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青春期案例中看教育的智慧

 addccde 2016-03-29

小编题记

从青春期案例中看教育的智慧

今日学堂 钱莉
2015-12-12


今天我们探讨了山长博客上发的青春期案例。青春期的孩子,常常会让家长们抓狂,让老师们头疼不已。不过,对于这个大多数人无法对付的难题,山长总是轻描淡写就想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将其化于无形当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怎样来能具备这种本事?今天,山长的讲解,又一次梳理了我对教育的理解,也让我对过去在教学中犯的错误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 相信语言的是傻瓜,教师要有洞察人性的眼光;


当老师,少不了会与家长沟通孩子的教育问题。假如我收到了这样一封求助信,我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让这位焦头烂额的父亲豁然开朗,帮助这个迷失自我的孩子走上正轨呢?就像一位高明的医生能一眼看清病人的症结一样,我们需要从现有的信息中推断出家长和孩子的个性心理,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进而才有可能对症下药。

与山长的讲解进行对照,我发现自己犯的最大的错误,是关注这个人说了什么,因而容易被语言欺骗。在题目上是如此,在教学中也出现过这样的问题,尤其在CR的案例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容易被伪装蒙蔽。体制学校呆的时间太长,就容易养成这种相信语言的毛病,这也是1.0与2.0相比有差距的原因之一。对于一个聪明的教师来说,需要能够看透表面的言行,清晰地洞察人物背后的一切,如他为什么这么说?他想表达什么?处于什么样的心理和思维状态等等。

这封信的开头虽然只有一二十个字,但在山长的推理之下,一个男人的人生、一个家庭的生活场景,全都鲜活地呈现在眼前。

我儿子15岁,从出生开始就是我们小区的明星,人见人爱,懂礼貌,活泼,大方。

推理1: 什么样的人会说这样的话?

很明显,在生活中,女人才喜欢用这样的方式说话、夸赞自己的孩子,絮絮叨叨且全都是形容词。由此,可以推断,这个父亲是一个伪娘型的男人,但人还比较善良、关心家庭。另外,什么人喜欢明星呢?答案是粉丝,他们往往是在生活中平庸得被人无视的一群人,因此也可以推出这位父亲是一个极为平庸的人,在事业上没什么成就,但他跟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是一个面子至上的人。

推理2: 生活背景是什么样的?

从“出生开始”“小区”等字眼,我们可以推断出,如果是普通的小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其实并不多,而这个父亲身边显然都是熟悉的人,能实现这一点的就是单位小区。所以他很有可能是在国企或者事业单位工作,是一个小家小户。

推理3: 为什么会人见人爱?

这个词几乎可以用在所有的孩子身上。从生活中的场景来看,只要一个孩子不是可恶至极,熟人看到了一般都会夸上两句,特别是这个孩子很有礼貌的话。本质上,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寒暄和客套,当不了真。但这位父亲这样认为是因为,对于绝大部分的家长来说,就算自己的孩子在别人看来是恶魔,在他们看来也是天使,眼睛里全都是孩子的优点。就像一个人没脸没皮,也可以说成是“大方”。成绩十分平庸,也可以说成在高手如林的学校里已经不错了。因此如果相信家长的判断,就是我们太愚蠢了。而要检测自己的孩子到底是不是人见人爱,一个很简单的判断就是看别人是否愿意把他接回去养起来,我想很少有人会愿意做这样的事情。事实上,孩子的确可爱,但他们身上也有很多毛病,有很多会给人添麻烦的地方。因此,真正聪明的家长深知这一点,他们不会把自己的孩子拿去夸耀,只会帮助他们改正缺点、提升本事,把自己的孩子变成一份礼物,这样他们自然受人欢迎。

推理4: 孩子有什么特征?

正常情况下,男孩在小的时候是调皮捣蛋的。而这个孩子则表现得非常乖巧,这只能证明孩子也是一个伪娘。他必然服从了很多家长的要求,才能有这样的表现,是一个内心压抑、个性偏弱的孩子。哪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等到这个孩子长大之后更有能量的时候,过去的积压就会全部反映出来。


二 青春期问题一大根源:早期教育的压抑;


这个孩子青春期的各种狂躁的表现,其实就是因为过去内心非常压抑所致。这一点,除了开头的介绍以外,从他故意把手机弄坏,用这样的方式暗暗地向父母提要求也可以看出来。为什么在物质上愿意不断满足孩子的家长,却会造成孩子的压抑呢?

中国的家长,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物质上无限纵容,让孩子完全无法承担责任,但与此同时,却在精神上不断地剥夺和压制他们。一个非常典型、也给我很多启发的案例,就是家长们如何让孩子学会有礼貌。这位父亲也称自己的孩子“懂礼貌”,但如果还原真实的生活场景,我们就能看到更多的信息。

当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家长们就开始带孩子认人了。见到周围的叔叔阿姨要学会叫人,当有人来逗他们的时候,也要乖巧地做出反应。如此,一来一去的互动,对此很配合的孩子就会得到越来越多父母的夸赞、奖励,养成习惯之后也就自然变得很有礼貌了。

