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歌坐月》观后感,另一座边城

 PIAO949 2016-03-29

  周日的下午,广州的雾霾似乎有些严重,阴沉沉的天空,车水马龙如在雾中,看在眼里,只觉得双眼朦胧。匆忙间走入影院,《行歌坐月》已经放映,入眼便是满目青翠。黔东南的夏天,漫山遍野都是绿色,树呀!草呀!水呀!整个的画面呀!绿在空气里氤氲着,浓得快要溢出来。

  《行歌坐月》,Song and Moon。一片苍翠,几缕歌声。一双满脸稚气、初涉爱情的青年男女,两家承担多年隐痛的普通家庭。一个传统、保守、古朴而又正待开发的侗族村落,一对“外面”与“村里”、“离开”与“坚守”的矛盾。差不多就是电影的全部了。

  静

  这是一部很《安静》的电影,没有游人如织的场面,没有车鸣马啸的嘈杂,不闻高声语,不见红绿灯。静谧,静谧之中有蝉鸣、有鸟叫、有潺潺流水,侧耳倾听,尽是大自然的回响,其间,也还夹杂着影影绰绰的歌声。月下,侗族青年在心仪的女子楼下弹琴唱歌,窗口的灯亮了,胡歌搬来梯子,爬上,探了探屋内的情形。房顶上的月光越发明亮。

  慢

  窄小的公路,陈旧的吊脚楼,厚厚的显像管电视机,简陋的居室……如果以后工业时代的生活标准来看,这个村落显然是大大的落后了。电影里,除了电视剧和手机,几乎看不到多少现代生活的气息。这里的日色变得慢,节气、爱情、生活都很慢。侗族的人民守着他们的生活方式过日子,客人来了穿上民族服装载歌载舞,吃新节吃新稻穗拜祖宗,村民犯了错受村规处置。

  村落与外面

  杏和飞,他们都曾爱慕外面的汉族人,身材窈窕的小露和英俊帅气的肖遥,但是小露着装暴露,“放浪形骸”与民风不符,受到飞父母的反对。肖遥俊俏的脸庞虽然一开始让杏意乱情迷,他突然的轻薄之举却令杏敬而远之。说到底,吉他怎么比得上牛腿琴的魅力。

  杏没有考上学校,想外面工作。飞说,外面太乱,你还是待在村里吧。妈妈说,有小姑的前车之鉴,说什么也不会让你外面。杏不听劝,了外面,大着肚子回来,怀着不知是谁的私生子。

  从影片来看,仿佛出走皆是毁灭,留下才是坚守。外面的世界真的有这么可怕吗?导演难道不是生长在村里,而行走在“外面”。小巧而精致的侗族村落固然美,固然好,然而视外面为洪水猛兽,似乎也不大恰当。

  其实,村里的生活并非不落后,这里的年轻人并非都充满着希望,这里的故事更加不是一派天真美好。飞的爸爸辛辛苦苦盖好的房子被强拆了,飞和石纵火烧了开发商的吊脚楼,一个被罚两年不得进村,这中断了他和杏刚萌芽的爱情;另一个受伤,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村子里的年轻人,他们受教育但没法儿受高等教育,外面打工,也只能做最辛苦最底层的工作。石叔和杏的小姑相爱,小姑外出挣钱被人贩子卖到了河南,至此石叔不务正业,借酒浇愁,死前连小姑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然而,导演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并没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只是平静地在还原当地人的生活状态,不带居高临下的视角,不带批判性地讲故事。从大范围来讲,《行歌坐月》也可以被归入“乡土文学”范畴,不过这个“作者”也是知识分子,却没有知识分子的习气。要说真有什么批判,就是不满当地过度的旅游开发了吧。

  《行歌坐月》有些许《边城》风味,其实没有某些观众表达的那般愤恨和怨尤,也许导演爱它的沉闷,爱它的静,爱它的迟缓,也爱它的慢。这种静和慢,是一个族群在高速运行的轨道上脱轨了而得以保留下来的真纯和质朴的本色。电影的叙事,高度还原了这种原始的生活气息。行歌坐月,意味着失的美好。这个侗族村落似乎也像沈从文的凤凰,精巧而结实,有些野和蛮,也供奉着纯美的人性。电影也给出了《边城》似的结尾,飞走了,了那里不知道,他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杏走了又回了,她的孩子是谁的不重要,回到生养她的地方,她也像翠翠一般得到了照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