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杏林高手济病患

 昵称13800233 2016-03-30

仙居乡村医生陈华为5万多群众义诊

杏林高手济病患

  本报讯 (记者 钱祎 江帆) 上周五,仙居湫山乡筹备成立一个教育基金,每年用10万元资助乡里的贫困学生,出资人是陈华,一个把脉精准的仁心中医。

  在联系陈华的电话里,记者不时听到其他电话打进来的“嘟嘟”声,他抱歉地说,来找他看病的人太多,实在太忙了。

  行医乡间近40年,陈华看过的病人不计其数,其中免费义诊的群众近5万人。

  赤脚走乡野,悬壶解急难。一个乡村医生为何这么“火”?带着好奇心,记者前往湫山乡实地寻访。

  一手绝活 行医乡间

  陈华家住沙地村,距县城约40公里,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年近花甲的陈华,一头黑色短发,皮肤黝黑,更像常年在田间耕作的农民。

  “常去山上采草药,你看我的手,太糙了。”陈华伸出右手,手指关节处被磨得粗糙发白,指甲缝里还留着泥土。轻轻一握,能感触到他手掌里一层厚厚的老茧。

  “走吧,还有好多病人等着呢。”来不及多寒暄,陈华急匆匆地往回走。

  在自家的地下一楼,陈华开有一间中医馆。一进门,一股浓重的草药味扑鼻而来,里面有10多个慕名而来的患者正排着队。

  村民说,陈华有个“怪”脾气,只在上午号脉,一般看满20个人就不看了。他耐心地跟大家解释:“空腹号脉最准,号的人多了会有偏差。”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陈华把“问”放在最后。病人不用开口,他先号脉,再说病情,与病人想说的八九不离十。

  号脉是他最拿手的。别的医生号脉分六种脉象,他有36种:深、浮、滑、平、沉、洪……根据一些细微的偏差,他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陈华的精准号脉,让不少村民佩服,“跟体检报告基本吻合”。而且,他会把中医一些较深奥的原理,用一口乡音通俗地说出来,老百姓一听就懂。

  凭着这手绝活,陈华的名声一传千里,有人甚至专程从美国赶来找他号脉。他的一些奇招怪法,也为人们津津乐道。

  永康一位60岁的林姓女士,去年八九月被查出肝癌中晚期,从此每周赶来看病。今年初的一个晚上,林女士突发高烧,难以起身。次日凌晨1时,接到求助电话,陈华二话不说,叫了一辆出租车赶了一个半小时夜路。号完脉,陈华又带着病人家属往回赶,开方子、配药、煎药……连续四五个小时连轴转。

  记者在中医馆看到林女士时,见她精神不错,一个劲地夸陈华医术精良、药效灵验。陈华说,经连续诊疗,林女士的病情得到控制。由于家境贫寒,陈华未收林女士一分钱的医药费。

  随着陈华声名远播,前来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来得早的人,凌晨4时就等在门口了,不少是从外地专程赶来的。

  一天号20个脉,陈华的这个规矩轻易不破。他说:“医生要对每个病人负责。”话虽如此,可遇到急重病人,陈华也会“破例”,哪怕是后半夜,只要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他也会披衣起床,叫车出诊。

  一颗仁心 善待生命

  在仙居农村,陈家显得与众不同:五层高的楼房装着电梯。这部电梯,专为重病患者上下楼提供方便。经常有重病患者住在陈家治病,最长的住了8个月,不少人还长期免费治疗、食宿。一日三餐,都由妻子蒋彩英安排得井井有条。

  金华一个姓傅的病人,前年被查出肺癌,咳得厉害,整晚不能入眠。由于病人年已73岁,两地来回看病不方便,且以务农为生、家境不佳,陈华让她免费在家中治疗、住宿。

  对这样的病人,陈华同样细心照顾。一天夜里,这个病人突然咳血,陈华干脆搬了一把板凳坐在床边,每隔五分钟替她喂一次药,愣是整晚没合眼……在陈家,她一住就是三四个月。

  对家境贫寒的患者免费治疗,这是陈华行医40年来的另一条规矩。

  陈华并不是名牌大学走出来的科班医生,年幼时就跟着父亲和伯父学中医。

  如今,中医馆里还珍藏着1000多册古籍医书、600多本祖传的从医笔记。而他自己,40年来也写下了500多本笔记,记录着从医经历、研究药方、草药效用。

  几乎在每本笔记的扉页,都能看到这样一段话:“学医先学德,不论贫和富;救人如水火,诊断精上精。”

