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凯里森CEO 杨砚:设计融汇商业策略

 昵称31851341 2016-03-28

引言

  • 凯里森,作为全球化的建筑事务所,在世界各地提供专业化的设计服务,包括城市规划、商业综合体、商业零售、办公园区、酒店和度假设施、住宅公寓以及医疗保健规划等。凯里森凭借卓越的全球洞察力和本土交付能力,创造出了众多地标性的城市中心商业和城市综合体,打造城市新社区,引领都市新生活。


  • 凯里森建筑事务所简介


    专访凯里森(中国)CEO 杨砚

    文:中购联《中国购物中心》第63期

    凯里森,作为全球化的建筑事务所,在世界各地提供专业化的设计服务,包括城市规划、商业综合体、商业零售、办公园区、酒店和度假设施、住宅公寓以及医疗保健规划等。凯里森凭借卓越的全球洞察力和本土交付能力,创造出了众多地标性的城市中心商业和城市综合体,打造城市新社区,引领都市新生活。


    从1989年开始参与中国项目设计至今,凯里森专注并投身于中国市场逾20年,参与中国建设的足迹已遍布八十多个城市,与恒隆、华润、万科、绿地、合生创展、中粮、银泰、方兴、保利、佳兆业、金地、招商、复地、中航地产、绿城等著名商业地产和房地产开发集团以及百联、王府井、步步高等商业连锁企业建立良好合作,提供规划设计服务的项目超过300个,完成和正在进行的项目建筑面积超过5,000万平方米。

    由凯里森设计并在中国已建成的代表性项目包括上海港汇恒隆广场、多个华润万象城(杭州、成都、青岛、郑州、重庆、无锡)、昆明顺城购物中心、深圳和无锡海岸城、上海宏伊广场、上海悦达889、上海绿地卢湾滨江综合体、上海徐汇绿地中心及正大乐城、杭州西溪印象城、济南环宇城、多个银泰购物中心,多个王府井百货和购物中心、深圳万科广场、烟台大悦城等众多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上海港汇恒隆广场,作为凯里森设计的第一代中国城市中心商业综合体项目,已成为中国商业综合体的典范。

    凯里森始终坚持以具有丰富经验的国际设计精英为领导,持续发展与客户的长久战略合作关系,不断探索符合本土国情文化的设计、高效运作的设计流程及成果交付。正因如此,凯里森设计出来作品的水准受到业界的肯定和高度评价。本期《中国购物中心》杂志很荣幸采访到凯里森(中国)CEO杨砚先生。他用国际化的眼光,解读了当代商业综合体设计的要素;从市场涉入的深入、广度,分享了凯里森核心竞争力和成功经验。


    如何确定综合体购物中心规划设计的独特要素?

    《中国购物中心》:您有着25年的建筑实践经验,对于中国市场,特别是商业零售和综合体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作为一个专业建筑设计机构的CEO,您认为与百货店、专卖店、办公楼、酒店及度假设施等相比,综合体购物中心规划设计的独特要素是什么?

    杨砚:首先,要把“零售商店设计”和“购物中心设计”、“建筑设计”这几个概念区分开来。作为全球最大的商业建筑事务所之一,凯里森是也是唯一一家涵盖所有“商业零售设计”(例如专卖店设计、百货设计和购物中心设计等)服务范围的公司,我们对于“商业零售设计”的概念具有相当清晰的认知。“零售商店设计”以体现商家从事经营的零售业为要求的建筑空间,小有专卖店,大有百货店,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并涉及很专业的室内设计。办公楼、酒店及度假设施等属于专类的“建筑设计”。一般而言,单栋的建筑设计如果目标清晰、有任务书可能就可以很快的设计完成。

    而购物中心及商业综合体设计的独特性在则于它的复杂性。从建筑规划的角度来讲,综合体购物中心把各种功能复合在一起,其复杂程度、综合程度远远超出了商店设计或单项建筑设计。首先,综合体购物中心的设计会牵涉到商业的组合、动线设计等问题,也就是所谓的“Retail Planning (商业规划)”。在专业领域内,如果没有“Retail Planning”的概念,项目后期一定会出现很多严重的问题。其次,由于这类设计需要全面而有层次性的综合性分析,需要讲究“Priority (重点优先)”的原则,有的问题需要优先及重点解决,有的问题需要附属地符合规划要求。再者,综合体购物中心从策划、规划设计、建造到开业运营经历的时间跨度较长,需要很强的策划、设计、招商和运营管理的能力,这些要素在规划设计时都要考虑到。因此,从设计角度而言,并不是所有的建筑师都能做综合体建筑规划设计,尤其是设计带有商业中心的综合体,必须有足够的经验去理解购物中心及商业综合体开发的深度。在国际有实力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行列中,也只有包括凯里森在内的极少数设计公司才有此设计能力,能够驾轻就熟地为开发商提供这类项目的完整设计服务。

    △ 凯里森作品:海上世界广场




    国内城市综合体设计

    《中国购物中心》:城市综合体在国外已经发展成熟,但在国内刚刚起步,国内城市综合体设计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您有何建议和独特见解分享?

