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芝罘咯鞭:传神的“传统舞蹈”

 一心斋主 2016-03-28
12
 

    在芝罘区芝罘岛大疃村,其独有的、已经被列为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芝罘咯鞭”远近闻名。之所以闻名,一是芝罘咯鞭传唱时间长,它已经被当地人传唱了200多年;另外它的唱词传神,寥寥300个字就可以勾勒出经典的赤壁之战。然而,在芝罘咯鞭发展演变的200多年间,既保留了原生态的表演程式,也融入了当地海岛文化的元素,是不可多得的民间舞蹈宝贵财富,值得珍惜并传承下去。



  歌词传神内涵丰富



  在《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一书里,芝罘咯鞭与海阳大秧歌、只楚庙鼓等一起被归到了“传统舞蹈”之列。而作为芝罘咯鞭第四代传人孙业樑曾表示,只概括为舞蹈不准确,跳舞只是一部分,还包括唱词、锣鼓、二胡、三弦、笙、笛子,服装也有讲究。跳的时候,出场的音乐、中间的音乐、结尾的音乐也都不一样,咯鞭可不仅仅是个舞蹈。就拿唱词来说,极其传神。如,《三国五更》唱词如下:一更古立天,三国占中原,孟德领兵要去征南,领着兵和将,八十单三万,孙权心胆寒,坐卧不安然,忙将文武选上金銮殿,文官心要投降,武将要征战。二更古立速,孔明到东吴,舌战群儒,文降武不服,见了那周郎先念铜雀服,周瑜心恼恨,怒气冲肺腑,骂声曹贼也太欺负吴,点动了兵和将,要把曹兵阻。三更古立开,蒋干过江来,周瑜妙计早日反安排,一封书斩了那魏国二将才,唉声老黄盖,年老英雄在,苦肉之计愿把打来挨,青牙旗计,安排火药在。四更古立发,大雾纷纷下,草船借箭十万狼牙,吓坏了路子敬,心中害了怕,草船乱如麻,铁锁两交架,连环妙计庞统先定下,七星台借东风全凭妙算法。五更到天明,大喊不住声,火炮连天照得满江红,烧尽曹贼兵,八十三万整,曹操心胆寒,忙走不消停,华容道上遇到了美髯公,放我走忘不了你的恩情。寥寥300多字,就传神地勾勒出了赤壁之战的经过,每一个字都内涵极其丰富,单单这段文字就极具文学价值。



  表演亦歌亦舞



  其实,“芝罘咯鞭”已在烟台芝罘岛大疃村流传了二百余年。据历代老艺人口头相传,清乾隆年间,有一位京城艺人路过此地,没了盘缠,便与当地“耍会”会首协商,以传艺的方式换取回京盘缠,于是当地便留下了盛行于民间及宫廷的民间艺术表演“走会”中的“霸王鞭”、“四大景”等。而“霸王鞭”在历史的演变中植根本土,逐渐形成了具有烟台地域表演风格的“芝罘咯鞭”。据现有的咯鞭传承图系,第一代为当初跟随京师艺人学艺的大疃村民,无法追述;第二代为陈厚岺,男,大疃村人,“耍会”会首,年龄无法追述;第三代为王学忠(1893-1989年),15岁拜师陈厚岺,舞姿健美灵活;唱腔善于发颤音;第四代为孙业樑,1956年拜师王学忠学习咯鞭舞。

  芝罘岛乡民素有“耍正月,闹二月”的民间习俗。头年腊月先由会首组织一部分民间艺人进行芝罘咯鞭及民间杂耍排练,谓之“搭班”,到春节正月初三开始“耍会”。首先到芝罘岛阳主庙祭祀,尔后再进城(烟台大庙)闹“社火”,耍“秧歌”。总之,从正月到二月“耍会”不断,走村串庄,边走边耍,一路吹吹打打,热闹非凡。在各乡镇的民间艺术表演中,芝罘岛大疃村的芝罘咯鞭最引人瞩目,风格独特,技艺高超,蹦跳击打,鞭驱邪恶,祈求丰年,深受百姓欢迎。

