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第2辑

 老刘tdrhg 2016-03-29
58
喜欢

有哪些?我们一一来看图认鸟,第二辑:

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第2辑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别名蓝腹鹇,属于雉科,学名为 Lophura swinhoii。

全长约80厘米。雄鸟羽冠和背部白色;上体余部及下体羽毛黑色而闪蓝色金属光泽;肩羽红褐色;脸部裸皮、肉冠及肉垂红色。尾羽除中央一对为白色外,皆为黑色而带蓝色。嘴淡角色,脚鲜红色。雌鸟体羽以红褐色为主,杂以黑纹及黄斑。

栖息于海拔2000~2300米山地原始阔叶林地,偶尔可见在海拔很低的稠密丛林间。繁殖期3~7月份,筑巢于地面上,以细枝、干叶为材。每窝产卵5~8枚,淡黄色,无斑点。

为我国台湾省特产鸟类。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第2辑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别名鶡鸡,属于雉科,学名为 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大型鸡类。全长96厘米左右。体羽主要为浓褐色。头部和颈部辉黑色;耳羽簇白色,短角状;脸部裸皮鲜红色。飞羽浅棕褐色。腰和尾羽基部白色;尾羽特长,未端转黑:中央尾羽特长而上翘,羽枝披散下垂如散发状。嘴粉红色。脚珊瑚红色,雄鸟有距。

栖息于林中多草灌丛或乔木地段,夜宿多叶树枝上。以松、橡种子及植物的叶芽、嫩枝等为食。筑巢于松、桦林或灌丛间的地面凹陷处。每窝产卵6~8枚,卵色不一,以淡褐、鸭蛋青为主。孵卵期24~25天。

产于山西、河北、北京。本种在我国已建成饲养繁殖种群,是有饲养开发前景的雉类。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第2辑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属于雉科,学名为 Lophophorus impejanus。

大型鸡类。全长约70厘米。雄鸟通体羽色艳丽。头铜绿色,羽冠长,具匙状羽端。上体羽呈铜绿、紫及蓝绿等色,具金属光泽;两翅表面呈金属紫色,具铜绿色缘。尾羽棕红色。下体黑褐色。嘴角褐色。脚黄绿色以至暗褐绿色。雌鸟体羽棕褐色,有黑、棕及黄纹。颏、喉及下背白。尾羽棕色和黑色相杂,具白端。

栖息于海拔2500~4600米的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丛、草甸及裸岩地带。喜食植物根、茎。筑巢在灌丛、岩石下或大树洞中。每窝产卵4~5枚。孵卵期26~29天。

产于西藏南部、四川。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第2辑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别名贝母鸡,属于雉科,学名为 Lophophorus lhuysii。

大型鸡类。全长约80厘米。雄鸟头顶有一簇青铜色至红铜色的羽冠。上体羽多呈紫铜、蓝绿等色,具金属光泽;下背及腰部羽白色。飞羽黑褐具绿缘,尾羽蓝绿色。下体黑色,嘴角灰色,

脚黄灰色。雌鸟体羽暗褐色,背白色,飞羽及尾羽具褐色横斑。

栖息于海拔3300~4400米的灌丛、草甸及裸岩处。食植物根、茎、叶、花及昆虫,嗜食贝母根茎,故又称“贝母鸡”。3~4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陡峭的岩洞中。每窝产卵3~5枚,黄褐色,具大小不同的紫褐色斑。

产于青海、四川、甘肃。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第2辑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别名角鸡、吐绶鸟,属于雉科,学名为 Tragopan caboti。

全长约50(雌)~65(雄)厘米。雄鸟上体栗褐色,满布具黑缘的淡黄色圆斑。头顶黑色,具黑色与栗红色羽冠。飞羽黑褐带棕黄斑。下体棕黄。脸部裸皮朱红色;有翠蓝色及朱红色组成的艳丽肉裙及翠蓝色肉角,于发情时向雌鸟展示。雌鸟棕褐色,密布黑、棕黄及白色杂斑。

栖息于海拔600~1600米的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内。以蕨类及植物的根、茎、叶、花、果为食,尤对交让木(Daphniphllum macropodum)的果实及叶有依赖性。繁殖期3~6月份,雄鸟有复杂的求偶炫耀。在树上筑巢,十分简陋。每窝产卵3~4枚,由雌鸟孵卵28天出壳,雏鸟早成。

产于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黄腹角雉为我国特产鸟。早自梁、唐以来就为古人所记载,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雄鸟发情时肉裙与肉角的展示就有生动逼真的记述,并以此特性而命名“吐绶鸡”。黄腹角雉的栖息环境狭窄,种群密度甚低。北京师范大学自80年代以来,对其野外生态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于1986年首次饲养繁殖成功,现已育成子三代人工种群。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第2辑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属于雉科,学名为 Tragopan blythii。

雄鸟全长53~68厘米。额、头顶和耳羽为黑色,脸的裸出部分为金黄色,头顶有一对蓝色肉角,发情时能膨胀突出。颈为红色,上体栗红色,布满白色带栗红色边缘的眼斑。下体为烟灰色,带暗色羽缘。尾黑色。雌鸟上体褐色,布满白色圆斑及黑杂纹,下体及两胁为暗褐色并杂有棕色和灰白色斑纹尾为暗棕色。