    杨砚:首先要澄清一个误区,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中心区)的城市、建筑、商业都形成了高度的综合活力,这是中国大部分城市地区无法比拟的。但这是站在从经济发展角度的比较,而不是综合体的比较。  

    纵观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即使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综合体也就是过去30来年才出现的,更近一点出现在20来年前。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城市和城市综合体得到了实质意义上的发展。根据相关统计,近10年来,中国是世界上建立城市综合体最多的国家。可以说,当今中国城市综合体的发展是站在了世界的前沿。从城市开发的角度来说,中国城市综合体的发展确实正在影响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影响世界。但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城市综合体的发达程度与欧美还有一定差距:由于欧美相对基础较好,很容易出现优秀的、高密度的城市综合体(例如:凯里森设计的位于美国盐湖城的City Creek项目)。我们希望中国以后能够出现世界最好的城市综合体,特别是能展现亚洲城市的城市特性、人文风貌的项目,起到引领未来的作用。当然,凯里森也在为此努力。


    当前中国有很多项目不尽如人意,主要问题在于政府的误导及其带来的恶性竞争和开发商的盲目商业开发。从城市管理者的角度来讲,政府职能部门需要更加专业,做出合理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譬如允许中心区大、小地块分布合理,因为只有大地块才能开发成功的商业综合体,用先进的理念引导市场。从开发商的角度来讲,上至企业领导者,下至整体团队员工都应保持有清醒的头脑、专业的策略和思路;更多考量的是长期经营成绩而不是短期销售成绩,不能过于急功近利。根据今年来中国正在经历的经济和社会转型以及往后的发展节奏,我们很有信心中国将很快度过这个时期,向好的方向转变。


    现阶段购物中心优化设计方向

    《中国购物中心》:购物中心运营优化与设计发展的创新之道,对于重塑购物中心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尤为重要。您认为现阶段从规划设计的角度分析购物中心优化的方向在哪里?

    杨砚:我个人一直这么理解,每一个项目从最开始就应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特别是针对商业综合体和购物中心,不管多大的体量,开发商、设计公司出发点一定是要求以最优化的形态去做,这是专业度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综合体购物中心的发展万变不离其宗,形态可以是多样的,但它必然蕴含一定的商业规律,服从最终为人服务的使命。开发商和建筑设计师都应明确:购物中心不是一个外观的东西,而是一个内涵的东西,开发、打造购物中心综合体既要旗帜鲜明地讲规则,又要创造而为城市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愉悦和精彩的体验。

    △ 凯里森作品:华润成都二十四城





    设计产品与城市、社会的功能如何协同

    《中国购物中心》:购物中心作为综合体的重要基石,成就于全能型社会化的服务功能协同,并与更多丰富的城市功能和社会功能相融合,这是大势所趋。您是如何理解设计的产品与城市、社会的功能协同?

    杨砚: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凯里森作为设计方,不仅是为开发商服务,更是为城市服务,但归根到底是为人服务。在我看来,购物中心是社会、城市、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建立在商业高度发展基础上,由于建筑技术和高科技发达使之成为可能。它也是一种对现代都市人生活方式的积极应对,在资源、能源紧张的条件下,具有明显的优势。

    聚合是人的社会属性。常言道“无商不成市、非聚不成市”,由此可见,所谓的城市必然与商业、与聚集紧密相连。商业中心或购物中心成为综合体最关键的龙头、灵魂,其产生有一定的必然性。其中,人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因素。正如凯里森的口号“Creating Smarter Places(创造更聪慧世界)”,我们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人服务,创造出以人为中心的场所。在城市的环境里,综合体的效应往往会体现出很强的社会性。在设计项目时,我们要求设计师对于城市的片区具有透彻的理解,因为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解答开发商如何设计开发项目的问题,更是回答与城市相连、社会相连、人相连的综合性问题。

    △ 凯里森作品:上海港汇恒隆广场







    中国购物中心的发展现状和最新趋势如何?

