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优秀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江山携手 2016-03-30

    说到钢琴,我从不同母亲的嘴里,听到的好像是同一句钢琴老师说的话:“没有任何孩子会天生喜欢练琴的,包括大钢琴家小时候也是这样的。”

    在一个钢琴网上偶然看到一位母亲的求助帖:

    “学钢琴的可真多,孩子同学一个个都去学了,每每周六周日,瞧着同学拿着钢琴书去学琴,或每每女儿按同学家门铃约同学玩,回答都是“没空,要练琴”,女儿在六月的一天向我提出,我也去学钢琴吧,某某都学呢?思来想去,咨询老师,同时再三重申学钢琴很苦,每天都要练哦,经过三个月的冷淡重提后,再问女儿学不学,女儿点点头。于是朋友推荐找了位老师,咬咬牙买了琴。

    天哪,学了两周,小家伙开始坐上琴凳,两分钟就思想开溜了,这可怎么办?每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求死觅活、以泪洗面。不能打,只能自己折磨自己,我简直要疯了,这哪是学习呀?简直就是在孩子面前扮演一个疯子!彻底放弃,难道从小就让她逃避困难?谁能救救我呀?”

这和很多中学生家长向我咨询时的描述几乎一模一样,很多家长几乎是“逼迫”着孩子从幼儿园一直练到高中。理由只有一个,通过练钢琴培养孩子的毅力。有位才14岁就有6年“琴龄”的初中生对我说:“别说谈钢琴了,本来很多东西我都喜欢,比如书法,比如英语口语,可是家长一规定我就没了兴趣!”

这难道就是我们有些家长所谓素质教育的结果?看看旅美钢琴家尚怡写的一段发人深省的文字吧:

在所有现实与梦想的背后,你有否很认真地思考过这样的一个问题“我让我的孩子学琴的动机和目的究竟是什么?”无论你具体的理由是什么,我相信都是美好的,是充满了为人父母之爱的。只是,我要很诚恳地告诉你,在孩子学琴的事情上千万别掺杂进太多自己的理想和期盼,不要希冀孩子去完成你自己所向往而又未实现的;不要去追求别人因着你孩子的多才多艺而向你投来的羡慕眼光;不要预先为自己和孩子设立一个目标,并将这个目标作为你们日常生活的中心。永远记住你的初衷,只为让孩子拥有更美丽的人生。

我们每个人对“美丽人生”的定义不会完全一样,但是相信你和我会在一点上共鸣,那就是,充满爱和欢乐的人生。家长们见了面互相交流孩子学琴情况,其中一位叹息说:我家里气氛最不好的就是放钢琴那个地方。其他人听了异口同声地回应:我家也是!有时确实是因孩子过于调皮、不乖,可有时家长们也需要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太“望子成龙”心切了?对孩子的期盼会不会太高了?在你注重提高孩子弹琴技术的同时,有没有培养他爱上音乐、享受音乐,有没有随时关注他的习琴心理?美国牧师毕迈可(Mike Bickle)在他所著的书中回忆他亲爱的父亲,一位英年早逝的世界拳击冠军,在他幼小心灵上留下的爱的痕迹,书中写到:“我还能忆起四岁时,他不停地对我说,我是多么棒。他全心全力支持我。当我有错时,我能很快地改正,因为爸爸永远会帮助我。他能对我的失败视而不见,因为他看见我的内心……爸爸鼓励我长大了要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六岁时,他便开始让我做体能训练。八岁时,我每天接受数小时的训练……但我并没有背负要实现父亲梦想的沉重负担。我并没有努力想使他快乐,我觉得他对我整个人已经很满意。在他眼中我从未失败过。我是这么的喜欢与他在一起……虽然我从六岁就接受训练要成为拳击手,但我却在十四岁时改变心意,并告诉爸爸我宁愿踢足球。他的眼连眨都不眨一下,反而说‘很好,儿子,我要你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爸爸与我之间的友谊非常深厚,其中充满了肯定与爱……”

 

旅美钢琴家尚怡并不是想说在孩子学琴的事情上可以放任自流,或是让一个还不具备判断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少年凭己意行事,而是想说,孩子们的心是最敏感的,又是最容易被伤害的,父母对他们这个“人”的关注远超过对他们某一方面“成就”的关注是一种爱的反应,会产生很积极的效果。古典音乐本身是如此美好,需要用心去感受、去领会,但是家长过高的期望、不当的学习方式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就扼杀了学生们天性中对音乐的憧憬和热爱,而使学琴变得很痛苦、很机械。

学琴如此,孩子成长路上的其它学习,何尝不是如此?望“钢琴之祸”变为“钢琴之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