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子語類卷第五十六 孟子六

 六谷斋 2016-03-28

離婁 上』,則『下無法守』

離婁 之明章具四端五常

「『上無道揆』,則『下無法守』。儻 『上無道揆』,則下雖有奉法守一官者,亦將 不能用而去之矣。『朝不信道,工不信度』。信,如憑信之『信』。此理只要人信得及,自然依那箇行,不敢逾越。惟其不信,所以妄作。如胥吏分明知得條法,只是他冒法以為 姦 ,便是不信度也。」因歎曰:「看得道理熟,見世間事才是苟且底,鮮有不害事。雖至小之事,以苟且行之,必亦有害,而況大事乎!只是信不及,所以苟且。凡云且如此作,且如此過去,皆其弊也。凡見人說某人做得事好,做得事無病,這便是循理。若見人說某人做得有害,其中必有病。如今人所以苟且者,只為 見理不明,故苟且之心多。若是見得道理熟,自然有所分別,而不肯為惡 矣。」卓。僩錄略。 正子從

「上無禮,下無學」,此學謂國 之俊秀者。前面「工」,是百官守法度者;此「學」字,是責學者之事。惟上無教,下無學,所以不好之人並起而居高位,執進退黜陟之權 ,盡做出不好事來 ,則國 之喪 亡無日矣,所以謂之「賊民」。蠹國 害民,非賊而何!然其要只在於「仁者宜在高位」,所謂「一正君而國 定」也。僩。不可以為

問:「責難之恭,陳善閉邪之敬,何以別?」曰:「大概也一般,只恭意思較闊大,敬意思較細密。如以堯 舜三代望其君,不敢謂其不能,便是責難於君,便是恭。陳善閉邪,是就事上說。蓋不徒責之以難,凡事有善則陳之,邪則閉之,使其君不陷於惡 ,便是敬。責難之恭,是尊君之詞,先立箇大志,以先王之道為 可必信,可必行。陳善閉邪是子細著工夫去照管,務 引其君於當道。陳善閉邪,便是做那責難底工夫。不特事君為然 ,為 學之道亦如此。大立志向,而細密著工夫。如立志以古聖賢遠大自期,便是責難。然聖賢為 法於天下,『我猶未免為 鄉人』,其何以到?須是擇 其善者而從 之,其非者而去之。如日用間,凡一事,須有箇是,有箇非,去其非便為 是,克去己私便復 禮。如此,雖未便到聖賢地位,已是入聖賢路了。」淳。

「『責難於君謂之恭』,以堯 舜責之,而不敢以中才常主望之,非尊之而何。『陳善閉邪謂之敬』,此是尊君中細密工夫。」問:「人臣固當望君以堯 舜。若度其君不足以為 善而不之諫,或謂君為 中才,可以致小康而不足以致大治,或導 之以功利,而不輔之以仁義,此皆是賊其君否?」曰:「然。人臣之道,但當以極等之事望其君。責他十分事,臨了只做得二三分;若只責他二三分,少間做不得一分矣。若論才質之優劣,志趣之高下,固有不同。然吾之所以導 之者,則不可問其才志之高下優劣,但當以堯 舜之道望他。如飯必用喫 ,衣必用著,脾胃壯 者喫 得來 多,弱者喫 得來 少,然不可不喫 那飯也。人君資質,縱說卑近不足與有為 ,然不修身得否?不講學得否?不明德得否?此皆是必用做底。到得隨他資質做得出來 ,自有高下大小,然不可不如此做也。孔子曰:『敬事而信,節用而愛 人,使民以時。』這般言語是鐵定底條法,更改易不得。如此做則成,不如此做則敗 。豈可謂吾君不能,而遂不以此望之也!」僩。

問「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曰:「恭是就人君分上理會 ,把他做箇大底人看,致恭之謂也。敬只是就自家身上做,如陳善閉邪,是在己當如此做。」燾。;文,不

賓師不以趨走承順為 恭,而以責難陳善為 敬;人君不以崇高富貴為 重,而以貴德尊士為 賢,則上下交而德業成矣。燾。眾也」,毛公注

規矩方圓之至章

問「規矩,方圓之至也」。曰:「規矩是方圓之極,聖人是人倫之極。蓋規矩便盡得方圓,聖人便盡得人倫。故物之方圓者有未盡處,以規矩為 之便見;於人倫有未盡處,以聖人觀之便見。惟聖人都盡,無一毫之不盡,故為 人倫之至。」燾。「文」。曰

問:「『欲為 君』至『堯 舜而已矣』。昨因看近思錄,如看二典,便當『求堯 所以治民,舜所以事君』。某謂堯 所以治民,修己而已;舜所以事君,誠身以獲乎上而已。」曰:「便是不如此看。此只是大概說讀書之 法而已,如何恁地硬要樁 定一句去包括他得!若論堯所 以治民,舜所以事君,是事事做得盡。且如看堯 典,自『欽明文思安安』以至終篇,都是治民底事。自『欽明文思』至『格于上下』是一段,自『克明俊德』至『於變時雍』又是一段,自『乃命羲、和』至『庶績咸熙』又是一段,後面又說禪舜事,無非是治民之事。舜典自『濬哲文明』以至終篇,無非事君之事,然亦是治民之事,不成說只是事君了便了!只是大概言觀書 之法如此。」或曰:「若論堯 所以治民,舜所以事君,二典亦不足以盡之。」曰:「也大概可見。」僩。謂之恭,陳善閉邪謂

