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解圆明园四十景

 平方元 2016-03-28

圆明园位于“畅春园”之北,始建于康熙后期,原为皇四子胤禛的赐园,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帝赐名“圆明园”,胤禛于雍正三年开始扩建圆明园,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中,雍正时期建成的已有33个景区,到乾隆九年始完成了圆明园四十景。在建成后,乾隆命宫廷画家沈源、唐岱绘制四十景图,即《圆明园四十景图咏》。

据统计,雍正当皇帝期间共在圆明园居住47次、2314天,最多的是雍正十一年前后4次共247天,每年几乎三分之二在此度过。政事之余,他把自己装扮成书生、老农、道士等等,留下了很多生动的画像,可以说,圆明园成了雍正的精神归宿。



圆明园四十景分布图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此事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页屈辱史。

“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康熙皇帝御书三字匾牌,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对这个园名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另外,“圆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时期一直使用的佛号,雍正皇帝崇信佛教,号“圆明居士”,并对佛法有很深的研究。著有《御选语录》19卷和《御制拣魔辨异录》。在清初的佛教宗派格局中,雍正皇帝以禅门宗匠自居,并以“天下主”的身份对佛教施以影响,努力提倡“三教合一”和“禅净合一”,是佛教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康熙皇帝在把园林赐给胤禛(后为雍正皇帝)时,亲题园名为“圆明园”正是取意于雍正的法号“圆明”。

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花园。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时,园已初具规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亲临圆明园游赏。雍正皇帝于1723年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对圆明园岁岁营构,日日修华,浚水移石,费银千万。他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除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绮春园。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首先介绍后湖景区:在后湖四岸环列九岛,寓意全国疆域禹贡九州,亦称九州景区。

这九个小岛分别为:九州清晏、镂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


一、九州清晏:建于康熙后期,九州清晏的命名,顾名思义就是九州大地河清海晏,寓意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寄托着清统治者(雍正帝)的政治愿望。

九州清晏大致可分为中、西、东三部分:中部由南往北依次是圆明园殿、奉三无私殿、九州清晏殿;三大殿以东一组较大的建筑群“天地一家春”,是后妃居住的地方;三大殿西边也是皇帝的主要寝宫。

1、圆明园殿:是圆明园中最早建成的殿堂之一,在正大光明殿建成以前它是圆明园的正殿,正门悬挂着康熙四十八年御题的“圆明园”匾额。
2、奉三无私殿:每年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前后的皇室家宴和宗亲宴都这里举行。
3、九州清晏殿:是皇帝居园时的主要寝宫,悬挂雍正御书“九州清晏”匾,雍正、道光二帝皆病逝于本岛,嘉庆、咸丰二帝则出生于此。


二、镂月开云:建于康熙后期,殿前牡丹特盛,旧称牡丹台。康熙六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皇四子胤禛携弘历侍奉康熙皇帝莅临此地赏花,演绎了一出康雍乾三帝同台的佳话。

三、天然图画:建于康熙后期,旧称竹子院,东为“五福堂”,悬康熙御书三字匾,嘉庆帝幼年时赐居于此。

四、碧桐书院:建于康熙后期,旧称梧桐院,这里梧桐如盖,环境清幽,可在其中读书养性、谈古论今。

五、慈云普护:建于康熙后期,初名涧阁,是乾隆帝常去拜佛的地方。

六、上下天光:此景是模拟洞庭湖的岳阳楼,“上下天光”楼阁的南面部分及平台由于伸入湖中,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是中秋佳节赏月的好地方。

七、杏花春馆:建于康熙后期,雍正时名“菜圃”,又名“杏花村”。这里是欣赏杏花的地方,又是种菜的地方,但它不是为供皇帝食用,而是为皇帝开眼界,了解农时和欣赏农村景色的地方。


八、坦坦荡荡:建于康熙后期,是观赏金鱼之处,俗称金鱼池。清帝频频来此赏景喂鱼。


九、茹古涵今:建于乾隆初年。

十、正大光明:雍正三年建成,是圆明园的正殿,类似紫禁城的太和殿,殿内正中悬挂雍正手书的“正大光明”匾额。它是清帝居住在圆明园期间举行朝会、大典和接见少数民族首领、外国使臣等重大活动的地方。皇帝过生日在这里接受百官的朝贺。新年正月在此宴请王公大臣。正月十五宴请外藩的宴会和观看“庆隆舞”以及凯旋宴、公主下嫁宴等都在这里举行。

十一、勤政亲贤:建于雍正年间,是清帝日常处理政务的地方,每天上午,皇帝在这里批阅奏章,召对臣僚。乾隆就于夏天时在此处办公、用膳,以避暑热。



十二、万方安和:雍正五年建成,卍字型建筑,当时称“万字殿”,俗称“万字房”,乾隆时改称“万方安和”。这里景色非常优美而且冬暖夏凉,雍正很喜欢住在这里,乾隆帝每于端午节在这里侍奉皇太后进宴。(在图的左下方有一个小亭子是为“文昌阁”,是十字形建筑)

