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怡青,1989年生于河南,研究生学历,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专业,导师为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卢禹舜教授。作品入编《盛气青年2016卷》,现为职业画家,工作生活于北京。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 自 序 中国画追求“神韵”二字,所以城市画应该追求城市的神韵,使得观赏者能够通过画作了解这个城市的建筑形态,能够感知这个城市的精神,将这个城市的神韵和文化内涵真真切切传达出来。社会在不断发展,在高速地前进,然而钢筋水泥越多,人们的漂泊感就越强烈,孤独感也就积郁得越深。艺术与社会不断连接,人们偏爱通过艺术手段来表达自己对都市的情感,音乐家通过音符宣泄,而画家则通过手上的画笔来传情达意。人们在对美的追求上不会停止脚步,但现在人们对于艺术不仅仅是追求视觉上的享受,还追求打动内心的那份情怀,要在作品中“还原”该城市的精神核心并体现出自己在其中最深刻的体验。 我对于城市情有独钟,希望城市能够融入山的秀,水的灵动,融入笔触中,融入色彩中,融入田野里。岿然不动的外界事物有了自己的感情,有了自己的生命力,在画里展露自己的追求。我也喜欢这种有感情的风景,有生机的颜色。这对我在城市山水画的创作上也具有很大的影响,想要将这种色彩、感情也能融入于自己的作品里。借以色彩与笔墨,希望人与城市和谐相处,城市给予人们安定,是人们归家的巢,在热闹里寻得一份宁静。 作品欣赏 沙滩 绿野 红房子 轨道 绿原 欧洲街道 山路 古城 34x46cm 纸本水墨 2017 宫 45x68cm 2017 码头 45×68cm 纸本水墨 2017年 青岛之三 45×68cm 纸本水墨 2017 风景之三 23x69cm 纸本水墨 2016 风景之四 23x69cm 纸本水墨 2016 一个都市女孩的日常与本心 文 _ 陈奕名 城市山水系列一 34x46cm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李贽《童心说》 李贽所反对的“闻见道理”一直在中国美学中扮演重要角色,从孔子的“兴观群怨”开始,一直到红色经典,艺术的功能性都伴随着审美价值;如果溯源中国另一条美学理路,沿着老庄关于“道”、“气”、“象”的思考,则直接影响到意象、意境和气韵等重要的审美格调。 随着现代性的入侵,艺术的“功能性”被消解,而在意境和气韵层面上的修为,又受到消费文化的冲击,祝允明说“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语境的变化给中国水墨在创作上提出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身处当代的我们,在作品中投射什么样的“情”,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因此,在诸多当代水墨、新水墨、实验水墨等各种概念的冲击下,水墨或肩负民族使命,或承担美术史的书写,然而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以单纯的“趣味”来呈现当代生活的“风景”,也不失为另一种路径。 海边小镇 海边小城 刘怡青的画,就是一个都市女孩的日常感知。在一个当代女孩的眼中,风景充满了瑰丽的色彩,用笔墨来表达“印象”,这种方式反而更加真诚,虽然远没有达到“最初一念之本心”,但至少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烟火气,如果处处是“闻见道理”,倒显得做作了。 看刘怡青的系列作品,最早的“都市水墨”在用色上还比较收敛,如今在题材上也将自然风景囊括进来,用平涂表达水天一色,或者在点染中有点彩的意味,这种“印象”的味道恰好是她眼中五光十色的世界。笔下的风景,无论是都市还是郊外,都用分外明艳的色彩,愈是近作愈是如此。 在题材上,容易让人联想起她老师卢禹舜先生的“域外写生”系列,但在女孩笔下,这种风景就带有特殊的跳动和俏皮,在记叙之外,开始寻求自身情绪的表达。刘怡青的笔墨传统,图示和色彩却愈发的活泼起来,兼有有闺阁趣味和当代观照。 红房子 轨道 流行和娱乐充斥的大众文化中,放弃精英式的引领,而是用一种丰富多彩的自然表达产生“共情”,或许是刘怡青作品的价值。在一个阅读基本靠手机、图像基本看广告的时代,既融合图像时代的感知,又不放弃传统笔墨的训练,套用一句俗而又俗的“少女情怀”,反而成为当代文化的导体,既能让人不因此产生疏离,又不至于过分迎合。 都市,带给不同代际和群体的感知不同,有的是工业化的沉重,有的是现代性的复杂,有的是消费时代的漩涡,有的是乡村彼岸的梦想。然而对一个快乐生长、初为人母的女孩来说,都市和风景既是她的日常,也是她对于一种美好生活的希望,不是那种鸡汤式的抒情,就是心境的写照。多彩的美好,是她感知的都市生活,她也愿意把这个侧面作为期许,少女烂漫与母性希望,在纯美的画面中自然流露,焉知不是另一种“身即山川而取之”,虽谈不上“林泉之心”,但在当代却有一种日常的亲近和温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