或問:「『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不仁何以亦曰道?」曰:「此譬如說,有小路,有大路,何疑之有!」去偽 。土地者次之」

「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猶言好底道理,不好底道理也。若論正當道理,只有一箇,更無第二箇,所謂「夫道一而已矣」者也。因言「胡季隨主其家學」云云。已下見胡仁仲類。僩。;文,

三代之得天下章謂之恭』

廢興存亡惟天命,不敢不從 ,若湯 武是也。呂燾。章

愛 人不親章而不動

聖人說話,是趲上去,更無退後來 。孟子說:「愛人 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這都是趲向上去,更無退下來 。如今人愛 人不親,更不反求諸己,教你不親也休;治人不治,更不反求諸己,教你不治也休;禮人不答,更不反求諸己,教你不答也休,我也不解恁地得。你也不仁不義,無禮無智;我也不仁不義,無禮無智;大家做箇鶻突沒理會 底人,范忠宣所說「以恕己之心恕人」。且如自家不孝,也教天下人不消得事其親;自家不忠,也教天下人不消得事其君;自家不弟,也教天下人不消事其兄;自家不信,也教天下人不消信其友,恁地得不得?還有這道理否?又曰:「張子韶說中庸『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到『事父』下點做一句。看他說『以聖人之所難能』,這正是聖人因責人而點檢自家有未盡處,如何恁地說了?而今人多說章句之學為 陋,某看見人多因章句看不成句,卻壞 了道理。」又曰:「明道言:『忠恕二字,要除一箇,更除不得。須是忠,方可以行其恕。』若自家不穿窬,便教你不穿窬,方喚 做恕。若自家穿窬,卻教別人不穿窬,這便不是恕。若自家穿窬,也教大家穿窬,這也不是恕。雖然,聖人之責人也輕,如所謂『以人治人,改而止』,教他且存得這道理也得。『小人革面』,教他且革面也得。又不成只恁地,也須有漸。」又曰:「『堯 舜其猶病諸!』聖人終是不足。」賀孫。

為 政不難章 則

吳 伯英問「不得罪於巨室」。曰:「只是服得他心。」佐。從 兄是也

天下有道章」,至「格君心之非

「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是以賢德論。「小役大,弱役強」,全不賭是,只是以力論。振。子曰章gu

鄭問:「『小役大,弱役強』,亦曰『天』,何也?」曰:「到那時不得不然,亦是理當如此。」淳。 道理底;自棄,是自

「仁不可為 眾。」為 ,猶言「難為 弟,難為 兄」之「為 」。言兄賢,難做他弟;弟賢,難做他兄。仁者無敵 ,難做眾去抵當他。端蒙。從 兄」一

「仁不可為 眾也」,毛公注亦云:「盛德不可為眾也。」「鳶飛戾天」,注亦曰:「言其上下察也。」此語必別有箇同出處。如「金聲玉振」,兒 寬云:「天子建中和之極,兼總條貫,金聲而玉振之。」亦必是古語。。具四端五常,其實只是一

「不能自強,則聽天所命;修德行仁,則天命在我。」今之為 國 者,論為 治則曰,不消做十分底事,只隨風俗做便得;不必須欲如堯 舜三代,只恁地做天下也治。為 士者則曰,做人也不須做到孔孟十分事,且做得一二分也得。盡是這樣 苟且見識,所謂「聽天所命」者也。僩。不可以

自暴者章曰:「須是理會 得箇實

問「自暴、自棄」之別。曰:「孟子說得已分明。看來 自暴者便是剛惡 之所為 ,自棄者便是柔惡 之所為 也。」時舉。則聽天所命;修

自暴,是非毀 道理底;自棄,是自放棄底。賜。

「言非禮義」,以禮義為 非而拒之以不信;「自暴」,自賊害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自謂不能,而絕之以不為 ;「自棄」,自棄絕也。閎祖。 道理底;自棄,是自放棄

先生問梁:「自暴、自棄如何?」梁未答。先生曰:「『言非禮義』,非,如『非先生之道』之『非』,謂所言必非詆禮義之說為 非道,是失之暴戾。我雖言而彼必不肯聽,是不足與有言也。自棄者,謂其意氣 卑弱,志趣凡陋,甘心自絕以為 不能。我雖言其仁義之美,而彼以為 我必不能『居仁由義』,是不足有為 也。故自暴者強,自棄者弱。伊川云:『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棄者,絕之以不為 。』」梁云平日大為 科舉累。曰:「便是科舉不能為 累。」卓。而不動 者,未之

問:「向所說『自暴』,作『自粗暴』,與今集注『暴,害也』不同。」曰:「也只是害底是。如『暴其民甚』,『言非禮義謂之自暴』,要去非議這禮義。如今人要罵道學一般,只說道這許多做好事之人,自做許多模樣 。不知這道理是人人合有底,他自恁地非議,是他自害了這道理。」賀孫。不仁而已矣」,猶言

「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為 父子者定」,此之謂「盡性」。人傑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