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篇文章读懂明清紫砂历史

 蚌之沙 2016-03-29

紫砂陶器发端于北宋中期,至明清便逐渐形成强大的创作传统,随着紫砂壶艺的兴起,紫砂百品竞妍、名家辈出、流派纷呈。

明弘冶、正德年间(1488~1521年),宜兴湖汱九里山金沙寺僧,常与缸瓮匠户来往,熟谙制陶术,功课之余,选练细泥,烧造容量颇大的圆形壶器,既不留款,也不钤印,以指脶纹为标识,附近窑户竞相仿效,一时流传。宜兴籍四川参政吴颐山入仕前,曾寓居金沙寺读书。随侍家童供春(亦书龚春或龚供春)见寺僧抟泥为壶,深悟其法,创制树瘿壶式,极为精致。树瘿壶呈栗式,如古金铁,嘴及把,仿树枝弯曲形状,壶体朴雅古茂,酷肖百年树瘿。供春还改进不少制壶工具,如竹刃木模等。

一篇文章读懂明清紫砂历史

明正德八年(1513年),壶器形制出现菱花,菊花等式,成型采用手工捏制、泥条盘筑、泥片镶接、木模或泥模镶接等法,但壶坯与缸瓮类仍混装入窑,焙烧时壶体容易溅上釉泪或产生火疵熔孔。

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年)名工辈出。见诸记载的著名制壶艺人有董翰、赵梁、元畅、时朋四人,号称四家。当时所制壶器分龙蛋、圆珠、莲房、六瓣圆囊、八瓣扁菊、高把提梁等式,惟赵、元、时三家谨守供春以来的传统,变化不多。董翰、李茂林则另辟文丽工巧的途径,朴中带艳,风格别具。自李茂林之后,紫砂壶焙烧已摒弃陈旧的“裸胎露烧法”,采用匣钵套装坯件入窑,使壶器色泽光润。

万历年间(1573~1620年),时朋之子时大彬精选上等紫砂泥,调配成各种泥色用以制壶。其作品古朴雄浑,不尚妍媚。早期作品多模仿供春大壶,自从听取太仓名士品茶施茶之论以后才改制小壶。此后时大彬挟其绝技,交接公卿,才名益盛,壶艺也日渐精进。主要作品有僧帽、竹节和各式筋纹器。

时大彬广收门徒,紫砂界几乎半数是时派弟子。其中以李仲芳和徐友泉最为著名,时有“壶家妙手称三大”之说。“三大”即时大彬、李大仲芳、徐大友泉师徒三人。李仲芳制壶注重文巧,制品的嘴、把端庄、口盖严谨;徐友泉制壶,以仿古铜器造型和调配色泥见长。

万历末,江西景德镇造瓷名工陈仲美,至宜兴改业紫砂器,运用瓷雕技术创制各式花货(塑器类),所制壶器大都重镂叠刻,精雕细琢,或摹拟花果,或缀以草虫。其中束竹紫圆、蟠桃寿星、龙戏海涛等壶,时称精品。

天启时(1621~1627年),壶器盛行铭刻和署款、一般名手几乎无不注意书法,如陈用卿,俗名陈三呆子,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制品工整规范,不落俗套,如莲子汤婆、钵盂、圆珠诸器,能做到不规而圆,这次带来供大家欣赏的美人肩壶,即体现这一风格,其落款直接运用刀工,有钟繇贴意,当然也不能排除印钤。陈用卿的书法造诣也很深,其款字有晋唐风格。

崇祯年间(1628~1644年)士人倡导浅尝低斟,自斟自饮的茶风,这种饮茶方式使茶壶趋向小型化。惠孟臣创制的小型水平壶可容水60至80毫升。陈六如、陈正明、徐次京、王友兰等人的壶作,玲珑纤巧,精致雅丽。

清康熙、雍正年间(1622~1735年),壶工陈鸣远吸收明代著名工匠徐友泉、沈子澈的壶艺风格,丰富造型,发展品种,从壶器造型到雕刻,形成独特的工艺风格。所作浴后妃子壶,泥色纯朱,光润自露,薄如纸片;所作梅桩壶,梅桩皮皱枝缠,极富生态,壶上点缀梅花,以有色泥浆印贴而成,整件作品犹如雕塑。陈鸣远手制的壶器还有南瓜壶、螺甸壶、束腰方壶、束柴三友壶、四方掇球壶等,造型奇异,变化多端,雕镂精美,书刻雅健。

一篇文章读懂明清紫砂历史

期间,仿古铜器的壶形也相继俑现,如小扁觯、小云雷、提梁 、分档索耳等式,采用的泥色有白、黄、天青、乌黑、桃红、沙白、栗色、朱砂、紫砂等。乾隆初年,传统的方壶、圆壶,逐步得到完善,筋纹器也日渐流行,壶工竞相施艺,高矮胖瘦各呈其貌,精细入微而至繁缛。

