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错了时空的人:蔡邕

 老刘tdrhg 2016-03-29

 走错了时空的人:蔡邕

——读《后汉书》杂记(7)

   

叹息完司马迁、李陵、杨恽三人的命运之后,又想起他们之后另外三人的命运。前三人是因为质疑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为我所关注,后三位则是因为我觉得他们很可能是投胎过早,走错了时空:蔡邕、孔融和祢衡。

说到蔡邕,人们熟悉的首先是书法家,代表作为《熹平石经》,现在国家图书馆藏有小片残碑,属镇馆之宝。其次就是他有个更出名的女儿,才华出众、命运多舛的蔡文姬。其实,《后汉书》本传说蔡邕“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也就是说,他是书法家,文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音乐家,还是经学家和历史学家。这样“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不仅在汉代是唯一的,就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很罕见。(张衡、嵇康和苏轼也多才,但似乎也没有蔡邕涉猎的文化和学术领域广阔。)

可惜,蔡邕没有投生在某一个“文艺复兴”的时代和国度,而是生在政治黑暗、乱象频发的东汉末年。

蔡邕不是个没有道德操守、热心仕途的人。何况,他的六世祖曾拒绝王莽的册封,携家眷“逃入深山”;父亲因“处俗孤党,不协于时”死后“谥曰贞定公”。(“諡法曰:清白守节曰贞,纯行不差曰定。”)蔡家是有重节操的传统的。

桓帝时,掌权的太监们听说蔡邕善鼓琴,于是让皇帝通过陈留太守征召,他很不情愿,但也不敢违抗。走到偃师,装病跑了回去,隐居起来。

然而,蔡邕毕竟是儒门弟子,骨子里还是希望入世,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玄甚敬待之。出补河平长。召拜郎中,校书东观。”应该说到此时,蔡邕找到了一个最适合他的平台。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他整理四书,书写“熹平石经”。石经主要功用是向社会公布经国家勘定的儒家经典权威版本,至于书法艺术,则是副产品。“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多数人大概都是来欣赏书法的,这恐怕是朝廷和蔡邕都没想到。

后来,蔡邕“迁议郎”,走出书斋,开始议政,其悲剧命运的大幕也就拉开。

《后汉书》本传载蔡邕关于停止“三互法”的奏章,“宜所施行七事”封事,以及“妖异数见,人相惊扰”的廷对,要么皇帝不理,要么得罪了一大堆人,“皆侧目思报”。

终于,他被宦党陷害,判死罪。蔡邕的答辩书言辞激烈,理直气壮,也不乏激愤之情,隐约可见司马迁、杨恽的身影,两汉文人都还有些风骨的。如鲁迅所说,蔡邕“并非单单的老学究,也是一个有血性的人。”

蔡邕知道自己被陷害是因为“妖异数见,人相惊扰”的廷对,他说当时皇帝质询他,是“引蛇出洞”:

 

今年七月,召诣金商门,问以灾异,赍诏申旨,诱臣使言。臣实愚赣,唯识忠尽,出命忘躯,不顾后害,遂讥刺公卿,内及宠臣。实欲以上对圣问,救消灾异,规为陛下建康宁之计。

 

他直接指责桓帝不辨是非:

 

陛下不念忠臣直言,宜加掩蔽,诽谤卒至,便用疑怪。尽心之吏,岂得容哉?诏书每下,百官各上封事,欲以改政思谴,除凶致吉,而言者不蒙延纳之福,旋被陷破之祸。今皆杜口结舌,以臣为戒,谁敢为陛下尽忠孝乎?

