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说“胡床”

 老刘tdrhg 2016-03-29

也说“胡床”

 

百家讲坛马未都讲收藏,《家具篇》有一集是《床前明月》,很有意思。马先生认为,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和《长干行》“绕床弄青梅”中的“床”是胡床,就是由匈奴传入中土的马扎。此说虽不是马先生首创,至今也没有出土文物和文献图画作佐证,但我以为大体可信。这两首诗中的“床”和唐诗中经常出现的“胡床”是“坐具”而不是“卧具”应该不再有疑义。

先生认为,到宋代,不能依靠的胡床参考椅子,发展为有椅背的胡床,也就是“交椅”,也是可信的,只不过时间早晚,很难确定了。(四足落地、有靠背的椅子的出现,肯定远早于宋,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就有靠背椅,且相当精致。)

最近闲翻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发现其中有两则提到“胡床”。

一则在卷三:

 

范寥言:鲁直至宜州,州无亭驿,又无民居可僦,止一僧舍可寓,而适为崇宁万寿寺,法所不许,乃居一城楼上,亦极湫隘,秋暑方炽,几不可过。一日忽小雨,鲁直饮薄醉,坐胡床,自栏间伸足以受雨,顾谓寥曰:“信中,吾平生无此快也。”未几而卒。

 

鲁直是黄庭坚。黄晚年被贬宜州(在今广西宜山)。宜州没有驿馆,黄庭坚想租民房住,可是当地官员从中作梗,没人租给他;他想住到庙里去,地方官又说,万寿寺是皇家赐封的,法律规定不能住外人。最后黄庭坚只好住在一处城门楼子上,又潮又窄,又赶上天气热,简直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一天,忽然下开小雨,黄庭坚喝点酒,坐在“胡床”上,把脚从栏杆间伸出去淋雨,高兴地对范寥说:“信中,我一辈子也没这么痛快过。”不久,这位大艺术家就在城楼上故去。

黄庭坚的洒脱简直不让他的好友苏东坡,真对得起“苏门四学士”的名号。

文中的“胡床”显然就是坐具,马扎或交椅,而不可能是睡觉的床。如果坐在床上就可以把脚从栏杆伸出去,那么下雨天一刮风雨水就会淋到床上,根本无法睡。

另一则在卷五:

 

成都江渎庙北壁外,画美髯一丈夫,据银胡床坐,从者甚众,邦人云:“蜀贼李顺也。”

 

李顺是北宋初年川山一带农民起义领袖,开始是随王小波起事,王死后,被推为领袖,后曾攻克成都,自立为大蜀王。他所坐的胡床,应该就是交椅。所谓“银胡床”,大约是壁画为了好看涂成银色,或者配有银饰件,而不可能是银子打造的,交椅本身就是为了移动便捷,用金属做,毫无必要。

这两个例子可以为马未都的观点提供一些作证。

可是马先生以李颀《赠张旭》“露顶踞胡床,长叫三无声。”举例,解释“踞”是盘踞,则有些草率了。

上古中原人的起居习惯是席地而坐。所谓“坐”,是“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跟上”,相当于后来的“跪”。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当时就没有高于地面的坐具,更不能说明古人就不会两腿向前的“坐”。现代汉语意义的“坐”,在当时就是“踞”。举两个《史记》中的例子。

《高祖本纪》写郦食其见刘邦:“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床,就是坐具,刘邦不可能在上面盘着或蹲着,只能是两腿下垂坐着,不然,两女子无法伺候他洗脚。

《刺客列传》写荆轲刺秦失败受伤:“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荆轲当时肯定不会受了伤还盘着腿或蹲着,而是两腿朝前坐着,“箕”,是指两腿分开,像簸箕一样。在平时,这样坐是不礼貌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踞可通“倨”,意思是倨傲。

同样,马先生所举《三国志》中的例子“帝大怒,踞胡床拔刀”,以及明代文献中“太祖踞胡床坐舟端,指挥将士”中的“踞”,都是两腿下垂的坐。不能想象曹丕、朱元璋会“盘踞”在马扎或交椅上指挥打猎和指挥战斗。

随着中国人起居习惯的变化,很少或不再席地而坐,“坐”的词义发生了变化,逐渐取代了“踞”,例如同样是《三国志》,写曹操时则是“公犹坐胡床不起”,并不是说曹操跪在马扎上。唐以后人以“踞”指坐,只不过尊“文必秦汉”的习惯而已。

以上,对于马未都先生,或许是吹毛求疵吧?

 

 

忽然想起鲁迅《理水》中一段很精彩的描写:

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在上面坐下,大约是大模大样,或者生了鹤膝风罢,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

 

鲁迅显然知道当时的习俗是“屈膝而坐”,他有意把大禹刻画成一个不拘礼仪的实干家形象,同时也写出了禹对只说空话不办实事的“大员们”的蔑视。鲁迅是不是受到《史记刺客列传》的启发,这就不知道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