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周一书 | 聪明的人知道,让别人过得好,自己才会过得好

 粒粒橙lili 2016-03-27
『一』成熟的人,懂得如何聪明的自私
  有句话这样说,人成长的开端,是发生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的时候。
  我要说,人变聪明的开端,是发生在发现只有让别人过得好,自己过得好的机会才会增加的时候。而这,就会成为很多人开始研究人际关系、沟通技术、如何更好的理解他人这一系列知识的开始。
  在《蔡康永的说话之道2》中,他说:
  『所有卖东西的人都希望我们有钱,如果我们很穷,哪有钱买他们的东西?所有的餐厅都希望我们健康有胃口,我们没胃口,哪还会去餐厅?』
  『……自私是我们的天性。但成熟的人就会懂:自私不等于只有自己好。我们都可以在自私自利的天性之下,依然希望别人也好,然后我们可以期待自己过得更好。』
  在人际交往中,我常看见一些人重复着这样的道路:他们明知道,按他们现在的处世方法做下去,得不到别人的喜爱。他们一方面并不想改变自己处世方法,因为觉得那是一种『牺牲』,一种『吃亏』。另一方面,他们却又不停的抱怨,自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他们』可能是你身边那个不断在背后说别人坏话,却抱怨大家都不愿意跟她交心的小女生;『他们』可能是你认识的那个把『我这个人就是刀子嘴豆腐心』挂在嘴边,然后句句戳人伤疤,然后抱怨大家都不懂得欣赏她的女性长辈;『他们』还可能是把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当做理所应当甚至得寸进尺,却抱怨没有人愿意来帮助她的朋友……
  很多不愿意研究人际交往这门学问的人,最开始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为什么我要先让步去配合他?为什么不是他先让步来配合我?』、『我凭什么要让他舒服?他为何不能先让我感觉舒服?』、『我不需要改变,总有人会喜欢就只是这样的我!』
  为什么你要先让步去配合他人?因为这样你处在更主动的位置,更能掌握时机和让步幅度。甚至,你先让步,你就在舆论上更占优势;
  为什么你要先让他人感到舒服?因为人类基本上都会对友善的气息回报出友善,你如果希望对方在下一步更好的配合你,当然先要让他感到舒服。什么?你说你没有事要求他?人生还很长,现在说这话,怕是早了些吧!
  从理论上来讲,的确任何一个人都有被喜欢的可能性,但是你有限的人生中是否真的能等到这么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不管有没有喜欢自己的人,你自己喜不喜欢你自己?人最终是要和自己相处的,被爱并不能让自己从对自己的不满中解困。
  我们为别人着想、让别人舒服、向别人让步,并不是代表我们要追求无私、要得到道德上的优越感——我们依然是自私的,只是我们学会更聪明的自私而已。而自私也没什么不对,因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这种聪明的自私,那么世界无疑将会成为更为理想的世界。
  『二』 最贵重的诚实,是对自己诚实
  不少刚从青春期蜕变出来的人,以及一些跨越了上述第一道门槛开始接触人际交往只是的人,常会对一些人际交往原则有这样的质疑:『可是,这样不就不诚实了吗?』
  没错,看到别人穿得很难看,还不能说出来;认识到别人成功不了,却要跟他说加油;甚至看到别人有缺点,也不能直白地指出——这一切看起来,都有那么一些『不诚实』的成分。
  这无疑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个人原来给出的答案如下:
  第一,你认为很难看/成功不了/有缺点,但你的观点未必是对的,所以没有必要说。
  第二,如果你说出来,别人也改善不了(你的腿好短哦!),那么你说出来的意义是什么呢?只是为了恪守『自己』的诚实原则,却伤害了『他人』的感受,这在某种程度上不正是一种『自我中心』吗?
  而第三,事实上,很多『我这人就是比较直』的人往往在某些权威面前,就突然说话不直了,也不口快了,这不禁让人怀疑,他们的『诚实』原则,真的对他们那么重要吗?他们说的那些诚实但伤害别人感情的话,是更多的因为他们想要『诚实』,还是更多的因为他们『不那么在乎听者的感受』『认为听者应该迁就自己』呢?
