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甘肃彩陶

 paddyzhao2016 2016-03-28


展览时间:10月1日至11月8日

展出地点:海南省博物馆2号展厅




陶器是远古先民的重大发明,也是人类迈向文明门槛的见证。而彩陶的出现,则掀开了中国陶瓷历史上最为灿烂辉煌的一页。彩陶与一般陶器的区别也决定了它在功能上的不同,即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彩陶纹样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及其有机组合展示了它们深刻的内涵。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水平和经济形态,折射出不断变化的生态环境,更表现出使用彩陶的人们的信仰和美学观念,展示着他们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1
彩陶


彩陶指的是那些在红色或(橙黄色)的陶坯上加以彩绘的陶器,有着最为丰富绚丽的纹饰和类型。彩陶是陶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综合体现着先民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对美的追求。




2
大地湾文化彩陶


据考古发现,大地湾文化的居民在河边阶地建立家园,开始从事农业,种植黍,定居生活催生了彩陶的出现,大地湾文化彩陶是迄今为止所知中国最早的彩陶。



对三角纹彩陶钵



3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距今5000-4000年左右,大体经历了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持续发展的时期。马家窑文化以发达的彩陶著称于世,彩陶比例占陶器50%以上,有的遗址多达90%,除日常生活之外,还大量用作随葬品。陶质坚固,器表细腻,红、黑、白彩共用,彩绘线条流畅细致,图案繁缛多变,形成了绚丽典雅的艺术风格,创造了一大批令人惊叹的彩陶艺术精品,被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



马家窑类型


马家窑文化早期,又称马家窑期或马家窑类型,距今约5000-4700年。马家窑类型彩陶器型丰富多样,以盆、钵、壶、瓶为主,还有罐、豆等,多为橙黄陶,黑色彩绘为基本色调,盛行水波纹、同心圆纹、网格纹和平行线纹等,形成浓墨重彩的突出风格。

下图为单耳葫芦网格纹彩陶壶,网格纹是指类似鱼网或编织成网状纹饰,是马家窑文化彩陶中常见的一类纹饰。网格纹大多用作圆形、葫芦形、菱格形等外轮廓的填充纹样,或作为连接主纹之间的辅助纹饰。最典型常见的有葫芦网格纹、圆圈网格纹,葫芦网格纹是半山类型的典型纹饰之一,圆圈网格一般彩绘于壶、罐肩部作为主体纹饰。



马家窑类型·单耳葫芦网格纹彩陶壶



半山类型


马家窑文化中期,又称半山期或半山类型,距今4700-4300年。半山类型彩陶以大型储藏器罐、壶、瓮为主要器型,常见漩涡纹、锯齿纹、菱形纹、葫芦纹、网格纹等,多以黑色锯齿带和红色条带镶嵌构成连续图案,造型图案浑然一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此期彩陶数量占陶器的60%以上,风格在马家窑类型的基础上纹饰更趋繁丽精致,色彩愈加绚烂如锦,从而将彩陶艺术推到巅峰阶段。

下图的双耳彩陶瓮绘有菱形纹,菱形纹至半山类型时才逐渐流行起来,由相互连续排列的菱形格组成,结构有四方连续和二方连续两种。一般绘于壶、罐上腹部。半山类型的菱形纹,有单层横向排列、多层排列和上下交错排列几种形式。早期菱形纹菱形较大,多为主体纹饰;晚期变小,往往在菱格里填充网纹或涂黑,而且逐渐变为辅助纹饰。到马厂类型的菱形纹,风格仍为半山时期的延续。



半山类型·双耳彩陶瓮



马厂类型


马家窑文化晚期,又称马厂期或马厂类型,距今4300-4000年。马厂类型彩陶精美程度虽不如前,但仍有许多创新与发展,器型更加丰富多样。盛行红色陶衣,以黑彩为主,逐渐取代了半山期黑红两彩并用的做法。主要纹饰有四大圆圈纹、变体神人纹、网格纹、回形纹、折带纹,大多粗犷而松散,图案渐趋纷杂而抽象。由于贫富分化严重,一些大墓随葬品中彩陶数量亦急剧增多,彩陶成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下图为四大圆圈纹双耳彩陶瓮,四大圆圈纹是马厂类型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纹饰,由四个大圆圈组成。四大圆圈主要装饰于大型壶、罐的上腹部,先由红色带绘制四大圆圈,再内外各绘黑色带圈,然后圈内填以各种几何纹饰,常见的有:网格纹、菱格纹、折线纹、圆点纹等。四大圆圈纹在早期绘制规整,晚期绘制草率,构图简单,表现出了一种衰退现象。



马厂类型·四大圆圈纹双耳彩陶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