  芝罘咯鞭的表演形式亦歌亦舞,吹鼓乐伴奏,为三段体结构:出场、中段和收场。出场、收场由板鼓、大锣、铙钹、小锣、堂鼓演奏的打击乐“四击头”、“冲头”、“急急风”伴奏,中段由二胡、三弦、笙、笛子、碰铃演奏的民间小调乐曲伴奏并演唱唱词,同时表演舞蹈场子(即舞蹈组合队型)。芝罘咯鞭原有《三国五更》和《列国五更》两首唱词,《列国五更》早已失传,《三国五更》流传至今。唱词的基本内容是以《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人物为主线,描述了赤壁之战等故事。芝罘咯鞭的舞蹈场子丰富多样,有“四门斗”、“背脊梁”、“大调角”、“双扭翅”、“倒推磨”、“长趟”、“扭翅”、“杀四门”、“剪子股”、“十字架”等等。演唱《三国五更》的十段唱词时,表演十个舞蹈场子,场子变化复杂,图案古朴讲究,可反复表演。



  芝罘咯鞭传承与发展



  据了解,芝罘咯鞭的表演者均为15岁男童,以武生扮相,四人一组,可组成若干组。头鞭、三鞭以粉色长方巾裹头,二鞭、四鞭以黄色长方巾裹头,于脑后打结,额前插两枚粉色绒球。身穿改良后的黑色镶白边的戏曲兵衣及彩裤,腰束黑色腰箍。一根20米长的红绦子,围绕上身在胸前结打出一个菱角形图案,围腰束紧,长穗垂于两腿之间约80厘米。脚穿黑色软底靴。表演时以“咯腰鞭”、“咯手鞭”、“咯肩鞭”、“咯地鞭”、“咯脚鞭射燕跳”等动作,组成两个舞蹈组合。舞者右手拿鞭,在手掌、手背、肩、腰、脚身体各部位及空中地面挥舞击打,脚踏弓箭步,随鞭左右移动重心。以“咯脚鞭射燕跳”动作连接变换舞蹈场子,节奏起伏,强弱顿挫,队形变化错落有致,动作表演整齐划一。舞鞭时,柔中带刚,威武灵巧;击鞭时,铿锵有力,矫健潇洒。芝罘咯鞭在二百余年的流传演变中,既保留了原生态的表演程式,也融入了当地海岛文化的元素,具有艺术上的完整性和群体推广性,为民间舞蹈理论研究以及舞蹈创作、教学、表演等各个方面提供了丰富素材,是不可多得的民间舞蹈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珍惜并好好地传承下去。



  是“咯鞭”还是“磕鞭”



  关于芝罘咯鞭,也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有热心读者彭守业曾系统地整理过芝罘岛各方面材料,并提出对咯鞭有些地方需要补充。

  据他研究推断,咯鞭应为磕鞭,正式名字应是“霸王鞭”,“咯鞭”只是俗称。过去有写作“卡鞭”的,写法肯定不对;也有写作“咯鞭”的,“咯”的意思是“用力使东西从食道或气管里出来”,而霸王鞭是通过竹竿撞击地面、身体多个部位及用手臂抖动,使竹竿里的铜钱发出响声,所以应写作“磕鞭”。《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幸福镇志》等资料这样介绍:清乾隆年间,有一位名叫“歌子”的京城艺人,来到芝罘岛后,没有盘缠回家,便与当地“耍会”会首协商,以传艺的方式,换取回京盘缠,会首同意了,“歌子”便传授了明清时期流行于北京一带的民间艺术表演—————磕鞭。可是大疃村中学退休教师刘生荣也提出了另一种说法:上世纪60年代中期,大疃村要刘生荣等人编写村史,刘生荣在整理磕鞭资料时,曾向王学忠询问磕鞭来历。王学忠介绍:清朝时,有一条福建商船来北方经商,到烟台时遭遇暴风雨,商船被迫在芝罘岛靠岸。船上缺水少粮,芝罘岛渔民给了他们很大帮助,使他们渡过难关。为表达感激之情,船员上岸与渔民联欢,并传授了磕鞭舞。所以磕鞭应是福建沿海一带的民舞。这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正确,还有待做进一步考证。另外,“乾隆年间”这个时间也是值得推敲的,因为磕鞭的第三代传人王学忠出生于1893年,他学艺的年代距乾隆末年也有110多年,这么长的时间,不可能只传两代人。彭守业认为,磕鞭传入芝罘岛的时间当在烟台开埠后,距今最多150年,但是这也仅仅是一种推断。 YMG记者慕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