  2011年,一名患睾丸癌晚期的杭州病人,被一家大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情急之下,家属慕名给陈华打来求助电话。当时,陈华正在北京出差,闻讯连夜飞回杭州,打车直奔医院,为病人号脉、开药。出院后,陈华又连续为他治疗了四五年。在陈家,记者见到了这名病人,虽然看上去人较清瘦,但精神状态和常人无异,连称陈华“妙手仁心”。

  这些年来,送到陈家的众多锦旗和感谢信,讲述着一个个这样的故事。

  来找陈华看病的人中,有高官名流,也有平民百姓;有富贾贵胄,也有穷困人家。该排队的都要排队,在他眼里,生命同样宝贵,看病应以先后、轻重、缓急论。

  都说医生看惯了生老病死,对生命的消逝更看开些,但陈华做不到淡然处之。

  在他内心,有一件事始终难以忘却。8年前的一天凌晨,同村的蒋阿婆突发急性心衰。陈华心急火燎地赶去,前后不过10分钟时间,蒋阿婆已回天乏术。站在床头,面对猝然而至的死亡,陈华忍不住埋头哭泣。

  “人生无常,你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人生无奈,有些事你无能为力。”他说,最痛心的是生命无可奈何地离去。有时候,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沉思,许久不出来。蒋彩英担心地敲开门,常见他脸上挂着泪痕。

  在外人看来,陈华说话声音宏亮,脸上神采飞扬,而他的内心世界,也是如此生动和丰富。

  陈华说,看到病床上没钱医治的病人痛苦扭动的身体,听到病人家属撕心裂肺的呼叫,那种对生命强烈的渴望,一次次震撼他的心灵,让他不敢停下脚步。

  一个梦想 悬壶济世

  陈华的手机从不关机,患者能随时找到他。每一个病人发来的微信,不管多晚,他都认真回复;在聊天记录中,经常能看到他的承诺:“不要钱”、“这个费用免了”……

  经多年潜心研究,陈华在治疗血液病、肿瘤等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名声在外。

  这些年来,有人说陈华“傻”,若去大城市开诊所,肯定能赚个盆满钵满。而陈华却始终守在乡间,不愿离开。

  因为,这里有他的牵挂。陈华说:“乡下人看病不容易,他们更需要好医生。”

  在药房的抽屉中,有一左一右两沓病历。其中较厚的一沓上写着免费,都是他免费为贫困群众开的药方,今年的账单上,免费的是收费的三倍多。

  为贴补行医费用,陈华经常上山采药,他开的方子,几乎每味药都是自己采来的。药房里,1000多味草药塞满了一个个杉木笼屉,药材被分门别类地装进冰柜、玻璃罐、瓷瓶,贴着一块块小标签。

  这些容器装的,也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故事。离家6里地的龙母山,是陈华常去找药的地方。还在30多年前,他和同伴常背着竹篓翻山越岭。如今,陈华的团队已有6个人,常驾着小货车去大山深处找药。

  “不看病就去采药,身上摔得到处是伤。”蒋彩英有些嗔怪,也满是心疼,“龙母山又高又陡,出了事可怎么办?”不久前,他上山采药时,一不留神脚底打滑,从山上滚落,摔断了腿骨和指关节。

  “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这是陈华内心深处的从医境界。

  为了这个梦想,在一方小小的研究室里,他一遍遍提取病患血清做实验;在中医馆后面的空地上,摆放着20多个煤炉,他一次次用古法烧炭煎药;在家里的书桌上,他一天天苦读医书,把各种典籍背得滚瓜烂熟……

  在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陈华看到过疾病带给人们的折磨,高昂医药费让乡亲陷入窘迫。来找陈华的患者,很多是病入膏肓或无钱就医的肿瘤病人,无论病情多重、家境多困难,他从不往外推。哪怕药石已无效,也会陪伴病患一起面对病魔。

  在悬壶济世这条路上,虽然行得艰难与孤独,陈华从未放弃,仍在坚定地走下去。

  中医馆内挂着一块牌匾,上书“杏林奇葩”四字,以此形容陈华,恰如其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