但对于明慧来说,她在这方面就显得“逊色”不少。面对不熟悉的人时,明慧常常会表现得比较冷淡。有时即使爸爸妈妈要求,她也不愿意服从。而一般家长,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会很生气,觉得孩子很不懂事、没有给自己长脸等。他们会一再地要求孩子去做,用么用好吃的好玩的诱惑、要么用权威来压制,直到服从为止。而山长对此的态度很淡然,理解和尊重孩子,如果她实在是不愿意,就不会强迫下去。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前面的孩子虽然看着很光鲜,但其实内在却隐藏了很多问题。后面明慧的表现,看似不太讨人喜欢,但却是孩子的正常反应。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还远远没有形成成熟的社交方式。因而对外人持有的是警惕的态度,对于不熟悉的人,他会自己远远地观察,而当他内心能够接受和认同你时,就会很自然地与人打招呼了。这个过程,对于孩子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他们会形成一套自己的逻辑、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这样的孩子往往更善于观察,思维逻辑也更清楚。但如果孩子小时候就“很懂礼貌”,其实是因为他们直接跳过了这个阶段,可能是经不起物质的诱惑或是是需要家长的夸奖抑或是害怕父母的责备等,他们牺牲和压抑了自我,直接服从了家长的要求。而家长的要求往往是极为机械,对不同的人和事缺乏清楚的逻辑,教给孩子无非就是“男的是叔叔、女的是阿姨”的简单道理。同时,如果仔细思考,会发现家长行为背后的潜台词其实很可怕:“爸爸妈妈对你很好,所以你应该听话。你的尊严没有价值,可以用物质轻易收买。你就是奴才,可以用强权控制。”虽然家长们并不愿意这样认为,但他们的实际行为就是如此。所以,这样的孩子虽然很可爱,但其实从小正常的思考习惯和能力就遭到了破坏,思维混乱没有头脑、过去所造成的压抑也会在青春期以想象不到的形式爆发出来就不足为怪了。

而事实上,在生活中,这样的案例很多,很多从小看着很乖、很可爱的孩子其实是徒有其表,空间非常有限,这也解决了我过去的一大困惑。同时,这一组对照案例,也对我有一个非常大的警惕,即:“乖”并不是值得鼓励的品质,而是一种毛病。它意味着缺乏自我、愿意服从,不仅个性上有缺陷,而且也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头脑。乖的孩子往往比较压抑和平庸,与学堂对学生培养的独立、自尊、锐利的气质相反。而对于1.0老师来说,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会忍不住喜欢“乖”的学生,或者认为这是正常。在过去带明二班的过程中我就犯了这样的问题,接受学生的“乖”,却无法敏锐地看清这背后的不正常和平庸的简单道理,这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警醒。


三 收拾和压制的不同:尊重是关键;


与这位家长对孩子无限纵容不同的是,山长对孩子从小就有很多的教训和收拾。如今,信手拈来就是可以分享的大大小小的案例,供大家学习其中的教育原则。为何在外人听来,都觉得山长的孩子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对他们深表同情,但他们自己却没有感到压抑,顺利度过青春期、并对山长充满“敬”和“爱”呢?

大家可能会说,那是因为山长气场太强大,一个眼神就能给人很深的震慑,所以孩子自然不敢造次。但这其实是一个悖论,因为如果是基于如此,孩子的内心也会很压抑,等到长大翅膀硬了之后就会反抗,但从现在来看,这个问题目前没有,将来也不会出现。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即便山长有远超过一般人的威严,但他并没有用此来压制孩子,虽然这很容易。

山长分享了很多案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对阴虚和阳亢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比如静慧小的时候比较封闭,对很多事情都不感兴趣,到外面旅游的时候也喜欢闷在车里面。山长的做法是:买回来的椰子,只有参与的人才有份,坐在车里的人就只能看着别人吃。这样轻描淡写的做法,没有任何大道理的说教,没有强行的命令,也不是用一些说不清的东西如情绪和个人喜好等来要求,但因为有了这样让人信服的规则和逻辑,孩子自动就会改变,下次不敢再封闭自己。

再比如张钟瑞小的时候很调皮,如果他会像求助信里的孩子一样摔手机的话,山长会笑嘻嘻地看着他说:摔得好,发完脾气了吧。只是手机很贵哦,摔坏了就要赔。给两个选择,要么出去打工把钱挣回来赔一个;要么一百块钱算一鞭,每天抽一鞭。这样的方式,不论怎么选择,孩子都会心服口服,只能怨自己当时太冲动,通过这样的体验绝对能够吸取教训。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从其中我们都不难看出,山长收拾人最大的不同是:充分地尊重孩子,制定的规则有强大的逻辑,并能把朴素的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用一套类似“不管怎么样,你就得这样”的混蛋逻辑来压制人。同时,让他们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自己主动去改变。因此,即使结果很惨,但都心服口服,没有留下任何隐患。而相比来说,1.0老师也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比如规则不够合理、道理没讲清楚、用权威和情绪来实现等。这也是学生对我们有意见,而2.0能够很快地走进他们的内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这次课程,我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缺乏眼光、接受和认可乖、不懂得尊重的问题。对于一个老师来说,能超越这些问题,并不能算是优秀,只能说是合格。

因此,山长过去说我们是不合格的新教育老师,是很客观的。希望自己能以此为鉴,多琢磨山长是怎么做的以及为什么这样做,将这些问题改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