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黔东南,有一块返璞归真之地堪比“边城”

 百合仔 2018-11-30

 



热闹的小河街,冒腾着人气

妇人坐在吊脚楼里,谈笑随性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

有着大山般的纯真,流水般的灵动

爷爷在河边载人过河,却不怎么收钱

偶尔难却盛情,收下过客的一枚铜板后

还会转送一大把烟草叶

... ...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

 






在沈从文的笔墨里

人是纯朴的,有情义的

山里的天空如蓝布

触目皆是青山绿水

没有外人的侵扰

没有俗事的烦忧

没有生存的杂念


生活在“边城”

就像住在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安静角落



本文2785字,配图27张

阅读需210秒






这种遗世的生活

是沈从文的心之所向

也是所有人的内心独白


尤其在城市

高楼建起的速度不仅拉快着生活的脚步

也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美好的事物在城市的发展中

逐渐被掩埋,被忽略


但是,在远方

美好的一切依然可以看到


比如,贵州的黔东南







在黔东南

我们找到了一处与“边城”有着太多相似记忆的村寨

(这个故事,我们结尾再说)


这里遍布山地

云雾盘绕在山头

周围的树木丛林,蓊蓊郁郁

从山野深处隐约传来清脆的声音

有鸟叫,有虫鸣

除了这些山音

周围一片寂静


山峦之下是梯田

层层叠叠的铺满山地

山峦之间还有小块的平原

一座座木头小村庄星罗棋布的散开

稻田也在其中







这里偏离人间

离我们很遥远

刚来到,可能会不自觉的感到陌生

但是,当你看到挂在她们脸上的笑容

感受到握住你手心的热情

陌生的不安立马会被他们融化


有人从远方而来

就是所有人的朋友

他们会邀请你吃顿好的

比如,上壶米酒

吃顿长桌宴







这里就是黔东南的侗寨之乡


一个只占中国总人口的0.2%

却是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世外桃源”


联合国称它为“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旅行地

全亚洲只有两个地方得此殊荣

还有列入世界非遗的侗族大歌







生活在被大山阻隔

被森林遮盖的侗族

如果没有特别的研究

我们可能很难将他们与其他少数民族分清


但其实,他们有许多特有的民族符号

比如侗寨、比如侗族大歌


每一种符号都是侗族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珍宝







大山深处的侗寨

山中有水,水中有山


青山环抱,梯田层层

溪水穿寨而流淌

溪流上横跨“风雨桥”

村头寨尾多长有古树

村落常依山傍水

聚族而居,极少单家独户

住的是“干栏”房

一般楼上住人

楼下圈养牲畜或堆放草料杂物







在南部地区

绝大多数村寨里还建有供奉“萨”的神坛

祖公建村立寨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地方建立鼓楼和“萨”坛

然后才能安家落户







在侗寨的建筑里

侗族民居吊脚楼最有


百十栋吊脚木楼或依山而建

或傍水而居

顺着山形和地势的变化

错落分布

在山水的掩映下,构成了一幅壮丽画卷







侗族的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

其中鼓楼和风雨桥肯定不可缺少


先说说鼓楼

.

.

据侗族的老人介绍

鼓楼被喻为侗寨的遮荫树”

如果寨子里没有了“遮荫树”

寨子就没有凝聚力

就不会兴旺发达







一座建好的鼓楼

楼顶是连串的葫芦形顶尖,直刺苍穹

中部是层层叠楼

形如宝塔的楼身

楼檐一般为六角、八角和四角

檐角翘翘

就像站在阶梯上正展翅欲飞的仙鹤







它的重檐层层叠叠

从上而下,一层比一层大

鼓楼底部多是正方形

四周有宽大结实的长凳

走累了可以过来坐坐歇歇


所以,鼓楼里常会聚满很多人

他们在一起聊家常,聊侗歌

聊到尽情处

就直接唱起来







每逢夜幕降临

鼓楼里人声鼎沸

从鼓楼外看,更是灯火辉煌

错落分布的鼓楼倒映在梯田里

灯光照亮了周身的绿水青山


佳节之时

鼓楼坪更是热闹非凡

家家户户欢聚于此,载歌载舞







凡是鼓楼处

便能唱侗歌


于是闻名于世的“侗族大歌”

