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陸奇葩·戏曲篇·白字戏》

 海陆丰文化遗产 2016-03-30

【白字戏概述】

 

     白字戏,宋未从闽南流人粤东,到了海陆丰,与当地方言、民间艺术结合,遂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海陆丰白字戏。音乐唱腔基本为曲牌联套体,辅以民歌小调。因唱曲多用“啊咿嗳”衬词拉腔,故俗又叫“啊咿嗳”。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和潮剧音乐,白字戏有一套自己独特的"啊咿嗳"拉腔调。这种腔调和海陆丰宗教音乐 "师公歌"以及渔歌、民歌有密切的关系。

 

     白字戏的传统剧目,文戏方面占多数,多演宋明清传奇、家庭社会戏剧。全连戏较多,锦出(折子)戏较少。其演绎特点,可分为大锣戏、小锣戏、民歌戏、反线戏、科白戏等五种民间艺术,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角色是:旦、生、占、丑、婆、公、净。白字戏在粤东地区演出历史久远,而且经常与正字戏同台演出。以前潮州和海陆丰地方俗例迎神赛会,如有几班戏同在一起演出,正字戏居正棚,白字戏居偏棚。还有一种"半夜反",即上半夜演正字,下半夜演白字。

 

     海陆丰白字戏,以其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植根于群众之中,为广大妇孺老幼所喜闻乐见。自清同治八年以来,就有荣贵春班、双鸣凤班、正泰源班、老泰顺、新荣顺等三十多个班子,至于坐唱曲班,更是星罗棋布,遍及海陆丰城乡。新中国成立以后,从沙港新荣顺科班解放出来的“合同脚”叶本南(粒仔旦)、卓孝智(妈柏生)、李贝、郑梓南等联合集中了马达仕、陈耀光、刘茂成、刘同香、刘四珍、潘汉民、张初定、魏育、黄德隆、林桑如、余贵印等一批艺人,组织成立了民艺白字戏剧团。1953年改名“海丰青年白字戏剧团”,开始吸收了王瑞玲、赖凤枝、黎赛兰、徐金兰、刘赛清、刘芬、许凤歧等第一批白字戏女演员。1954年以传统剧目《扫窗会》首次参加粤东地区戏曲汇演,剧目和主要演员荣获多个奖项;1955年改编文学大师郭沫若名著话剧《棠棣之花》为白字戏,易名《芳草碧血》,多次上演,深受广大观众好评。1956年正式列入国家编制,易名为“海丰县白字戏剧团”。同年,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暨广东省文化局副局长苏怡、中山大学教授董每戡等一行来海丰观看了白字戏剧团演出《杨天梅》等传统剧目,予以肯定和鼓励。1957年后,《珍珠记》、《陈三磨镜》等传统剧目参加省和地区戏曲艺术汇演,多次获奖。1960年,又并入了海丰县文工团,吸纳了一批新文艺工作者和赖佛良、李兴然、唐超、黄让明等名艺人,使剧团艺术力量更为壮大。文革期间,剧团曾一度被解散,后又与海丰县西秦戏剧团合并为海丰剧团,1979年恢复独立建制。剧团先后涌现了何循禧、黄允权、李启忠、曾向锦、陈素瑜、钟芝铭、徐再明、黎友道、王丽云、林爱珍、邱金约、叶三成、陈碧比、赖一心、张坚城、苏景怀、林仁游、石家乐、蔡锦华、蔡本坤、唐大聪、柯潭咏、黄庆祥、徐金兰等新一代艺术骨干。自此,白字戏剧团在“双百”方针指导下,新领导班子成员团结新老文艺工作者通力合作,在表演艺术、音乐唱腔、舞台美术等各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着力于剧目的挖掘与生产,同时古今并举,既演古装戏,又演现代戏,一批经过改编整理的优秀传统剧目《白蛇传》、《穆桂英智破天门阵》、《杨门女将》、《陈三与五娘》、《山伯访友》、《白鹤寺》和新编现代剧《社长的女儿》、《朝阳沟》、《沙家浜》、《盘石湾》、《红珊瑚》、《滨海风潮》、《海防线上》等,相继以其崭新的姿态展现在舞台上,赢得观众的赞赏。1962年,传统剧目《山伯访友》、《白鹤寺》二剧被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广东卷);1975年,白字戏《马不停蹄》参加汕头地区戏曲会演获奖;1980年、1989年二次与香港文志唱片公司合作,录制了白字戏《白鹤寺》、《庵中会》、《珍珠记》、《状元与乞丐》、《白罗衣》、《山伯访友》、《金叶菊》、《秦香莲》、《放走曾荣》、《刺吕后》、《五女拜寿》等十几部戏的盒式卡带,广销海内外。在新时期又培养了鞠少玲、戴素霞、陈如策、高峰、吴佩锦、余锦程、钟静洁、陈小燕、余海平、吴庆坚、杨宝华、邱燕红、马四香等一批梨园新秀,他们多次参赛获奖,深受各界赞誉。

 

     海丰县白字戏剧团作为唯一白字戏演出专业团体,一直以来坚持对白字戏继承、研究和发展,推陈出新,长期活跃于海陆丰、惠阳、潮汕、福建、港澳等地区。 1992年《放走曾荣》选场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展演荣获优秀剧目奖、表演奖;1993年《金叶菊》选场参加广东省第四届国际艺术节戏剧汇演获得多项大奖;1995年《崔君瑞休妻》一剧参加广东省第六届国际艺术节戏剧汇演荣获一、二、三等奖共九个奖项。近几年来,各级党政领导特别重视,剧团领导抓住契机,大  胆开拓进取,不断提高剧目的演出质量及整体艺术水平,多次主动争取对外交流参赛演出, 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中国文化报》还专版发表了文章,赞扬肯定了剧团所取得的成绩,2005年《白罗衣》参加省第九届艺术节荣获二、三等奖四个奖项,得到专家和观众们一致肯定,作为汕尾市第一个戏曲剧目入选广东省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奖;2008年《秦香莲》参加省第十届艺术节荣获集体特别奖及三个个人表演三等奖;白字曲艺《擂茶小调》和白字小戏《和美》参加广东省五届群众戏剧花会和省“欢乐进农家”小戏、小品调演,分获金奖和三等奖;白字曲《山

伯访友》唱段参加中国情歌广播电视大赛全国总决赛获(原生态)组银奖;组织青年演员参加广东省五届戏剧演艺大赛获得一银奖和三铜奖;应澳门海陆丰同乡会邀请,赴澳为澳门海陆丰同乡会成立四十周年大庆献演,好评如潮; 2006年底,拍摄了五部优秀剧目VCD、DVD片,为白字戏的传承工作留下珍贵的音像资料;

     2007年11月,参加“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暨泛珠三角旅游推介大会”岭南民间艺术展演,国家文化部领导和专家到场观看了演出;2008年2月,白字戏剧团演员吴佩锦、钟静洁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团长吴佩锦还代表广东省戏剧类唯一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颁证仪式。同年10月,22位同志荣获广东省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来对艺术事业有突出贡献者的奖励;近年来排练了一批阵容庞大的剧目,演出效果很好,群众高度赞扬。  

                                            (原白字剧团团长吳佩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