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邹本初著(笔记3)

 呼吸社区 2016-03-30

"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邹本初著(笔记3)

 (2015-09-22 21:10:07)
标签: 

杂谈

                     歌唱发声的共鸣方法(一)

一.共鸣与呼吸:沈湘教授说:“共鸣状态和呼吸状态特别密切,好的共鸣状态就是深呼吸状态.用深呼吸的感觉把腔儿打开了等在那儿唱,好的共鸣音响就出来了.”“一个好的音响,声音里面总是有混着气儿的感觉.这个气儿来源很深.胸腹之间的气儿和上面各种空腔都互相通着气儿.上下通气儿,里外通气儿.音越高,气儿越通.所以说`高位置`与`深呼吸`是辨证统一的整体.没有`深呼吸`就没有`高位置`,没有高位置说明用的气也不深.”

    二.共鸣与音源:沈湘教授说:“基音不纯,泛音也杂”

1.“让声音落下来”:一起音就要张开大嘴,贴着咽壁看着“嗓子眼儿”(胸口第二纽扣的位置)往下吸着唱,往后往下“看”,一直“看”到横膈膜,让声音落下来,落在喉底的胸口上.

胸口以下越空.越松.越通,共鸣的音响效果越好,音色越纯.

"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邹本初著(笔记3)

练习:

       "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邹本初著(笔记3)

要领:

A.在小腹处平静地吸气。

B.牙关节、下巴与前颈部保持“懒洋洋”的松弛状态。

C.意守在胸口(第二纽扣处)发声。

D.用“想、听、看”的心理指导,“让声音落下来”每唱一句,都要

听到胸口松松落底的共鸣音响。

E.起音时,在胸口以“垂直叹气”的感觉发声,“找气儿,不找劲儿”。

F.喉头上没有任何感觉。

 2.“贴着咽壁吸着唱”

    感觉:“先用后半扇儿”的感觉想着后脖梗.在后颈的位置找咽壁,好象这里有个“歌唱家的嘴”,从后头“张嘴”想着.“贴着咽鼻吸着唱”.这时小舌头轻微松弛地上抬,喉结下沉,拉开咽腔的空间距离,喉咙在“吸气”的感觉中“打开了”.歌唱者凭着“内听觉”和内视觉去“听”去“看”产生在咽壁和咽腔通道里明亮.纯净.松弛.柔和的共鸣泛音音色.当“声音向后碰响咽壁时”,“看”着声音沿着咽壁轨道,向上通过鼻咽口进入鼻咽腔,在这里形成声音的“涡流”,听到的是一团圆亮声音在鼻咽腔里振动;向下通过咽腔这根管子,“让声音落下来”;“贴着咽鼻吸着唱”可以产生三个不同方向的“吸气感”:在口咽腔的咽壁上有一种向后(从嘴到咽壁)吸的感觉;在鼻咽口的后上方有向后上方吸的感觉;在胸口直到腰部有一种向下向四周围吸的感觉;于是,前后.上下所有的共鸣通道都“打开”了,为混合共鸣创造最好的条件.”;“贴着咽鼻吸着唱”最重要的感觉是:上下通气.里外通气,感到气通声音也就通了.

 

"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邹本初著(笔记3)

       练习:"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邹本初著(笔记3)

         

要领:

A.   在小腹平静地吸气。

B.    从后颈找到咽壁位置,“贴着咽壁吸着唱,声音碰响咽壁”。

C.   在发声过程中,要注意“看”咽壁上具有振动感的音响和集中明亮的共鸣音色,要“听”到咽腔“管子”里的声音。

D.   发声时,要感觉气息源源不断地向后向下贴着咽壁往里“倒灌”、“倒流”。音越高,气越大、越深。

E.    随着音高上升,声音的共鸣音色往后上方集中,同时感觉气息反向下沉。

 

歌唱发声的共鸣方法(二)

3.“扩张鼻咽腔,共鸣音色向鼻咽腔里集中”

