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烧紫砂 古拙藏“五行”之韵

 崔竣豪 2016-03-27

古人自遵循阴阳五行之规律,得天地之道得以行运。对于紫砂茶器来讲,五行之律也需蕴藏其中,不可缺一。紫砂,土也,金蕴其中,以水润之,火烧成器,唯有以木投之,方能五行其善。随着现代科技商品经济的发展,电窑、瓦斯窑取代了工艺复杂,成本昂贵的柴窑。但正所谓“繁华归简,返璞归真”,得天独厚的古朴、自然、厚重的纯真之美,使得“五行”之美的柴烧回归大众的视野。

柴烧工艺有种说法是:源于中国,流于四方,保全于日本,延续于台湾。日本的柴烧表现是哲学思想和生活文化结合的一种美学形式,而台湾的陶艺家表現的是质感或配合造型等个人创作的意念。在江苏宜兴,年过不惑的老吴,却重新审视了传统陶艺文化技术后,便致力于推动传统柴烧陶艺文化技术和制作。

柴烧紫砂 古拙藏“五行”之韵

“中国的茶文化比日本和台湾都要好,我就是为了文化,把它复兴中华的茶文化,传承千年这个技术,做这个事情的。” 这就是老吴的一直以来的想法。

柴烧是一种古老的烧制方法,木材是烧窑最主要的燃料,在以往烧制陶器时,古人往往罩住泥胎,将木灰与火隔离开,避免与之直接接触,使产品的釉色面貌保持一致,如果在釉面上落了灰或在胎体上走了火的痕迹,这在中国古代社会正统的制做标准中,在技术允许的情况下都是不被欣赏的,认之为“瑕”。

柴烧紫砂 古拙藏“五行”之韵

(图)烧制前紫砂泥胎

柴烧紫砂 古拙藏“五行”之韵

(图)初烧定型后的泥胎

柴烧紫砂 古拙藏“五行”之韵

(图)经过1200度高温柴烧后的成品

老吴就认为“现在人的审美观和以前不太一样,以前要是烧成这样的话,有落灰釉的东西,那古代认为他是次品,有瑕疵的现在的人是喜欢追求这个落灰釉,它很美的你去看,很丰富、很多彩。”

与一般的漂亮釉水不同,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直接窜入窑内,窑内的落灰自然依附在坯体之上,在高温烤制下形成温泽光润、层次丰富的自然灰釉层次丰富,质地粗犷有力。熔化或未熔化的木灰,在其表面形成平滑或粗糙的质感,及各种颜色的变化,留下了火曾驻足过的痕迹,自然而无粉饰之气,散发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感。不会重复且很难预期它烧窑的成果越来越被人认可和欣赏。

柴烧紫砂 古拙藏“五行”之韵

(图)经过窑变后色泽光亮自然灰釉面的精品

柴烧紫砂 古拙藏“五行”之韵

(图)经过窑变后色泽光亮自然灰釉面的精品

柴烧紫砂 古拙藏“五行”之韵

(图)经过窑变后色泽光亮自然灰釉面的精品

柴烧紫砂 古拙藏“五行”之韵

(图)经过窑变后色泽光亮自然灰釉面的精品

“它是很美的,你仔细的看。它的色泽很丰富、很自然。这个东西入窑是一色,出来时千变万化的颜色,没有一样的东西,如果说釉的话,据我烧那么多年下来,香樟木是偏绿,其他事松木烧出来是偏黄,还有要烧出来的釉色要漂亮的话还是茶叶树最漂亮,它里面含的植物内置比较丰富。”这是老吴通过无数次实验总结出来的。

正所谓返璞归真,现代柴烧技法所追求的是木灰烬与土的自然结合。紫砂,土也,金蕴其中,以水润之,火烧成器,唯独缺木。这正是柴烧陶瓷艺术家们为它痴迷并投入身心去努力追求的原因所在。传统重的是技术,而当代更加倾向于观念的重视,对人性自由的追求。当代紫砂创作者们此时关注的不是集中在明确的造型和装饰的设计上,而更多在于窑炉烧制时候的气氛、品类以及作为燃料的木柴品种、烧成的时间、温度的控制等对一件作品最终形态的影响,体现在一个小小茶器中也孕育着五行和谐,阴阳相济的传统哲学。

柴烧紫砂 古拙藏“五行”之韵

(图)经过窑变后型成各种色泽光亮的图案

柴烧紫砂 古拙藏“五行”之韵

(图)经过窑变后型成各种色泽光亮的图案

柴烧紫砂 古拙藏“五行”之韵

(图)经过窑变后自然灰釉型成像母鸡样的图案

据古书记载和个人的看法,老吴认为古法的柴烧“就是说阴阳要平衡,现在只有地球表层上(物体)烧出来的火才是阳火,地球底下(物体)烧出来的就是阴火,所以瓦斯窑、电窑都是阴火,阴阳不平衡,现在古代人就说过,缺木成不了好陶瓷,也就是说做陶瓷就是要五行一定要平衡。”

东莞台记者报道记者 尤思远 摄像 李启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