十三、山高水长:建于雍正年间,初称引见楼,从雍正起,每年灯节前在这里设宴,招待外藩和外国使臣。元宵节时在此处举办大型皇家烟火盛会,从正月十三日起到十九日止。

十四、西峰秀色:建于雍正年间,此处是庐山风景的缩写,又是赏月的好地方,雍乾时期逢七夕,皇帝在此地设筵乞巧,雍正到这里常常喜而忘返。

十五、蓬岛瑶台:建于雍正初年,时称“蓬莱州”,乾隆时更名为“蓬岛瑶台”,由三座小岛组成,在雍正时期,每逢良辰佳节,便赐王公大臣到福海泛舟、赏花或钓鱼。



十六、长春仙馆:旧称莲花馆,自雍正七年起是皇太子弘历的赐居之处,并赐号为“长春居士”,嘉庆皇帝即位之初亦曾寝居于此。

十七、坐石临流:建于雍正初年,包括买卖街、舍卫城、同乐园、坐石临流、兰亭等五部分。买卖街一年只开两三次,每次20天;舍卫城为一城池式寺庙建筑群,俗称佛城;同乐园为御园大戏园;坐石临流是仿自浙江绍兴古兰亭“曲水流觞”意境,雍正初建时俗称流杯亭。

十八、水木明瑟:雍正五年建成,时称耕织轩水法,园林主题是用西洋水法引水入室,推动风扇,供皇帝消暑,俗称风扇房。它是我国引进西欧人工喷泉技法之始。

十九、洞天深处:建于雍正年间,主要是皇子读书之所,西侧前后二岛为上书房,东侧院落则是皇子居所。

二十、日天琳宇:建于雍正初年,是一处寺庙园林,俗称佛楼,楼式规制皆仿雍和宫后佛楼,此地亦是御园斗坛所在地。

二十一、别有洞天:建于雍正中期,时称秀清村,雍正时期曾在此地开炉炼丹,乾隆、嘉庆二帝特喜在此园居,题咏颇多。

二十二、四宜书屋:建于雍正年间,旧称春宇舒和。


二十三、映水兰香:始建不晚于雍正朝前期,正殿七间悬匾“多稼轩”,雍正帝即有该轩“劝农诗”。

二十四、鱼跃鸢飞:建于雍正年间。

二十五、平湖秋月:建于雍正年间,仿西湖十景而造,是欣赏福海水景和赏月的最佳处之一。


二十六、北远山村:建于雍正年间(一说建于乾隆年间),初称北苑山房。


二十七、澹泊宁静:建于雍正初年,旧称田字房,是清帝观稼验农之所。

二十八、接秀山房:建于雍正年间。

二十九、武陵春色:建于康熙末年,雍正时名“桃花坞”,是桃花源景象的再现,乾隆时更名“武陵春色”,少年的弘历曾被雍正赐居此处读书三年,书斋名“乐善堂”。

三十、廓然大公:建于康熙后期,旧称“深柳读书堂”,雍正时期有较大增建,亦总称“双鹤斋”。

三十一、涵虚朗鉴:建于乾隆初年。

三十二、方壶胜境:建于乾隆初年,九座阁楼中供奉2000多尊佛像、30余座佛塔。

三十三、汇芳书院:建成于乾隆七年,是一处书院式的园林景观。

三十四、鸿慈永佑:乾隆八年建成,又名“安佑宫”,是圆明园内最壮丽的殿堂,殿中供奉着康熙、雍正的遗像,乾隆、嘉庆、道光死后,也被供奉在这里。

三十五、多稼如云:是御园观赏荷花最佳处,每于盛夏荷开时节,乾隆帝侍奉皇太后专程来此赏荷进膳。(时间不确)

三十六、夹镜鸣琴:取李白“两水夹明镜”诗意,题额“夹镜鸣琴”。(时间不确)


三十七、濂溪乐处:又称“慎修思永”,为园内主要游憩寝宫之一。(时间不确)


三十八、澡身浴德:是每年端午龙舟竞渡之处,届时皇帝率王公大臣在中部临水“望瀛洲”四方亭处观阅。(时间不确)

三十九、麴院风荷:是一处仿自杭州西湖同名景观的风景园林,为赏荷的最佳处。(时间不确)

四十、月地云居:是一处寺庙园林,每月初一、十五、十三、二十三日皆有佛事活动。(时间不确)

世宗宪皇帝御制圆明园记

世宗宪皇帝御制圆明园记

乾隆所作《圆明园后记》

乾隆所作《圆明园后记》有”乾隆辰翰“印。


这套画卷是我国成就最高的工笔彩画之一,它再现了圆明园全盛时期的壮丽风景,是当时圆明园里100多处园林风景群中独成格局的40处景群。“四十景图”是根据清乾隆皇帝旨意,在1744年前后,由当时知名的宫廷画师唐岱、沈源等人历经11年绘制而成。画成之后,乾隆为它御笔题诗40首,由工部尚书汪由敦书写,图画绘工精美,所绘建筑、泉石等都为写实风格,题诗意境深远,书法隽永飘逸,诗、书、画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据辽博工作人员介绍,“圆明园四十景图”原画是无价之宝,可惜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这套彩绘图被侵略者掠走,现存于法国国家图书馆。上世纪20年代后期,有一位安徽人程演生在法国发现了它,并将它用黑白照片拍摄回来。2003年8月,中国国家博物馆花费巨资,在法国翻印了原彩图底版并制成此画卷。为了找到40处景观的确切位置,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经过一年的努力,对圆明园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勘察,现已完成“圆明园四十景”中28处景观以及长春园西洋楼东半部遗址的考证。这些发现对考察、研究和恢复景区内的建筑布局和园艺特点,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科学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