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個簃(1897-1988),名賢,字啟之,江蘇海門人。16歲至南通求學,篤好詩文、金石、書畫。27歲由諸宗元介紹,前往上海為吳昌碩西席,從吳氏學 習書畫篆刻,為入室弟子。曾任上海新華藝術大學、東吳大學、昌明藝術專科學校教授,上海美專教授兼國畫系主任。 新中國成立後,任上海畫院副院長、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美術家協會和書法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上海文史館館員等職。 他三訪日本,1985年訪問新加坡,講學並舉辦畫展,促進對外文化交流。 王個簃先生的金石書畫藝術可分三個階段,早年追隨吳昌碩的藝術風格,浸淫于傳統文化的探求;中年外師造化,深入生活求新創;晚年重構新局,開筆墨設色新境界。 王個簃先生與王一亭先生 個簃先生出生于江蘇海門一個書香門弟,自幼讀經、讀詩,在南通求學期間開始學習書畫、篆刻,得李苦禪、陳師曾、諸宗元等指點,奠定了他深厚的傳統文化藝術功底。 1925年拜吳昌碩門下,後被聘為吳昌碩的孫子吳長鄴的家庭教師。從此,他能與吳昌碩朝夕相處,在吳昌碩的精心指導下,更加刻苦鑽研書畫、篆刻藝術。 王個簃隨師吳昌碩前後五年,深得吳昌碩書畫篆刻藝術的真諦,繼承“重、拙、大”的繪畫特點。創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早期的《龍幻圖》、《菊石圖》、《歲朝圖》等筆墨酣暢、古樸淳厚。 吳昌碩對這些作品極為讚賞,均作了長題。在吳昌碩逝世後,王個簃遵循老師的教誨:“畫當出己意,摹仿隨塵垢,即使能似之,已落古人後。”“老學師何補,英年悟最宜”。 在以後的歲月中,王個簃潛心研究青藤、白陽、八大、石濤等明清大家的作品,取各家之長,統馭畫筆,突破藩籬,形成雋逸灑脫的風格。 王個簃是吳昌碩先生晚年的親授弟子,深受吳昌碩先生的影響,擅長寫意花卉,常以山石、葡萄、石榴、松、柏、水仙等為創作題材。 紫藤是他常用繪畫題材。他畫的紫藤以大筆劃出主幹,再通過用畫筆的中、側、偏、頓、挫的變化描畫,一簇簇盛開的紫藤便躍然紙上, 曲曲彎彎的藤蔓則一氣呵成,以深淺濃淡表現盛開的紫藤花。他將紫藤比作明珠,比如“翠蓋明珠”“明珠滴露”“紫玉明珠”等都是王個簃先生曾經創作過的作品。 王個簃先生擅以篆籀之筆入畫,用筆渾厚剛健,筆勢靜蘊含蓄,瀟灑遒勁,他的作品筆墨酣暢,古樸醇厚,畫面氣勢博大,構圖嚴謹,變化多端。 王個簃先生精于詩文,喜歡在畫面上作題詩,一畫既成,詩也差不多同時擬好。常用的印章有“王賢私印”、“個簃”等。 後期作品用筆雄健遒勁,信手所至,出神入化,是篆是草是寫是畫,八面出鋒。藤本《葡萄》、《牽牛》、《紫藤》行筆飛動,騰蛟起鳳。 用墨渾穆華滋,宿墨、焦墨、潑墨兼而有之,如《竹石》、《松柏》、《荷花》、《棕桐》等,墨氣淋漓,令人尋味。設色厚重濃豔,腴古蒼潤, 隨意點染,斑斑駁駁,色墨融匯,古意盎然。從《九寨溝風光》組畫和《長白初秋》組畫,得見潑彩之新奇。章法有法無法,隨機應變,觸興而構,畫從詩意出, 添墨點色,無不隨意生髮,氣息通達,佳構自成。題款揮毫立就,佳句隨之,行筆方圓枯潤,斑駁飛揚,詩、書、畫並茂天成。以詩意入畫,以書法入畫, 以情景入畫是個簃先生靈感所至。晚年常有“聲畫”與“心畫”之偶得,神與物遊,妙想悟得之境界,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 個簃先生90歲以後創作的《翠柏瀉秋聲》、《雞冠紅突兀,只欠一聲啼》、《龍飛鳳舞》、《棕桐葉戰曉風涼》、《案頭雜景》等作品,均是神來之筆, 隨意點化,自然而然,似而不似,“脫頭落瓣”,“色墨斑駁”,意象之間,金石氣彌滿,詩、書、畫、印俱臻化境。 個簃的藝術,實踐了吳昌碩贈他的箴言:“食金石力,養草木心”。他的成功是必然的。沙孟海先生稱他“游刃從容,不假矯飾,煙雲舒卷,莫可方物”。 以及“下筆開生面,垂名動萬年”。王個簃是一位很值得研究的當代藝術大師,他一生對藝術執著追求,在七十餘年的漫長藝術求索征途上,盡畢生精力, 為我國傳統書畫篆刻藝術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並將畢生創作的精品捐獻給了家鄉南通。 他虛懷若谷、誨人不倦、老而彌堅的美德,愛國愛鄉的奉獻精神,得到人們的普遍敬重,他真正做到了人品與畫品的完美統一, 他的人格道德和藝術風範,將在中國畫發展的漫漫征途中永放光彩。 (圖片版權為藏家所有,交流學習不做商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