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尖上的修行:出家人吃饭原来有这些讲究凤凰佛教综合 2015-09-23 10:14:00![]() 1/13佛教传到汉地之后,形成了严格的过堂用餐仪轨,规定了碗筷摆放、使用和添饭加菜的步骤与方法。其中的重点是不能讲话,不能随便出声。吃饭前后念诵《供养偈》与《结斋偈》,表示供养诸佛菩萨、供养众生。吃饭时应当提起正念,食存五观,思量食物的来之不易与众生的苦痛艰辛,产生感恩心、慈悲心、平等心和责任心。今天,小编与大家分享在寺院过堂的仪轨。从容用斋,专注于品尝,让内心生起欢喜。(图片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 2/13打叫香。过堂之前,先要敲挂在寺庙走廊上的大木鱼(梆)和葫芦型铁板(云板)。梆是吃饭号令,又叫长鱼。鱼昼夜均不合眼,隐喻佛徒修行也应精勤不息,废寝忘食。“过堂”即佛门中的“吃饭”,是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仪制,是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团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出家人原则上过午不食,只吃早餐与午餐,所以又称为“二时临斋”,到“五观堂”或“斋堂”用食。(图片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 3/13僧众排班、念佛依次进入斋堂。当云板响起,大众搭衣鱼贯进入五观堂,依序就坐。五观之意为: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图片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 4/13开始行堂。在斋堂里,不可在中堂走动,保持安静,关闭手机,端身正坐,翻开碗。佛教认为早晨是天进食,日中是人进食,下午是傍生进食,夜晚是饿鬼进食。人若在夜晚进食,饿鬼听到声音,咽中起火,又不得饮食,倍增痛苦。另外,印度的习惯,凡是出家人无一不是托钵乞食的。(图片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 5/13念诵《供养偈》。起初,桌上的碗靠近桌子的外沿摆放,筷子横放在碗前。开始念《供养偈》之后,开始行堂。过堂(用斋) 期间,大家止语,以特定的手势对行堂人员表达自己的意思。(图片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 6/13表示不要。第一遍行堂时,只要用斋人员不拒绝,行堂人员就会把每种食物都在碗里装上一点。如果用斋人员不想要某种食物,或者觉得碗里的饭菜已足够,可将右手竖起,掌心向外,或用右手在碗上方做一个遮挡的动作,以示不需要。(图片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 7/13端碗当胸:龙含珠。过堂时端身正坐,脊背挺直,不要趴在桌上,不要低下头用嘴凑近桌上的碗,不得嚼食做声,双脚不要交叉或翘起。开始用斋时,先把筷子和装着饭菜的碗先后移近自己,然后安详地拿起筷子,左手将饭碗平端在胸前。端饭碗时,拇指扣在碗口,其余四指平托碗底,右手持筷子夹起食物送入口中,动作要安详而寂静,丛林称之为“凤点头”。(图片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 8/13示意多少。第二遍行堂时,用斋人员如果需要添加食物,就把碗轻放到桌子边沿,注意不要超过桌子边沿外,以免行堂人员碰倒。可用筷子在碗里比划一下,表示需要添加多少。应量受食,吃多少添加多少,不得浪费食物。不小心掉在桌上的饭菜,要捡起来吃掉,感恩惜福。对于某种食物还想再添加一些,碗即不须收回(也可用筷子或手指在碗边轻点一下)。(图片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 9/13表示少量。对于某种食物只想要一点点,可用右手拇指和小指比一下,表示“少量”。饭或菜吃完一碗后,如果需要加添,就放在桌沿,用筷子指着碗内的位置,要少加就放在碗底,要多加就放在碗沿。不需要加添,就放在桌上即可。凡是碗里的饭菜一定要吃完,千万不能浪费。吃好了就不要再加。吃饭时还不能说话、不能嚼出声音来。(图片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 10/13需要稠的。对于稀饭和其它食物,需要比较稠的,就用筷子在碗里做一个竖插的动作。过堂虽然仅是吃饭,但在佛教看来,过堂同时也是一堂法事。供佛、施食、结斋,整个过程非常庄严、肃静。(图片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 11/13需要稀的。需要比较稀的,就用筷子或手指在碗上面平划一下。整个过堂是一个安静的用食过程,住持和尚如有事便会在此时向大众宣布,称为“表堂”。每月初一、十五或特殊节日便加菜施众,或有居士斋僧布施也加菜。(图片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 12/13用斋完毕。三遍行堂之后,巡开水,荡洗干净碗里剩余的食物一并喝下,不浪费每一粒粮食。吃完饭之后,轻轻将碗叠起,整齐放在桌子外沿,将筷子放在碗右侧距离约一寸的桌面上,与桌沿垂直。(图片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 13/13大众念佛到大殿回向。当大家食毕,僧值师巡走一圈后,至佛前问讯,维那师举腔,大家齐诵《结斋偈》,然后念佛出斋堂,次序到大殿回向,普愿一切众生信佛念佛,同生极乐。以上过堂仪轨展现着佛门的庄严、僧团的威仪。佛教的修行让人们通过了解自己来改善自己,与正念觉知是分不开的。因此修行人要努力提起正念并保持觉知,时时念佛。(图片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