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圆明 | 万园之园的无声名片(一)

 晚霞心语书屋 2019-12-19

从春秋时期开始,匾额被广泛应用,形成我国独特的文化现象。匾额集文学、书法、雕刻、装饰艺术于一体,生动展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等面貌,其遣词精练、富含哲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较高的学术价值。

在古代,用以表达经义、感情之类的属于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则属于额。因此合起来可以这样理解匾额的含义:悬挂于门屏上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匾额题字或出自圣贤、或出自六经等名章典籍,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匾额作为民族文化的独特载体,体现着古老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道德伦理,是研究圆明园的珍贵史料。

圆明园复原图

圆明园作为清朝五代皇帝的避喧听政之所,其中匾额是不胜枚举的,这么多的名称,每一个其中的涵义你都了解吗?还请听小编为您娓娓道来~

圆明园

“圆眀”是雍正的法号,康熙48年御题“圆眀园”,圆有“圆通”的含义,提醒做事以通为完美,未必杀伐过重;“眀”字多一笔,是康熙皇帝的文创,寓意做明君、明察秋毫多用眼睛观察,即耳聪目明,做皇上要巨细周知、表里洞彻,“信息全面才能决策正确”,否则差毫厘缪以千里,同时佛语讲“无尘即明”,来者普照、去者无痕。“眀”字纳入《康熙字典》,今《新华字典》也属正常字,用手机可以拼写出来。

正大光明

正大光明殿及大宫门区,建成于雍正三年 (1725 年) 。同年八月二十七日雍正帝首次驻跸圆明园,谕曰“朕在圆明园与宫中无异,凡应办之事照常办理”。自此该园正式成为清代帝王长年园居理政之御园,历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130 余年,直至 1860 年 ( 咸丰十年 ) 毁于英法联军大火。

正大光明殿为宫门内七间大殿,内檐高悬雍正御书“正大光明”四字匾。此殿为御园正衙,是举行朝会与重大庆典之所,功能类似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清代宫、苑共悬四幅“正大光明”匾,紫禁城乾清宫为顺治御书,景山观德殿为康熙御书,此殿为雍正御书,承德避暑山庄勤政殿为乾隆御书。

正大光明(唐岱、沈源乾隆九年绘)

正大光明殿内部复原图

正大光明遗址

正大光明中的正大光明殿中挂有“正大光明”匾额。《周易》:“大者,壮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也。”“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就是说,要使地位稳固,必须效法天地,应人情,从而表明其统治是正大光明的。这也体现了儒家中正治国的思想。“正”为政,指居身行履必正;“中”为中正,中和,指治事“允执其中”。清帝们把正大光明奉为“圣训”,以自警自戒,用乾隆的话说就是“三朝家法传四字”。他对“正大光明”更有详细的诠释。

“无偏极建福时敛”谓之正,

“顺应物来量始宏”谓之大;

“利用国观惟俊呼”谓之光;

“自呈鉴照待群情”谓之明。

勤政亲贤

勤政亲贤建成于雍正三年 (1735 年 ),雍正帝于本年八月首次驻跸圆明园。次年正月二十日,雍正帝御勤政殿,诸臣奏事。西与正大光明殿毗连,为前朝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清帝在园内听政和处理日常政务之所,功能类似于紫禁城养心殿。

勤政亲贤(唐岱、沈源乾隆九年绘)

勤政亲贤复原图

勤政亲贤遗址

在勤政亲贤的勤政殿中高悬一块匾额上书“勤政亲贤”四字。“勤政亲贤”匾也是雍正御笔,勤政爱民、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也是皇帝对于自己的一项准则要求,只有严于律己,方能严于律人。

九州清宴

九州清晏为圆明园中最早的建筑物群之一,部分建筑物为康熙年间所建。雍正初年,此部分景区成为帝王重要的寝宫区,历史上著名的西太后(慈禧)为“懿嫔”时居住在此。九州清晏位于圆明园九州地区的中轴线上,此处是“上元三宴”之首宴的地方。此处也是各地衙门,向皇帝呈览贡品、物件、画册的地方。

九州清晏(唐岱、沈源乾隆九年绘)

九州清晏局部复原图

九州清晏遗址

九州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的典籍《尚书·禹贡》中,相传在古代大禹治水的时候,按照九个大型地理人文区域的民风不同,将天下分为九州,每个州都有一个州牧,每个州牧都制作了一个大鼎,每个鼎上都刻有本州的名山大川和奇异之物,统称为华夏至尊神器——九鼎。

“清晏”古来均作国家清平安宁的释义,即天下太平,安定祥和。有将“清晏”二字解释为“河清海晏”的,即黄河水清,沧海波平。同样用来形容国内安定,天下太平。如唐代诗人顾况的诗句:“率土普天无不乐,河清海晏穷寥廓宋代王谠《唐语林·夙慧》:“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 物殷俗阜。”“河清海晏”已作为一个成语,亦可写作“海晏河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