1]城市首先是人类聚集起来生存的场所,它的物质形式就是场所的容器。当这个人造的容器能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能给人们带来和谐情感时,就成为家。家本质上是愉悦的。可以说,从生存需要出发的和谐情感,最基本的就是在家时体验到的“愉悦感”。

城市色彩的“愉悦感”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它首先意味着好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否好的标准是很低的。人们通常对日常事物熟视无睹,只要不出现刺激感官的不良因素,那么生活都是好的。对于城市色彩来说,这种不良因素便是色彩污染。因此,具有“愉悦感”的好的城市色彩至少是没有色彩污染的。同时,城市色彩还要给城市外部空间带来可识别性,增加人们日常生活的安全感。

城市色彩“愉悦感”的第二个层面是超越日常生活的单调。日常生活难免单调乏味、琐碎平庸,难免在理想与可能之间不断妥协。连哲学家也承认,生活就是和众多的“烦”“纠缠”在一起。[2]但人类内心总希望“逃避现实世界凄凉的流浪”,让心灵“住在自己的家里”。这是另一种不同于日常情感生活的“愉悦感”。[3]有“愉悦感”的城市色彩能使人们在熟视无睹的、麻木的日常生活中眼前一亮,获得审美体验和享受。在城市的大容器中,这类色彩组合也许只是局部的,但一定是高度艺术化的。笔者旅居巴黎时,在熟悉了它米黄与灰的建筑后也不觉其优雅。每日穿梭于城市中,那翻腾变幻的灰色云朵更勾起了我思念家乡女儿的情愫。一日,路边商店新换的橱窗吸引了我,那明媚的色彩让我这个异乡人瞬时产生“家”的愉悦、温暖感。橱窗是糕饼店的,它别具匠心地将食物组合成美丽的植物花果(如图)。一个小小的展陈设计,不知带给多少路人以“愉悦感”。人们常常描述巴黎的建筑给城市色彩带来了多少优美,其实并不是全部。人感知的城市是一个个细节、局部慢慢积累起来的。巴黎艺术化的橱窗给城市色彩增光很多。当然,这只是冰山一角。

城市色彩“愉悦感”的第三个层面是生态感。回归山野是人类的本性,大自然是人类真正的家园,只有处身于这个家,人才能获得最大的愉悦感。久居钢筋水泥和玻璃建成的高楼大厦的人们不辞劳苦地要回到高山雪峰上去赏玩,是自觉与不自觉地出于一种寻根归根、思慕人生家园的情感,而不完全是为了欣赏自然之美。[4]“我是一只小小鸟”的歌也唱出了久居城市的人想要逃离的心声。人类的祖先生活在自然山水中,他们熟悉本地的阳光、气候、大地、植物,习惯了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他们与这片土地是合一的整体,这就是他们的家园。在家才能体验到真正的“愉悦感”。当人类的聚居处规模不大时,所有的人工色彩选择都是生态感的,虽然当时的人并未意识到。那些以黑白灰点缀在青山绿水中的徽州村落,用产自本地的白垩,刷墙后能增加院落和室内的光线;用当地的土壤烧成灰瓦,盖在屋顶更是理所当然的事。人们不用刻意设计,依照传统建屋就与大自然和谐地融在一起。

但当村落变为城市,尤其是变为快速膨胀的城市时,情况就不同了。人们在主客二分哲学原则下,把大自然当作外在的客体进行认识和征服。在占有和征服过程中失去了与自然万物的联系。城市的高大建筑群侵入自然山水,城市的巨大规模吞噬了大地(如图)。城市中的人们在巨大体量的城市容器面前越来越渺小。人们的身体远离山水,但心灵却在呼唤家园。好的城市色彩的最高标准便是使人虽身居人造的城市,但宛若处在“可居可游”的山水家园,能体验到真正的“愉悦感”。当前,我们在城市中进行的生态设计,仍采取主客二分的哲学态度,仅进行科学技术设计。如果忘记人类需求生态感的心灵源头,再多的资金投入、再先进的科学技术,人们如果感受不到,人们的心灵得不到慰籍,仍是惘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