沈湘教授的夫人,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李晋玮有着高超的演唱技巧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沈湘歌唱法的头浅共鸣技巧做过细致形象的描述:“演唱的人只要张嘴一唱,立刻就要找到在鼻咽腔吸气扩张的感觉。鼻咽腔像个’倒悬的小口瓶’,口朝下,这个圆的空腔把声音’拢住’唱的过程中一方面让鼻咽腔扩张等着声音吹进去,灌进去,另一方面让明亮的共鸣音色贴着咽壁往鼻咽腔里集中,音越高,声音越贴着咽壁往后.往上集中.在鼻咽腔扩张状态的笼罩下,声音则像两条对角线,上面集中交汇,下面撇开.心理上有了这种‘贴着咽壁往鼻咽腔里集中音色’的‘对角线’感觉,便可以消除换声的痕迹.这样唱,共鸣的音色明亮而且统一,高音唱的很省力.以上这些感觉必须建立在深呼吸的基础上。当共鸣音色贴着咽壁向鼻咽腔集中时,必须同时感到气息是贴着咽壁往里吸,往下插.音越高,向上集中的位置越靠后,气息则向下插的越深。主观听觉是往暗里唱,往集中的小共鸣点上唱,客观听到的则是靠前的丰满的头腔共鸣音色。”

"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邹本初著(笔记3)



                       

练习:  "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邹本初著(笔记3)练习要领:

A.在小腹部平静地吸气。

B.“贴着咽壁吸着唱让声音碰在咽壁上”。 注意“观察”集中在咽壁上的共鸣音色。

C.随音高上行,用的感觉扩张鼻咽腔,打开喉咙,使整个咽腔通畅,想象着高音贴着咽壁,音色往鼻咽腔里集中。

D. 贴着咽壁向鼻咽腔里集中的音色成小共鸣点状,随音高上行而略向后上方倾斜(倾斜大约在45度左右。)

E.在高音区演唱时,心理想象两条对角线的“表相”,上端交汇集中在鼻咽腔里,下端撇开,这种^感觉,能帮助歌唱者在高音区获得自由的感觉。

F.在换声区演唱时,a用u关,i用yu关。

共鸣与方向(一)

    用“心理指示”声音方向调整共鸣的方法与感觉:

    1.“贴着咽壁吸着唱”

    2.“挂住前面往后倒”:在中声区练唱,将“贴着咽壁吸着唱”的感觉巩固之后,就可以逐渐扩展音域。这时,把一部分注意分配到上口盖和鼻腔的前方,“看看”从咽壁镶嵌反射的共鸣音色在这些位置上是否产生了明亮、集中的感觉。找到了共鸣反射的位置,就用“挂住前面往后倒”的感觉随上行音阶贴着咽壁往后唱,沈先生说:“声音好像扇子面似的向后打开”,音越高,声音贴着咽壁越向后头顶的方向集中。

    "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邹本初著(笔记3)

   

“挂住前面往后倒”是音阶上行的唱法。

练习:

"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邹本初著(笔记3)

练习要领:

1.在小腹平静地吸气。

2.“贴着咽壁吸着唱,让声音碰在咽壁上”。

3.注意寻找上口盖中间(软、硬颚交汇处)的共鸣反射点。

4.随音高上行,感觉上口盖的共鸣反射点向后移动“像一把扇子面向后打开”。

5.声音进入“换声区”时,音色向后集中,同时向前反射。

6.当声音随音阶上行“挂住前面往后倒”时,主观上让声音“往小里唱,往暗里唱,往空里唱,往柔里唱”。

7.当音高上行时,必须用“吸住”的感觉保持呼吸的稳定状态。这是唱好上行音阶的关键。


 

共鸣与方向(二)

    3.“挂住前面往后兜”

