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特色课程开发:中小学最该关注哪些问题?在特色学校的质量框架下,厘清中小学课程开发中有关特色课程的基本概念,探寻特色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拓展学校特色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学校开发特色课程的必备程序。聚焦中小学特色课程开发,我们需重点关注五个关键问题。 一问:特色课程有啥“特色”? 其一,能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更多地指向特色校本课程。 无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只要是能够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都可以被认为是特色课程。因此,当下学校课程活动中的国家课程拓展、校本课程建设等实践活动,都蕴含了特色课程的因子。特色课程开发更多地回应学校发展的现实问题和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继承学校传统并体现学校的发展走向。特色课程往往能更充分体现学校课程开发的自主性,使得学校课程设计更富有独特性和人文性。 在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方面,学校办学特色的不同便体现在校本课程上。因此,我们所说的特色课程很大程度上是指校本课程中能够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 其二,特色课程是特色学校发展的内涵支撑。 特色课程作为特色学校发展的内涵支撑,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学校特色发展的基本内容。特色学校所具有的独特性、多样性、整体性和稳定性,同样体现在学校的特色课程上。不同学校办学资源条件的差异和学校发展过程中特色选择的不同,使得学校课程的开发会有所不同;为了满足本校学生发展的共同需要和不同潜质、兴趣和特长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学校课程便具有可供选择的多样性。课程的这种独特性就是特色课程的基本特征。 其三,通过建构方法呈现课程特色。 特色课程的特性最早会在学校课程建构方法中得到体现。比如:重庆市南岸区玛瑙学校“本心课程”的建构方法主要表现为多视角、多维度的融合课程。一个是共时性视角,即通过学校一个发展时期内学生的不同需求而横向拓展的课程需求分析,建构以国家课程为主导的基础课程和以学校特色为主导方向的特色课程;另一个是历时性视角,即关照学生课程学习的历史继承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以皮亚杰提出的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为理论依据,对学校1~9年级的课程历时分段,建构“432”分段课程。由此形成并创造了“本心课程”的特色结构和内容。如图1所示。 二问:特色课程建设从哪里出发? 课程哲学是对所有课程进行决策的基础。由于每所学校的课程哲学不同,学校课程建构的目标、结构和内容就会有所不同,从而形成学校的课程特色。 如果学校坚持实用主义哲学的课程观,那么就会认为“理想的课程是以孩子的经验和兴趣为基础,并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杜威)。因此,学校特色课程建构的方法就必须考虑两个条件:一是对本校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兴趣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二是对有助于学生未来成长的核心素养的判断,把二者结合起来,就会形成本校的特色课程框架。如果学校坚守存在主义哲学的课程观,那么就会认为:人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人类的状况和每个人所必须做出的选择。“学校将为师生提供一个场所,让他们进行对话,并讨论他们的生活和选择”。显然,由此建构的特色课程会更加注重学生课程学习的可选择性。在特色课程的实践中,学校通常会综合各种课程哲学的观点进行决策。 三问:特色课程的课程目标如何设定? 学校的课程目标是课程哲学的转化,课程目标在共性基础上的个性特点规定了学校特色课程的确定性。课程目标的设置向上秉承学校自身的课程哲学,向下衔接学校课程的具体设计与实施。 在课程目标框定下,以特色资源为背景的主题式的特色课程建构方式,在中小学比较易于实践和推行。比如:重庆北部新区天宫殿学校充分利用学校地处西部最大的火车站—重庆龙头寺火车站附近的环境资源,力图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提出了“全动力课程”。学校基于课程总目标,按照课程结构提出了分类目标:一是学生必修的主题性特色课程“魅力课程”,目标设定为“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指导为主,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程序方法,跨越独立学科界限,把整合的经验用于社会实践”。二是学生自主选修的“动力课程”,目标设定为“以学生自创课程为主,从学生经验出发,强调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让学生为将来履行成人的责任而作好准备”。这样就把学校的教育理念“德以养正,能以致远”与学校课程特色融合在一起,做到了内在的和谐统一。 在课程目标框定下,以学生学习方法为线索的特色课程建构方式,在中小学比较有利于特色课程的深度开发。比如:贵州省遵义航天中学把历史积淀丰厚的科学素养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以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现代公民为基本出发点,非常重视学生探究方法的学习。学校秉承“知类通达,好学近智”的办学理念,提出了“注重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共同要求与个性发展并重”的课程哲学。课程目标突出以下几个方面:强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展而非单纯的知识技能发展;强调民主化的科学教育的价值观和伦理观,让学生有机会面临各种社会和自然环境问题,认识自己在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等。由此做到了科学与人文课程的融合,特色课程集中而有深度。 四问:特色课程的课程内容如何建构? 课程内容的确定既要受到课程哲学的指引,同时也受课程资源条件的限制。中小学应该建立具有包容性的比较开放的课程结构,使课程内容在实践层面上丰富起来。 在课程结构的选择上,我们主张整合的课程思维,强调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课程。特色课程主张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校本化创新,因此学校可以尝试将那些可以有逻辑地结合起来的内容合并整合成新的课程内容,局部实现跨学科设计,实现学生的知识重构;或者进行与生活实践相关联的课程设计,也可以针对某类课程强化过程的学习。然而,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才可以更多地体现特色课程的本质,因为根据学生学习经验、个性发展和学习兴趣的需要开发课程,更能体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结构特点。比如:天宫殿学校的“全动力课程”中,“生存力课”“生活力课”“生长力课”,分别关注学生未来的生存技能、学生的生活情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和技能,这些课程均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课程内容应植根于学生。确定课程内容时应遵循以下标准:一是兴趣,即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考虑学生的兴趣,必须有利于学生,知识只有对学生的生活有意义时才得以存在;二是实用性,通常以学习内容是否能使学生学以致用为判断标准;三是可行性,即必须考虑时间、可用资源、教学人员及资金数量等来确定课程内容。 五问:特色课程的课程设计如何实施? 学校特色课程的设计需要体现课程开发的创生逻辑,即把课程开发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这样不仅有利于聚焦学校课程开发的科学历程,减少课程开发的盲目性;而且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和兴趣需要参与课程开发和选择学习。 课程开发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泰勒将这一过程概括为四个基本步骤:确定教育目标、厘清课程结构、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中小学在特色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经验将其进行拓展和细化。由于特色课程作为学校文化个性的核心载体,必须与学校特色文化观念中的教育哲学相关联,并最终影响到课程哲学。因此,我们在泰勒课程开发程序的基础上增加了课程开发的前置条件,如图2所示。 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文化特色和发展愿景,确立课程哲学,对特色课程的资源状况与课程开发路径进行价值判断,不断地对特色课程开发的程序、方法和价值进行校正,使学校的特色课程开发具有目的性,使学生的课程学习目标更加明确、直观,使课程实施状况可观察、可测评,从而确保课程的开发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