    《中国购物中心》:面对风起云涌的综合体和购物中心发展大潮,存量陷入激烈的竞争、增量仍在持续,您是如何看待中国购物中心的发展现状和最新趋势的?

    杨砚:总体而言,目前有很多商业综合体项目正在进行中;但用商业设计专业的眼光看,由于种种因素,很多项目并不尽如人意,好的项目不多、优秀的项目更少。现在,购物中心的发展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遍地开花是社会发展必然产生的现象,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成熟的开发商做出更多优秀的项目。我们对购物中心综合体市场发展的前景还是相当看好的,相信通过与开发商联手必能打造出更多、更好的项目,从而推动城市发展。

    未来,中国市场肯定会越来越趋于成熟,对于项目的开发要求将越来越高。从项目发展的角度而言,不仅需要有长期发展的考虑,而且必须要讲规则,要从商业和规划的角度把项目做得专业化,不能以开发商以往的经验和意志为转移;从创意的角度来讲,创意要符合市场,从消费者体验的角度出发,兼具特色和个性的项目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此外,开发商必须拥有专业化的团队,这也是不可忽略的。



    凯里森(中国)的独特竞争力


    《中国购物中心》:中国开发商客户最终选择与凯里森合作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在中国迎来十周年之际,请谈谈凯里森之所以能够成功,您们独特的商业竞争力是什么?

    杨砚:简而言之,这可以归纳为三个词:专业、品牌、信赖。作为设计服务提供方,客户对我们的信赖程度最为重要。从90年代初到现在的20多年时间内,凯里森打造了以上海港汇恒隆广场为代表的中国第一批商业综合体标杆性项目,不但累积了对中国综合体购物中心的市场创立、形成、发展、培育等的第一手经验,也对该市场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从对涉入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凯里森与其他设计公司也有所不同。凯里森2004年在上海设立分公司时只有2个人,到目前凯里森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办公室已有超过320名员工。在落地中国的10年中,凯里森一直潜心于商业综合体开发项目的规划设计,发展力度和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而我们涉入市场的广度则主要体现在与开发商的合作上:无论是中国最好、最专业的开发商,还是地方性的经验相对欠缺的开发商,我们都能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今天,我们在中国的设计服务已覆盖了85个城市,辐射到了众多的中国三四线城市。凯里森对行业的影响力可见一斑。此外,凯里森另一个独特的竞争力源自国际化全球经验在中国的成功落地。

    一般而言,国际化意味着统一的国际标准。购物中心综合体的开发过程中,有许多共性可以借用国际现有的规则和经验;而全球经验则是指多样性。在任何国家、地区的项目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特色,这些也能被借鉴到在中国市场中,使凯里森能更好的服务各个地区、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开发商和消费者。对于本土消费者文化多样性的把握和中国经济发展特色的洞察,为我们规划设计项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这也是众多大、小城市的开发商都来找我们合作的原因之一。

    《中国购物中心》:我们知道凯里森总部在美国,在全球有许多优秀的商业设计,并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与华润、万科、绿地、合生创展、中粮、银泰、方兴、保利、佳兆业、金地等众多实力开发商携手合作开发设计,凯里森对于中国的市场特性、商业运作及服务模式与美国集团总部有哪些不同?在“落地”设计过程当中,是如何平衡中美商业运作的差异性,保证设计的原创和高质量标准?

    杨砚:从很早开始,凯里森就十分重视中国市场,对中国市场的态度、投入和策略,从总部到中国都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这是一个重要的特点。其次,凯里森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清楚自己最专业的是什么,懂得在这个市场里做什么、不做什么,始终专注于我们擅长的商业零售和城市综合体领域,不被市场的喧哗所诱惑。凯里森始终立志于作为商业综合体设计服务方的领导者去把握住市场、引领市场,这对于我们赢得声誉和荣誉很重要。

    就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来说,一方面,凯里森十分注重专业与人才的培养和吸收;另一方面,凯里森拥有中美团队高度融合的传统,这或许与其他设计公司不同。从策略、市场、商务到规划设计,我们的每一个项目、每一个阶段都是由中美团队在统一的领导和有序的协作下共同完成。这样的高度融合使我们的设计能充分满足业主方的各种需求;同时,中美团队合理的分工、合作确保了我们能拥有适应中国市场特有的、快速变化的应变能力。

