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 | 读懂保罗·乌切洛

 paddyzhao2016 2016-03-28



作者:底谓

当我们在翻阅西方美术经典作品画册时,意大利画家保罗·乌切洛(1397-1475)晚年绘制的三件套油画《圣罗马诺之战》,因其色彩的简陋和主题的有限影响力,极有可能一翻而过被忽略。然而,乌切洛却是人类美术史上无法跳过的里程碑之一,因为他在理性的层面上,探索总结出“焦点透视法”,不仅使人类的二维空间艺术在视觉上趋于科学性,而且使东、西方绘画的空间经营从此分道扬镳。


乌切洛《尼科洛·达·托伦蒂诺在圣罗马诺之战中》(c.?1438–1440),木板上的蛋彩,182 × 320 cm,国家美术馆


乌切洛《契阿尔达被杀下马》(c.?1435–1455),木板上的蛋彩画,182 × 320 cm,乌菲兹美术馆


乌切洛《米凯莱托·阿滕多罗的反攻》(c.?1455–1456),木板上的蛋彩画,182 × 317 cm,卢浮宫


美术上的透视法,是指在二维平面上作画,使图像产生深远的空间感。人类绘画的早期,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不了解同样大小的物体,距离观察者越远会显得越小;更不了解因为我们的视觉只能从自己站立的一个地方观察景物,故看到的一切都遵循着一个视觉的聚焦点。因而那时的画家在一幅画面中表现多件物体时,可以有多个视觉的聚焦点,即我们所谓的“散点透视”。这样的空间透视关系,被中国、日本等东方绘画艺术一直沿用至今。


而在西方,正是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看似并不卓越的画家保罗·乌切洛,以其极大的好奇心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揭示了在一幅画面中,只可有一个视觉焦点的科学原理。


其实,西方绘画于古罗马时期已开始呈现出某种“焦点透视”的视觉效果,这一点从庞贝古城里的那幅《港口》壁画中,就可以感受到。不过那时的“焦点透视”还只是出于画家对“近大远小”的感性表达。保罗·乌切洛却对同样的物体在远处看起来要小于近处这一视觉现象感到无比神奇,甚至以数学的方式给予人物之间的空间远近关系加以精确计算,并为此废寝忘食。


有美术史家认为,保罗·乌切洛是位才华横溢却缺乏毅力的人,因为他的那些著名大幅壁画,往往是他开个头,然后由助手们去完成的。但我以为,他之所以在诸多大作绘画中,常常只开一个头,完全是因为邀请他作画的教堂看中的正是他那独门绝技“透视法”,因而要他先确定好画面中景物的透视关系;至于后期绘制的技术要求,则其他画家完全可以完成。这与他是否缺乏毅力无关,相反,正是由于他的不懈努力,使“透视法”终于成为人类绘画的技法理论之一。


artvoi特约作者:底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