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习惯不是靠培养出来的

 zcy春暖花开 2016-03-28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有一位全职妈妈,为了养成孩子好好吃饭的习惯,每天必上演母子大战,模式就是:开始各种哄,哄不管用,就硬塞,塞不进去就给讲道理,给脸色,再最后就直接打骂。到最后这种方式也没让孩子养成好好吃饭的习惯,反而让孩子对吃饭失去了兴趣,瘦得跟麻杆一样。

妈妈的目的其实都是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期望很美好,可是结果呢?当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的爱和支持时,就算是养成了“好习惯”,将来也会反弹。

 其实在上面这位妈妈养成孩子好习惯的期望中,并没有让孩子感觉到一点点的爱和支持,反而成为妈妈情绪上的替罪羊。这种“好的行为习惯”的背后往往有一种跟负面情绪相联系的暗示:如果你不好好吃饭,可能就面临妈妈的脸色和惩罚。就算是孩子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了这个“好习惯”,在未来也可能会引起心理上的“反弹”。

对此我自己也深有体会,从小我跟我妈也常因早起的事较劲,上班后,周末睡懒觉是我最大的期待,平常上班起床也是我最痛苦的事。自从有了孩子以后,睡懒觉更成了一种奢望。我常因没有睡好觉对孩子不耐烦,但是,我发现越不耐烦,孩子醒得就越早,甚至周末早上只要他起床,也不要他爸陪,一定会通过各种要求和方式把我扒起来不让我睡。这种感觉让我一度又陷入曾经我跟我妈较劲的不满情绪当中,只不过对象换成了孩子,有时候我会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不乖,这么黏人,好烦。当然,学习心理学有一条好处,就是在自己感觉到痛苦时会学着慢慢去面对、觉察,同时学着去接纳和包容。看,这其实是我自己的情绪问题,孩子的要求是正常是好的,不是他不乖,也不是他黏人。

当我这种情绪和模式被看到和接纳时,没有任何人逼我,我自己慢慢就养成了早起的习惯,也没有觉得任何不舒服和难受,反而每天觉得精力充沛。当然,就算偶尔想睡懒觉,孩子也不再扒我起床了。因为我的情绪稳定了,我跟孩子之间就会有爱的流动,当孩子感觉到这种爱时,他也逐渐变得安定,不再那么“烦”人。

父母的爱和陪伴才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基石。每个人都有向好、向善的品质,只要内心的动力不被外在的要求和负面情绪所压制、割裂,是人都会散发出这种美好的品质和力量的。这个时候父母爱的流动才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基石。

在后现代很多心理疗法里面崇尚的都是人本,比如叙事,特别适用亲子关系的改善上,因为它最会发现孩子善的、有力量的那些故事。打骂和惩罚的方式固然短期是管用的,但很多时候会禁锢住人们内心向上和向善的力量。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你给它一块盐碱地,每天还阴雨连绵,它必然生长得坑坑歪歪;如果你给它一块肥沃的土地,有充足的阳光和雨水,它必然会成长成它本来的样子,健康有活力。这时候,妈妈的爱和陪伴就是撒播阳光和雨水的基石。

只有父母自己的成长,才会引导孩子的改变。上面的故事中,孩子越来越不喜欢吃饭,每次吃饭如同上刑,妈妈想尽各种办法,用中药调理,变花样做各种好吃的饭菜,夸奖、打骂,可是结果呢?眼看孩子瘦得跟麻杆一样,每次发完脾气,她自己也内疚痛苦不堪。后来经朋友介绍上了一个疗愈性质的课程,才发现,自己对孩子吃饭的期待后面是害怕和焦虑,害怕别人说她全职带孩子还带不好,也担心老公、公婆的埋怨。当她总是处在这种焦虑和害怕的情绪中时,往往只会把行为演变成她所担心的那个样子。如同吸引力法则,你只吸引你心中所想的,虽然你不想要这个结果,但是吸引力法则不管是好是坏,也不管你想不想要它,它只是回应你的思想。

这位妈妈后来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去面对在养育孩子担心和焦虑,去接纳和包容自己的不足。当妈妈自己的内在获得力量逐渐平和以后,自然对孩子是否吃饭的问题就不再那么纠结和痛苦了。而当孩子感受不到压力,得到的是妈妈的爱和支持时,吃饭的问题也逐渐好转了。

好习惯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父母的爱和支持去滋养的。我们经常在各种育儿经中陷入困境,或者在培养好孩子习惯的框架下与孩子斗争得疲惫不堪,其实我们都能在自己内在找到一个未被接纳、包容,或者没有成熟的小孩。每当碰到类似事件时这个小孩就时不时跳出来捣乱,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情绪问题和各种家庭斗争。我们没有办法回到过去改变历史,但我们可以学着去看到自己内在的这个小孩,去滋养,助他成长。只有我们父母自己逐渐成长改变,孩子的问题才有可能被解决,孩子一切好的行为习惯才有可能慢慢养成。而只有我们不断去发现孩子那些善的、好的种子,并给予足够的爱去滋养时,孩子的好习惯才会被真正内化。

转自新东方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