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点】许锡良:遵循自然的教育

 mfdh1319 2016-03-28

自从做父亲之后才算是对西方的自然教育有了一点切身的体会。越发觉得中国传统的教育是颠倒了人伦,逆转了人性,是在做一件毁人不倦的事情。

比如,中国的教育喜欢把人定为天性懒惰,因此,对孩子的教育特别强调对孩子的勤奋教育,还把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因此,特别强调孩子学习的刻苦性质。似乎学习如果不勤奋,不刻苦,就学不到真东西似的。然而,这种假设是错误的。我不得不说,人的天性并不懒惰,学习的本质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我的孩子小一郎才一岁半,昨天第一次自己吃完一顿完整的午餐,吃完后还心满意足地说:“饱了”。这不是父母强迫他自己完成的,而是他极力向大人争取来的。我们本来想喂他饭,怕他吃不饱。但是,他死活不肯吃,非要自己吃不可,尽管小手拿筷子还很不稳定,但是,这不妨碍他自己吃饭,当然,饭吃得是天一半,地一半,浪费是有一点的,而且吃得满嘴都是饭菜,有时还喜欢趁我们不注意,自己用手去抓碗里的菜,但是,小一郎不会冒失,自从他第一次伸手被热菜烫了一下之后,每一次伸手抓菜之前,先要伸手用手背在碗的外面试一试温度,如果太烫,就会喊叫着:“怕怕”或者是“烫烫”,一副可爱的样子。这些迹象表明,孩子天性是喜欢自己动手的。中国的许多孩子后来变得懒惰,完全是父母成年人无情剥夺了他们的动手机会,慢慢养成的。受完中国完全的教育之后,一个个变得不愿意动手,而且动手能力极差,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其实,人的天性就是好奇,就是喜欢自己动手去探索,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种乐趣,一种欲望的满足。小一郎不但要自己吃饭,还要自己亲自打扫自己吃饭掉在地上的饭菜,一手拿扫扒,一手拿垃圾桶,虽然很笨拙,干得也不是很到位,但是也干得不亦乐乎,有时满头大汗,也不肯停下来。这孩子每到吃饭的时候就喜欢自己动手给每个人夹菜,要是你不接,他就直接把菜放在你身上,汤也浇到你身上。这说明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连一岁半的小孩都明白的道理,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但是“己所欲,勿施于人”,这个道理却是需要后天教育的。许多圣贤君子,自以为自己是做好事,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其实并不一定适合别人——强加于他人。比如强迫儿童背诵《弟子规》、《三字经》之类读物。儿童被强迫之后就学会了对他人强迫。先是强迫别人接受自己认为好的东西,然后强迫别人接受自己认为不好的东西,“好心人”常常就是这样变成了“施虐狂”。

有朋友来信说,她所在的地方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当地的小学升初中必须单独考《弟子规》,不过关者不得升学。这让我想起日本教育家斋藤孝说过的:“好的教育可以为人生写下精彩的扉页,不好的教育有如公害。”(斋藤孝著,张雅梅译,《教育力》,华东师大出版社,20116月版,第2页。)简单粗暴,强人所难,正好是这种有如公害的教育。

顺应孩子的天性,其实就是要敬畏造物主,造物主在孩子出生之时就在孩子身上设定了许多程序与密码,这些东西如果不人为地去破坏,那么这个人就会自然成长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健康的孩子,如果人为地扰乱与破坏,那么他就要成为一个病态的孩子。孩子与生俱来的每一个器官,都是造物主设定的,而且都对应着他创造的这个世界的一切奇妙。比如,健康人的眼睛的结构与功能,天然地能够看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能够分辨各种颜色,人的大脑只要营养到位,会自然发育成熟为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孩子小时候总是容易被新异奇怪的东西所吸引,而且年龄越小,就越感到这个世界新奇。孩子第一次看到月亮,会感觉不可思议,天空中怎么会有这么一个明亮的大饼呢?树的叶子怎么是绿色的呢?大树为什么可以长得那么高,而人却长不到那么高呢?人长到一岁左右的时候,就会自然用双脚走路,而不再爬行。当然,这是模仿成年的结果,但是,人体的构造与大脑功能也恰好是给予了人的这种能力。要不,猪、牛、羊、狗都看见人走路,怎么不直立行走呢?

孩子的生命之初要从哪里开始学习?就是从他生命可能经验到的地方开始学习,比如学习自己吃饭,穿衣,学会认识自己的家人,学会与其他小朋友相处。小孩子开始在一起玩的时候总免不了要打架、抢玩具,但是,这个过程,只要大人不介入,他们自然就会明白,别人的东西不能够强抢,自己的东西如果给别人分享,就会赢得朋友,也会分享到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小一郎最早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要,后来别的小朋友不肯,他就想出了拿自己的玩具与他交换的办法。他还学会了先上前抱一抱小朋友,小朋友高兴了,他才去玩他的玩具。只有成年为伴的孩子是长不好的,因为,他缺少了类似年龄的同伴,许多道理不是成年人教给他的,而是他与同伴在玩耍过程中学会的。这也是为什么有教育家要说,独生子女是教不好的道理所在。

孩子在一起的天性就是玩游戏。游戏是孩子学习的最好方式。可惜,中国的第一圣人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源头,从来没有游戏在教育孩子时的作用。但是柏拉图却说得很明白,他说:“我们应当把游戏当作教育孩子的工具,引导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在成年以后可以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的总和与本质实际上就是正确的训练,要在游戏中有效地引导孩子们的灵魂去热爱他们将来要去成就的事业。(《柏拉图全集第三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4月第一版,第389页。)”

在古希腊关于教育要遵循孩子的自然天性的观点,其实早就有了,只是到18世纪时法国的卢梭在《爱弥尔》里才有系统的阐述。而中国的传统教育几乎是不重视人的自然天性的。其实强调勤奋与刻苦本身,就是准备与人的天性作对的意思。因为一切顺应人的天性的东西,都不需要强调勤奋与刻苦。好奇心与探究的欲望是孩子的自然天性,你让孩子满足这种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本来谈不上勤奋与刻苦,孩子玩游戏的时候是非常自然的行为,无论花费多少时间,无论用大的关注力量,都不显得有多苦。

中国的孩子从小背诵圣人经典章句,那些东西本来就是古文,成年人阅读尚且半懂不通的,感觉枯燥乏味,对于幼儿来说更是缺乏切身的体验,所谓背诵其实只有音节上的意义,而且这种建立在机械记忆上的背诵,即使背诵出来了,不出三天,基本上也忘记得差不多了。而儿童世界里的纯真、好奇与探究的欲望,却在这种强迫之下的刻苦、勤奋中完全消磨了。孩子的学习不再有来自其生命本身的切身体验与感受,而是一味地盯着一点点奖赏,一味地迎合父母,特别是教师而学习。

在中国,成绩差的学生自然是厌学,而所谓成绩好的学生其实也是厌学的。这种所谓优秀学生的所谓热爱学习,不如说是热爱考试,而热爱考试的动机与目的,无非是想得到表扬,特别是在排名中得到的荣耀。这种学习的动力完全来自于外面的动力,一经脱离学校的管理与教师的监督,一经不需要应付考试,学习的动力几乎完全消失了。这种学习其实就伪学习。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发自内心里的那份惊奇感与求知欲,是一种探索之后的发现,那种因探索与发现而获得的欣喜与愉悦,才是最根本、最深沉的学习动力,任何具有强大学习能力的人,其学习动力都来源于这种感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