    这是音程大跳式的高音唱法。演唱时就要采用“挂住前面往后兜”的方法“关闭”高音。具体感觉:“关闭”高音之前,先在钟声区想好“贴着咽壁吸着唱”的发声共鸣位置及向前反射的共鸣位置,做好“挂住音色、挂住劲儿和挂住字头”的心理准备。唱高音之前,心理很轻松,以愉快的心情和以逸待劳的心情在中声区等着高音的到来。

    唱高音的一霎那,精神为之一振,立刻在心理想着“挂住前面往后兜”,好像用个兜兜儿把声音“拢住”“扣住”,或感觉给声音“戴个小帽子”。这都是“形象思维”产生出来的精神上的力量,而生理上的力量微乎其微,使高音的演唱变的轻松而又省力。

    “挂住前面往后兜”着唱高音时,音约高兜的“兜儿”越大,向脑后“弯”的弧度也就越大。

"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邹本初著(笔记3)



练习: 

"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邹本初著(笔记3)

练习要领:

    A.在小腹平静地吸气。

    B.“贴着咽壁吸着唱”。

    C.随音高上行,强化深呼吸的感觉,“打开喉咙”,“全身舒展”。

    D.唱高音之前做好思想准备,想好“挂住前面”的位置,想好混合的母音音响,想好“往后兜”的弧度与“兜”的形状和“气往下插、往外铺开”的感觉,同时获得深呼吸支持。

    思想上准备好之后,在“想、听、看”的心理指导下,立即实施“挂住前面往后兜”的感觉,用很足的“精、气、神”把高音唱出来。

共鸣与方向(三)

4.“两头吸气胸口叹,贴着咽壁吹瓶口”

    对歌唱发声的共鸣除了水平方向的前、后调整之外,还同时需要进行上、下垂直方向的调整。沈湘教授说:“唱得好的声音,不是在嗓子上用劲儿憋出来的,好像三贴着咽壁向后上‘吹瓶口’吹出来的。真的‘吹瓶口’先要找好角度才能吹响。唱的‘吹瓶口’感觉也存在着角度问题。只要想好‘贴着咽壁向后向上吹’这样的角度就对了。‘吹’出来的声音三脱离肉体非常纯净的声音。”

1)“两头吸气”的感觉

    随着音高上行,“贴着咽壁吸着唱”的感觉在向上、下两个相反方向强化,在中高过渡音区和换声区里演唱时,就出现了深呼吸的“两头吸气”的感觉。上头,“吸着唱”的感觉出现在鼻咽口上方的鼻咽腔里,鼻咽腔扩张,头腔“打开”;下头,深呼吸的感觉出现在胸腹之间、腰的四周,感觉横隔膜将饱满的气息“吸住”,腰部用“虚张”的劲儿来支持高音。

2)“胸口叹”的感觉

    沈湘教授指出:“唱的过程中,始终要感觉从胸腔、经过咽腔(喉咽腔 、口咽腔 、鼻咽腔)与口腔、鼻腔、头腔中的空窦互为通气。让声音从胸口‘嗓子眼儿’贴着咽腔后壁(咽壁)向上传送,一部分声音从鼻咽口进了鼻咽腔,形成了声音的‘涡流’;一部分声音反射到上口盖,于是,在上口盖的中部产生共鸣焦点。

3)“贴着咽壁吹瓶口” 

    这是高级神经系统的形象思维,这种调整方法,完全是在“想、听、看”的心理指导下进行的。歌唱者的心态要平静、稳定、积极、活跃。

    歌唱者用“内视”的感觉调整发声方向的角度时,先要“看”到混着气儿的声音从胸口发声位置唱出之后就贴着咽壁对准上面的鼻咽口“吹”。找好向后贴边儿的角度,一“哼”一“吹”,声音就吹响了。“吹进”鼻咽口的声音在扩张的鼻咽腔里微微膨胀,这一大块膨胀的声音,被鼻咽腔这个小空腔“拢住”了。于是,在鼻咽口以上的头腔里就产生了振动的、集中而又明亮的共鸣音响。音越高,这种感觉越强烈。

"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邹本初著(笔记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