常在这里传唱


天籁般的侗族大歌

如清澈的泉水潺潺流淌在耳边

歌声穿过木屋飞檐而来

让宁静的村庄迅速苏醒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但有很多民族

却只有语言而无文字


侗族便是这样

他们没有文字

但是有歌声


他们用唱歌的方式

记录历史,装点生活







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

谁掌握的歌多

谁就是有知识的人


小孩从牙牙学语起

父母就开始教他们唱歌

自由组歌队

请公认的唱得好的歌师来教

歌师对歌队的训练很严格

除了田间耕作,家务劳动外

她们需要整日跟着歌队

直到长到十七八岁出嫁为止







风雨桥是侗族人引以自豪的又一民族建筑物


它横跨在溪河中央

能为过往的族人躲避风雨

于是便有了这个名字

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

只用木材

桥的长廓两边为过道

铺设长凳

供来往行人休息

两壁上端

雕刻着各种动物

和当地的历史英雄人物

还有一些彩绘的神话故事







而因为常年裸露在外面

为防止被风雨所摧残

于是,在外部的棚顶都盖有坚硬严实的瓦片

外露的木质表面也都涂有防腐桐油


这样的保护,让它久经风雨

却仍然坚不可摧






我们找到这里

是一次偶然,可能也是一次必然


2014年

在黔东南的很多村子里,都是一样


随着传统手艺的逐渐衰落

原本世代制作银饰的男人们

只有离开家乡和亲人

放弃自己的手艺

外出打工,赚钱养家



就像在工厂里机械坐工的侗族姑娘,你问她想不想回去,回去继续唱歌,听到唱歌,她的眼睛里有一瞬间亮了,“想,特别想,但是不能回去,我要打工赚钱,在这里每天工作,累了的时候就很想唱两句,但是不能唱,别人听到会觉得我有病。”这些话,她应该是憋了很久。







就像龙师傅

最开始他也是在外打工

但,因为实在舍不得这门老手艺

他毅然决然从城市回家

回来寻找复兴这门手艺的办法


而当时

我们和公益组织【乐创益】

也正在全国各地寻找有一定接待能力的手工艺人

就这样龙师傅成为我们第一个合作伙伴



(我们的创始人)达蚊西说,刚开始去到师傅家里的时候,他家只有一栋破房子,没有通电,路也没有修通。等到15年,我们再到龙师傅家,因为他的影响,当地已经修了公路,他自己还专门购买了农用车接待客人,他自家的房屋也翻修了。




2017年11月在龙师傅家,领队周涵拍摄




因为旅行

美好的事情正在发生



这也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做下去的信念。后来就由我们每年招募队员,带领他们在旅行中深入当地,学习传统的手工艺,把钱直接给到当地人,改变他们的生活。



于是,也就诞生了一条很特别的路线

《YI彩黔东南》

(去远乡学手艺版)




(扫描二维码,查看路线)







《YI彩黔东南》

(去远乡学手艺版)


我们会走进最大的肇兴侗寨

去宰荡侗寨里听一次侗族大歌

还会去到岜沙苗寨

他们可是全国唯一的持枪苗族部落

最后去到控拜村

跟着龙师傅一步一步学做银饰

学一门鲜少人会的手艺







在繁华但不吵闹的肇兴侗寨


我们住在远离吵闹的梯田上

窗外的晚霞变幻莫测

寨子里的鼓楼陆陆续续亮起灯光

我们坐在客栈的院子里喝茶

听着没有游人的年代里的古老歌谣

等待明天从梯田走进更安静的村寨







在神秘的宰荡侗寨


这里的侗族大歌是最原汁原味的

他们不在舞台唱

而是在鼓楼里

十几个身着盛装的孩童或男女

一开口就能让你震撼

声音在鼓楼里回响宛如天籁


在这里,你还可能听到童声版的大歌

不过他们忘词的几率比较大







还会看到持枪的岜沙苗族


这里的男子人人配枪

眼神犀利,面孔刚毅

运气好的话可以碰见他们表演舞蹈

场面和气势十分震撼







和龙师傅学银饰手艺


在龙师傅的指导下

我们先学会识别手工银器和机制银器

再集中3-4小时自己制作

然后带着满满的成就感

带一件自己做的银器回家

感受旅行的终点,最后的悦动




2016年10月,领队小惹拍摄




在侗寨苗乡里体验一种返璞归真的美好

我们想给你的旅行就像这样


热闹的小河街,冒腾着人气

妇人坐在吊脚楼里,谈笑随性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

有着大山般的纯真,流水般的灵动

爷爷在河边载人过河,却不怎么收钱

偶尔难却盛情,收下过客的一枚铜板后

还会转送一大把烟草叶

... ...


生活在“边城”

就像住在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安静角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