    此外,凯里森始终秉承着“Design As a Business Strategy(设计融汇商业策略)”的理念,通过坚持专业的解决方案、切实贯彻设计意图,更好的为业主方服务。我们有很强的专业沟通网络,有利于做好各层级、各方面、各专业的沟通,对最终落地的本地规范、顾问协作有着严格的把控。

    总的来说,除了建筑师通常追求的空间和形体的创意,专业度是我们设计商业综合体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坚持商业所特有的、共性的、原则性的东西,包括购物中心动线的设计,运营理念等等。也正是由于我们对于专业的坚持以及与甲方建立的良好沟通,凯里森对中国购物中心市场的规范化运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与欧美市场的接轨。与此同时,凯里森也深刻领会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变化,时刻保持着灵活性,在稳中求进、求变。

    △ 凯里森作品:杭州万象城


    《中国购物中心》:创新、兼容、特色、成功的商业建筑设计离不开优秀的设计团队,凯里森(中国)拥有的设计师团队,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如何吸收本地优秀的高端人才?

    杨砚:一个企业的成功离不开人,特别对于像凯里森这种专业建筑设计公司而言。可以说我们做的就是人的企业,而服务的对象也是人。因此,企业自身必须要把握住最优秀的人才。作为总部设立在美国全球规模最大的建筑设计公司之一,凯里森拥有超过1,000名的专业设计人才,办公地点分布在西雅图、纽约、洛杉矶、达拉斯、斯科茨代尔、伦敦、北京、上海、广州、迪拜及墨西哥城。在这里我们要强调,凯里森在中国的团队不仅仅是在北京、上海、广州办公室的320多人,更包括全球凯里森好几个办公室中最优秀的人才,以便更好地为中国市场服务。

    传承是凯里森最大的优势,凯里森始终由那些透彻理解市场和走向的行业领导人领导着。我们不断累积专业经验,并有意识的对团队进行培养。秉承“Design as Business Strategy(设计融汇策略)”的理念,通过实际的项目运作,将凯里森的行业经验、团队精神和服务精神不断传承下去,通过设计为客户赢取客观的市场价值和持续扩张的优势,成为全球众多领袖企业的长期合作伙伴。

    作为一家全球性的国际化公司,品牌一直是凯里森的一大优势。此外,凯里森还拥有出色的企业文化、较高的行业地位、众多的成功作品,这对于人才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凯里森携手财富500强和国际国内行业领袖,坚持为使用者、消费者,为人而设计,谋求与客户长期互惠的成功,这也是优秀人才愿意选择凯里森的原因另一原因。

    对于优秀人才的吸收和培养,凯里森拥有明确的系统。对于成熟人才,我们希望他们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并对我们所处的行业有自己的理解,融入凯里森的团队发挥聪明才智;而对于新人,我们希望他们能将自己的天份和凯里森的专长自觉结合,在我们的引导下在一定的时间内成长、成才。

    《中国购物中心》:商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设计和其他的建筑设计有很大的不同,从开发设计的角度来讲,如何持续创新,创造灵感,使购物中心能给客户带来更多的消费冲动和购物欲望?

    杨砚:我们需要用更开阔的视野看待这个问题,这不仅是对建筑设计师的要求,也是对开发商和城市管理者的要求。我们要站在全球的高度,发现其它城市的精彩,吸取它们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对于特定项目进行最好的、最贴切的构思。

    此外,综合体开发设计不但要符合商业运营的原则,还要跟上都市生活方式发展的节奏,考虑如何通过适宜的空间尺度,在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如何巧妙运用材料、并将科技成果产品作为手段,甚至将自然和艺术的融入设计等等,都要纳入到综合体的构思当中。只有不断的前进,才能保持设计的丰富内涵和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购联独家稿件


    【杨砚先生简介】

    凯里森合伙人、总建筑师

    “我相信建筑设计是人类精神的反映。成功的环境能表达对于城市理念、商业活动和独特个性的由衷自豪。”

    杨先生拥有近30年建筑实践经验,凭借多年领导中国的业务实践,杨砚先生对中国的市场特性、商业运作及服务有着深入透彻的理解。通过吸引本地高端人才,结合凯里森富有国际经验的资深设计专家投入,领导项目设计的运营策略,杨砚先生开拓了高效的设计程序及交付模式,在保证设计的原创和高质量以及平衡中美商业运作差异的基础上,既有效地适应中国的开发环境和节奏,同时也为客户带来最优的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