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家人为何能打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怪圈?

 Purefact 2016-03-29


《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好像世家大族过个三、五代就会衰落。但其实中国历史上悠久绵长的家族并不少见,沧溪朱氏就是其中之一。

  沧溪,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正北。整个村落临水依山,环境优美,风光旖旎。村中所有房屋均依地形而建,顺地势而上,村落布局符合“枕山、环水、面屏”的古代建筑理念,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审美需求。这里自古人杰地灵、名贤辈出,“三举(人)五贡(生)四十八秀(才)”曾在浮梁县独占鳌头。
  
沧溪朱氏始祖朱秀,乃唐朝武将,因平定叛乱有功,被追敕为“浮梁开国男”。虽然与凌烟阁上的那些公爵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子男之爵,必酬汗马之劳,勋业之臣,实秉钧衡之重;苟非其人,曷应是选”,也不是随随便便遛个马、射个箭就能凑合的。自朱秀以后,朱氏一族不断在时代乐章里奏出美妙音符。

顺时势
     
宋朝偃武修文,朱家就出了理学名儒朱宏。朱宏(1130—1210年),字元礼,沧溪朱氏十三世祖。这朱宏瞧不上科举进身那一套,“名士重臣,交章荐举,辞而不就”。一心一意研究义理之学,“以明理为己任”。连和他们家没什么亲戚关系的朱熹也觉得与有荣焉,称其“高识笃行,鲜与伦比”。“鲜与伦比”可不是说着玩的,据载,朱熹早年受学“延平四贤”之一的李侗,李老师称之曰“乐善好义,鲜与伦比”。朱熹、朱宏,两位理学大家,一个习惯在台前,一个喜欢在幕后,分工不同,学问都是极好的。
理学祠
  
到了明代,沧溪朱氏又出了清廉为官的朱韶。朱韶(1481—1538年),字菊泉,沧溪朱氏二十四世祖,官至安徽池洲知府。《明朝那些事儿》中聊了不少官场上的事儿,虽然没给朱韶发挥的空间,但老百姓却牢记心头。朱韶任池洲知府期间,见当地百姓烧柴困难,便动员家乡父老从沧溪老家采集荆树种子,教当地百姓种植,让荆树成为柴火,免去百姓起早摸黑砍柴之苦。池州百姓为感谢朱韶,把荆树改称为“朱家柴”。
  
清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朱家又经商贩茶,创办了恒德昌、源磬昌等六大茶庄。李鸿章还亲笔题写了“恒德昌”匾额。

  从军、治学、为官、经商,一路小跑,紧跟时代。这叫顺时势。

守规矩
     
历史上一些“钟鸣鼎食之家”,看起来规矩多、礼数全,可在子女管教上往往缺位,不忍管,不能教,养成不少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而沧溪朱氏一族,自朱宏、朱韶起就注重树立良好家风,通过著书立说,熏陶引导族人,为后世建立楷模。后人根据历代先祖治家名言汇编成《朱氏家训》,倡导“克己守正,崇礼清廉”的治家之道。
《传家必读诗文集》

  朱宏,世称“克己先生”,重视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平生严肃坚毅,对自己要求很严,平时在家也要着冠带。教育子孙“静坐常思己过,避祸不如省非”;“从古家和福运开,人家吵闹便生灾”。言语质朴,乡民皆可习诵。在他的影响下,村里风俗淳雅,人们勤俭守礼。

朱韶自幼聪颖,八岁能熟读诗句。在父母严厉管教下,常常鸡鸣时就起床背诵诗文。(按:中国幅员辽阔,开始鸡鸣时间,由于季节、地域不同,一般在当地天明之前1小时左右。)朱韶认为胡作非为,定遭祸殃;不义之财,莫贪莫枉,不遗余力地敦促大家守正向善。在沧溪古村,至今仍有一座叫“三贡坊”的街亭,由明代朱家的三位贡生出资兴建,因朱韶经常在此劝勉教育子侄后辈,后人又称“训子亭”。
  
丰子恺先生非常喜欢一首诗“饮酒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即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还特地为这首诗配了一幅漫画。其实,相同的内容早在若干年前就被写入了沧溪朱氏家训中,用以警示后世子孙。包括朱韶在内,沧溪朱氏历朝七品以上官员有22人,无一贪官污吏。
  白居易《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让人们记住了浮梁,那里有茶,似乎还有嗜利的商人。沧溪朱氏后人也贩茶,不过他们以“多喝清醒茶,莫贪误事酒”自警,遵守市场规则,诚信经营,生财有道。所立“恒德昌”茶庄,以德守中,方能恒昌。

  为学为师为官为商,皆取正道,克己崇礼,这叫守规矩。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仅仅注重物质追求,缺乏精神修养,长久难以维持。而像沧溪朱氏家族这样,谨守先人教诲,以德为先,顺应时代要求,不虚浮,不落寞。自然代有人才,足堪为范。

附沧溪朱氏家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