  而蔡康永在本书中,无疑给出了比我好得多的答案:
  『说话术是不涉及道德的项目……如果你真的那么在乎诚实,那其实你就更改看重诚实,更该珍惜地把诚实放在人生贵重的位置。
  什么叫做贵重的位置呢?
  比如说:用来面对你自己的,而不是用来面对外界的,你的内心。也就是,对你自己诚实。
  那就是诚实最贵重的位置。』
  『三』说话之道与说话之术
  虽然书名叫做《说话之道》,但本书除了对于说话的『道』的层面的思考,更加有很多简明实用的『说话术』。
  比如说,谢谢的时候,说『谢谢医生花了6个小时为我做手术,连午饭都没有吃。』比简单的一句『谢谢你。』给人感觉好得多。
  再比如,聊天的时候,可以从吃的聊起,任何话题,都可以转到吃的方面——『你家住哪里?』『一个小地方』『哦,那那里有什么好吃的?』话题就可以从冷场焕发出新的生机。
  平心而论,以我个人的偏好,我很喜欢这种简单实用的技巧,因为它能『马上』试验,你能『马上』感受到它对你的生活造成的改变,而你也『马上』会有动力在这方面更进一步。
  而这本书更让我喜欢的一点,在于它的语言风格:简明、易懂、诙谐、轻快。
  很多人会觉得,那些能写出大部头,引用英文专业名词,将道理讲得头头是道,参考文献列了十页纸的人很厉害。没错,是很厉害。
  但我更相信,真正理解了一样东西的人,是可以用非常简明的语言,用生活化的例子,删除读者所没有必要知道的占据他们脑容量的多余部分,而将道理简单有趣的表达出来的。虽然这可能会耗费三倍长的时间。
  而虽然这类文章看起来非常轻松,但写起来却绝不轻松。其布局、详略、语言要经过更深层次的思考——不仅是考虑『自己』怎么写一件事最好,而是从『读者』的角度考虑:怎么样写,最对得起他们付出的时间(简明);怎么样写,能让他们在繁重的学习和工作之余,更轻松的吸收新的信息(有趣);怎么样写,能让他们最大限度的明白并且运用,继而对他们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易懂)。
  而《蔡康永的说话之道》系列,在我看来,无疑是在实用、易懂、有趣、有启发等等层面都可以打到四星以上的书籍。
  有人喜欢大部头、喜欢英文原著、喜欢理论性强的书,而反感碎片化、经验化、口语化的易读书籍。我倒是认为,无此必要。每一种形式的信息(详或略、体系或者碎片、正式或口语、理论或经验)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而大多数人,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喜欢看书、有空看书以及有把大部头看得下去的毅力。
  把自己预测为一个懒人,而不是一个超人,选择容易坚持下去的方法,不是偷懒,而是一种更为精明的策略。
  而谁又说一片树叶里不能窥探乾坤呢?蔡康永说,诚实是可贵的品质。他没有采用重要的话说三遍,而是对于人的自私坦白的承认。蔡康永说,尊重他人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他做到了,整本书几乎没有冗余的地方,节奏轻快,语言明朗,个人认为完全对得起读者为这本书付出的时间。蔡康永说,有修养也是重要的,他没有单列一节,但他在描述任何现象的时候,都带着一种中立、理解、宽容的态度,以幽默的笔触写出——
  这比把诚实、尊重、有修养挂在嘴边要难多了。而成为一个有修养、温和、敦厚、洞明的人,又有什么,比体会这个人看待问题的方式更有效的呢?
  『尾』
  之所以把《蔡康永的说话之道2》放在荐书的第一期,其实有我的私心。平心而论,这本书虽然好,但理论性并不强,也略嫌不够经典。
  我喜欢这本书,是因为我喜欢它的态度:对自己诚实,对他人怀抱修养与温柔。
  不是亲啊爱啊的喊读者,而是切实地以真诚感动读者、以内容造福读者、以文风愉悦读者、以简明方便读者——而这,也是我,以及这个公众号所一直追求的风格。
  就像我在介绍语里面写的:我希望能与你们,一起成长。
  但我目前也真的达不到蔡康永的精炼幽默就对了…… _(:з」∠)_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