栖息于海拔1800~3300米的山地针阔混交林内,生活于林下的灌木丛中。巢筑在树上,食物以树叶、浆果、种子和昆虫为主。

产于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第2辑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别名大冠鹫、白腹蛇雕,属于鹰科,学名为 Spilornis cheela。

大中型鹰类。全长61~73厘米,头顶具黑色杂白的圆形羽冠,覆盖后头。上体暗褐色,下体土黄色,颏、喉具暗褐色细横纹,腹部有黑白两色虫眼斑。飞羽暗褐色,羽端具白色羽缘;尾黑色,中间有一条宽的淡褐色带斑:尾下覆羽白色。喙灰绿色,蜡膜黄色。跗蹠及趾黄色,爪黑色。

喜在林地及林缘活动,多成对活动。每年3~5月份繁殖,产卵一枚,卵色乳白或黄白色杂以红棕色污渍。营巢于高树上,用树枝搭成平台式的巢,内铺绿叶。以小型两栖类、爬行类以及鸟类为食。

产于辽宁、华东、中南、西南等地。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第2辑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别名虎头雕,属于鹰科,学名为 Haliaeetus pelagicus。

大型猛禽。全长约100厘米。体羽大部为黑褐色,具灰褐色纵纹。额、肩、腰、尾上及尾下覆羽、腿覆羽及尾羽白色。幼鸟这些白色羽毛大多具有暗褐色斑纹。嘴、脚深黄色。

栖息于近海的河沼地区高树上。主食鱼类,也捕食水禽、啮齿动物和腐尸。在崖壁或大树上以枯枝编巢,每窝产卵2枚,白色。

产于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台湾。本种在黑龙江洪河沼泽自然保护区有分布,但无繁殖确证。其余大部地区均为旅鸟,偶在台湾越冬。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第2辑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别名洁白雕、老雕,属于鹰科,学名为 Aquila chrysaetos。

大型猛禽。全长86厘米左右。体羽主要为栗褐色。未长成时,头部及颈部羽毛呈黄棕色;除初级飞羽最外侧的三枚外,所有飞羽的基部均缀有白色斑块;尾羽灰白色,先端黑褐,长成后,翅和尾部羽毛均不带白色;头顶羽毛加深,呈现金褐色。嘴黑褐色,基部沾蓝。趾、爪黄色。

多栖息于高山草原和针叶林地区,平原少见。性凶猛而力强,捕食鸠、鸽、雉、鹑、野兔,甚

至幼麝等。繁殖期在2~3月间,多营巢于难以攀登的悬崖峭壁的大树上,每窝产卵1~2枚,青

白色,带有大小不等的深赤褐色斑纹。孵卵期44~45天,育雏时雌雄共同参加,雏鸟77~80天

离巢。

遍布于我国东北及中西部山区,为留鸟;偶见于安徽滁州、江苏镇江、浙江温州等地。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第2辑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别名,属于鹮科,学名为 Nipponia nippon。

全长79厘米左右,体重约1.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体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红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初级飞羽基部粉红色较浓。嘴细长而未端下弯,长约18厘米,黑褐色具红端。腿长约9厘米,朱红色。

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份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细斑。由双亲孵化及育雏,雏鸟约在30天后破壳,经哺育约40天后离巢。

产于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我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

此后对朱鹮的保护和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饲养繁殖方面,于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来,雏鸟已能顺利成活。至1995年,我国的野生朱鹮种群约35只,饲养种群有25只,为拯救这一珍禽带来了希望。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第2辑

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第2辑

别名乌鹳,属于鹳科,学名为 Ciconia nigra。

大型涉禽。全长约110厘米。嘴长而粗壮。上体、翅、尾、胸部羽毛黑色,泛有紫绿色光泽。眼周裸皮红色。胸以下的下体白色。嘴和脚红色。

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涉水取食鱼、蛙、蛇和甲壳动物。4月份开始繁殖,在岩崖缝隙中或大树上筑巢,每窝产卵3~6枚,乳白色,有少量浅橙黄色隐斑块。孵卵期31~34天。65~70日龄的幼鸟有飞翔能力。

在东北、河北、新疆及甘肃北部繁殖;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越冬。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第2辑

别名老鹳,属于鹳科,学名为 Ixobrychus minutus。

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体羽白色。眼周红色,前颈下部有饰物。肩羽、翅覆羽、飞羽黑色,具光泽。嘴长而粗壮,黑色。腿、脚红色。

在沼泽、湿地、塘边涉水觅食。主要吃鱼。蛙、昆虫等。性宁静而机警,飞行或步行时举止缓慢,休息时常单足站立。3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高大乔木或建筑物上,每窝产卵3~5枚,白色。,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0天。

我国约有2500~3000只。在东北中、北部繁殖;越冬于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从以上名单来看,多为猛禽雕类、鹤类、雉类。实际上,我们国家有很多小型鸟类也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同样需要大家的保护。

58
喜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