乾隆七年(1742年),王南林、杨友兰、杨继元、邵基祖、邵德馨、邵玉亭、陈汉文、张怀仁等制壶高手,被选入承德山庄行宫,为朝廷制作一批精美壶器。

乾隆二十三年,有四件精制茶具被遴选入皇宫。这些贡品用珐琅彩、堆雕或泥绘装饰,典雅华丽。其中邵玉亭所制壶器,式度精严,一面饰以堆花荷莲,一面饰以乾隆诗句。朝廷收藏的陈汉文、邵德馨的四件四方小壶,制作奇巧,堆塑阳文篆字和山水人物、式如天鸡,足如传炉,称为传世之作。

至乾隆中期,壶器制作已大体可分普通日用壶和特制工艺壶两大类。普通壶采用手工成型,其嘴把附件用陶模印制,待壶成型后,需经多次压匀磨光再安嘴把,十分讲究壶的形神气质。而特制工艺壶的装饰,集工艺美术之大成,交替运用书法、绘画、篆刻、浮雕、贴花、镂空、泥绘、彩釉、搅坭、磨光等工艺,因器而异、变化无穷。

嘉庆年间(1796~1820年),陈鸿寿(号曼生)出任溧阳县宰。自创壶式18种,绘制成图,由制壶名手杨彭年等为其制作,并请友人饰以书法、刻文,主要造型有石铫、横云、井栏、合欢、方山、瓜形、覆斗、扁石等式。为便于刻画装饰、壶身以几何造型为主,线条简练,可供装饰之面较大。

一篇文章读懂明清紫砂历史

曼生壶四周,多铭刻文字,铭文很多出于幕僚江听香、郭频伽、高爽泉、查梅史之手,间有曼生自作。所刻铭文有篆、隶、楷、行诸体。镌刻时,一般多用“双入正刀法”,有时也用尖竹、片刀,在未干的壶坯上直接刻画。陈曼生在篆刻、书法、绘画、诗文等方面颇有成就,由此“壶随字贵,字依壶传”。曼生壶底部常用“阿曼陀室”、“桑莲理馆”等印记。他在溧阳任职3年,督制的壶不下千百把。

道光初年,出现砂胎锡壶,嘴、把、的,采用白玉琢成,工艺精湛别致。作者朱坚,书画兼长,工鉴赏,尤精铁笔铭文,曾著有“壶史”。申锡也是制壶名手之一,善雕刻,精捏塑,他和杨彭年合制的茶壶,敦朴如古铜器,被誉称“申扬”。杨彭年、杨凤年兄妹精通壶嘴捏法,虽任意拍捏,宛若天成。杨凤年所制“风卷葵壶”,形态生动,口盖严密,泥色和润。

咸丰年间(1851~1861年),许多文人墨客酷好砂壶题款,并把紫砂壶作为馈赠好友或同僚的礼品,因而壶器身价颇高,收藏者与日俱增。有些收藏者以“陶”为号,自称“壶公”。南壶公名瞿应绍,字子冶,初号月壶,又号老冶、陛春,原籍上海,工诗词、书画、篆刻、鉴古,常自制茶壶,至今流传的石瓢壶式,即是其精心之作,他常托好友邓奎,专程到宜兴监制茶壶,带回壶坯亲自撰铭、刻文、镌画,他的壶作时人称之为“三绝壶”。北壶公张之洞,同治二年探花,号无竟居士,也常命人前往宜兴定制壶器,自撰壶铭,所藏砂壶底部均有壶公印章。

一篇文章读懂明清紫砂历史

其时,砂壶形制“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呈现争妍斗巧的局面。传统造型大体可分三类:第一类属于几何型,基本由圆、方、锥、椭圆等几何形状变化而成。第二类是筋纹型,主要采用花果形态设计,其中包括葵式、菱花、筋瓢等。第三类是自然仿生型,即仿动物形、仿植物形、仿实用器物形或其他物状造型。比较风行的新颖壶式为邵大亨的“鱼化龙”。其壶体浮雕鲤鱼、蛟龙和波涛,并用6条S形纹线回旋组合,壶把琢龙尾翻卷状;壶嘴、壶盖分别饰以云纹和伸缩自如的龙头,斟茶时龙舌会向下伸出,寓意鲤鱼化龙,前程无量。另有一种“石榴多子壶”,以菱角为把手,莲藕为嘴,冬菇为盖,并在石榴构成的壶体外,贴饰荔枝、白果、红枣、瓜子等果品,寓意多子多孙,构思精巧、雅俗共赏。这里的邵大亨汉扁壶是其流传民间的壶式,其嘴、把匀称自然,口盖直而紧密,注茶无落帽之忧。邵性格孤傲,清介正直,非到其困乏时,虽一壶千金,亦不可得。

光绪七至十六年(1881~1890年),国内外兴起紫砂收藏热,前代留存下来的“区区藏器不足以供无尽的取求”(寂园:《陶雅》)于是仿造古器之风盛行,一些收藏家还专请有名壶工上门制作,历任广东、湖南巡抚的吴大徵,特请名工黄玉麟依式仿制“供春树瘿壶”,并模仿吴府收藏的钟鼎及古陶器,制作掇球、书扁、石瓢等壶,其款式精气浑成不失古意。以后吴大徵又请名工俞国良特制传炉、橄榄等式、壶底钤“客斋”阳文印,古篆朴雅,非前代壶印可及。一代金石书画家吴昌硕、任伯年、吴远等人也曾定制紫砂壶,并亲自在壶上铭刻书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