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泥是以自然存在状态命名,为非单一品种矿料,质性有软硬之分。根据不同矿料的共生状况,团泥有着不同的粉砂质类型。宜兴方言“团”、“缎”同音,并且大部分团泥类矿料烧成后呈多种黄缎色调,故也习惯成为“缎(段)泥”。
团泥是作为共生矿的形态和其他紫砂矿类一并采掘的,一般是以绿泥和紫泥融合共生的状态存在,有少部分是以绿泥和红泥融合共生的状态存在,以红泥和紫泥融合共生状态的形式极少。
团泥的烧成范围较宽,一般可以制作较大的作品。烧成后外观特征“骨多肉少”,色泽自然古朴。胎质大多具有相对较高的吸水率和气孔率,经不同的烧成温度或烧成气氛,能呈现多种深浅不一的色调。一些历史紫砂作品呈现如古铜、棕黄、驼灰、褐黄、赭灰、冷金黄等色调,其实均属于团泥范畴。
天然优质的团泥矿料烧成后呈色自然,胎质中砂质颗粒丰富,具有柔和的层次效果。因矿料中大小砂质颗粒烧成后收缩不一,形成胎质丰富的肌理质感,会呈现多种俗称的“鲨鱼皮”、“鱼籽”、“梨皮”等表状。劣质的团泥矿料烧成后颜色比较暗灰,表面具有干涩感,胎质中砂质颗粒也比较杂乱,外观色泽效果较差。有部分还会因共生结合矿料质性的较大差异,在制作时因不同颗粒软化程度不一,而将部分颗粒压碎,在胎质表面形成“拖尾”现象。 段泥壶欣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