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知发展 人格发展 道德发展阶段

 最新剪刀手 2016-03-30

  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心理发展的一般问题

  在发展心理学中,所谓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

  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个体生理发展的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外界环境虽然能对个体的生理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但却无法改变其发展的内在程序和节奏。

  个体的心理发展指,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上的变化,这是广义的个体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生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成年期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个体心理发展的2个观点:

  1

  一是渐进论,认为从婴儿到成年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

  2

  二是阶段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实际上,个体心理发展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阶段性,既有量变过程,又有质变过程。

  个体心理发展受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两方面因素制约。

  持自然成熟论的彪勒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关,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界环境虽然能对个体的生理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但却无法改变其发展的内在程序和节奏。

  持环境决定论的华生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个体的心理发展既非遗传决定,也非环境决定,而是由二者共同决定。

  个体心理发展对教育有制约作用;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有促进作用。

  个体学习准备状态包括生理准备状态和心理准备状态两方面。

  生理准备状态,尤其是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与成熟程度,是个体接受教育的自然前提。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表明,在个体发育尚未成熟到一定程度以前,进行过高的教育,是不经济的,也是低效的。

  心理准备状态包括智力因素的准备和非智力因素的准备。

  最近发展区:为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体心理发展,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发展性教学的主张。

  在确定个体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可能性的实际关系时,应考虑到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

  1

  一是儿童到目前为止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儿童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2

  二是儿童目前正在形成和刚刚发展的能力水平,即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指导和帮助而有可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他称之为“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指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头。教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使教学的内容落实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才能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印刻: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刚刚会走的幼小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很难改变的依恋关系,这种现象称印刻。

  关键期: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最易获得某一特定行为的敏感期、最佳期,它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非常重要。

  人类某些智力方面的发展关键期都在早年,如口语2-3岁;书面语4-5岁;数概念5-5.5岁。


  第二节 重要的发展理论

  皮亚杰将心理学同生物学、逻辑学、认知论结合在一起,着重研究儿童的智力、思维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形成“发生认识论”,简称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图式:就是动作或心理运算的结构,它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心理模式。

  同化:就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同化类似于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

  顺应: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实例:敲鸡蛋实验)

  皮亚杰将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分为4个阶段:

  1

  感觉运动阶段(0-2岁):婴儿的智慧表现在动作中,不存在“客体永存”的概念。

  2

  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思维进入“表象性思维”为特点的前运算阶段。

  3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以守恒的出现为标志,意味着儿童思维具有了可逆性。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比较、分类、归类、排序等智力操作,操作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

  4

  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青少年开始运用抽象的规则思考问题,在头脑中提出假设、验证等,从而使思维表现出与成人类似的形式运算思维的特点。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P33

  1了解儿童目前思维发展水平。2采取适合的教育。3为学前和小学儿童提供概念的实例。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即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自我同一性:指青少年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有一个前后一致、较为完善的意识,从而对自己是什么人、过去什么样、现在什么样、将来怎样发展,产生一种统一的、连续的感觉。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以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早期研究为基础,适合道德两难问题。

  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早期研究是通过观察儿童“弹弹子”开始的。并发现,6岁以前的儿童无法理解游戏规则,对他们来说,不存在真正的游戏规则;6-10岁的儿童能意识到规则的存在,但认为规则无法改变;到11岁左右,儿童发现规则是可以改变的。由此,皮亚杰判断,11岁是儿童的道德判断由外在标准支配转向内在标准支配的转折点。

  从对偶故事法(洒墨汁故事),皮亚杰指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其认知能力的发展相关,随着儿童的认知从具体运算阶段过渡到形式运算阶段,他们的道德发展也相应地由“他律阶段”过渡到“自律阶段”。

  简答: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具有哪些特点?

  1

  无法理解“守恒”的原则。

  2

  思维具有集中性(只能注意情境的一个方面而忽略其它)。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4思维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实例:三山实验)


  简答: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分为哪些阶段?

  埃里克森以自我渐进称为中心,把个体从摇篮到坟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0-1.5岁)。

  第二阶段:自主对怀疑(1.5-3岁)。

  第三阶段:主动对内疚(3-6岁)

  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6-12岁)

  第五阶段: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12-18岁)

  第六阶段:亲密对孤独(18-30岁)

  第七阶段:创造对停滞(31-50岁)

  第八阶段:自我完善到失望(51岁以后)

  简答: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P37

  论述:科尔伯格通过道德两难问题,提出的人们道德判断发展经历的3个水平、6个阶段

  1

  前世俗水平。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后果,考虑到与自身的厉害关系,并未真正理解社会习俗和规则。这是9岁以前儿童的典型道德发展水平。

  阶段1、惩罚与征服阶段

  阶段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2

  世俗水平。道德判断着眼于维持社会习俗,符合他人的愿望。家庭、团体或民族的期望比行为的直接后果更为重要。这是9-20岁的青少年典型的道德发展水平。

  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

  阶段4、法律和秩序的定向阶段

  3

  后世俗水平。道德判断着眼于个人选择的伦理道德原则,遵守伦理道德标准比遵守社会习俗更重要。这是20岁以后的一小部分人所能达到的道德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阶段6、普通的伦理原则定向阶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