 

最后表达了面对死亡义无返顾的决心:

 

臣年四十有六,孤特一身,得托名忠臣,死有余荣,恐陛下于此不复闻至言矣。……死期垂至,冒昧自陈。愿身当辜戮,丐质不并坐,则身死之日,更生之年也。惟陛下加餐,为万姓自爱。(注:“丐质不并坐”,是说请求不要连累一起被诬陷的叔父蔡质被判刑。)

 

皇帝读完这封奏章,心里明白蔡邕是冤屈的,正好有人替他求情,于是“有诏减死一等,与家属髡钳徙朔方,不得以赦令除”。仇家不歇心,派刺客半路行刺,刺客都不愿意干。仇家又行贿主事的人,主事者反而向蔡邕通风报信,让他小心。再黑暗的年代,也还有有良知的人,不然,这个世界也太令人绝望了。

到了朔方的蔡邕,书生脾气还是不改。估计他对政治已经绝望,唯一挂念的就是与卢植、韩说等人合作的《后汉记》尚未完稿。于是上疏说明,希望能给他写书的条件。此时的皇帝大约气也消了,不顾当初“不得以赦令除”的诏令,大赦时,让蔡邕搭了便车,放回老家去。临走,五原太守王智设酒宴践行。大约是喝高了,王智要求蔡邕和自己一起跳舞,蔡邕没搭理他。“智者,中常侍王甫弟也,素贵骄,惭于宾客,诟邕曰:‘徒敢轻我!’邕拂衣而去。”于是王智陷害蔡邕,上报朝廷说,蔡对被流放心怀不满,还诽谤朝廷。蔡邕知道这次麻烦大了,上书辩解也没用,赶紧跑路,逃到江浙一带躲了起来,一躲就是十二年。

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当政。董听说蔡邕的大名,派人征召,蔡邕以身体不好拒绝。董卓大怒,说:“我能灭人的族!蔡邕就是躺着,也赶快给我滚来!”蔡邕知道秀才遇到兵了,连忙赶赴洛阳。

董卓实在不是什么好人,但他对蔡邕是真心敬重。他不断给蔡邕升官甚至封侯。难得的是,董卓并不是仅把蔡邕当做清客,摆设,除了“每集宴,辄令邕鼓琴赞事”,对蔡邕的许多建议,如他反对董卓称“尚父”,批评董卓车驾“逾制”,也还能采纳。这也让蔡邕产生希望,利用自己和董卓的关系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但是不久他就对董卓的专横和残暴感到失望,准备逃跑。可是族弟告诉他:“君状异恒人,每行观者盈集。以此自匿,不亦难乎?”蔡邕只好作罢。蔡邕是长得太漂亮,还是太丑或者太古怪,史书没有说。一出门能“观者盈集”,可见是非常特别的。蔡邕只能等着,迎接末日的到来。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

 

蔡邕吓坏了,连忙道歉,表示愿意接受“琼刑”(脸上刺字)和“刖足”(砍掉双脚),留一条活命,完成《后汉记》。许多士大夫也替他说话,太尉马日磾直接见王允说:“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王允的回答是:

 

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

 

蔡邕死在狱中。他被杀的原因只是一声叹息!

快两千过去了,蔡邕的冤魂还在荒野游荡,至今还在等待适合他重新投胎的最佳时空。

 

 

 

鲁迅说蔡邕“也是一个有血性的人”是针对蔡邕《述行赋》中“穷变巧干台榭兮,民露处而寝湿;消嘉谷于禽兽兮,下糠秕而无粒”发的议论。蔡邕这几句对现实的揭露,对比鲜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与之相近,不过老杜的对比更强烈。

 

有关蔡邕的故事也出现在了小说《三国演义》里,与史书记载出入不大。小说写董卓被杀后:

 

正饮宴间,忽人报曰:“董卓暴尸于市,忽有一人伏其尸而大哭。”允怒曰:“董卓伏诛,士民莫不称贺;此何人,独敢哭耶!”遂唤武士:“与吾擒来!”须臾擒至。众官见之,无不惊骇:原来那人不是别人,乃侍中蔡邕也,允叱曰:“董卓逆贼,今日伏诛,国之大幸。汝为汉臣,乃不为国庆,反为贼哭,何也?”邕伏罪曰:“邕虽不才,亦知大义,岂肯背国而向卓?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自知罪大。愿公见原:倘得黥首刖足,使续成汉史,以赎其辜,邕之幸也。”

 

显然是夸张了。这种夸张其实也就淡化了蔡邕被杀的悲剧性,替王允有所开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