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安分享】 低级的欲望通过放纵就可获得 高级的欲望通过自律方可获得 顶级的欲望通过煎熬才可获得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郎朗,一位享誉国际的钢琴天才,他弹奏的钢琴曲行云流水,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纵观郎朗的成长历程,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原来,天才钢琴家郎朗的童年,竟然这么“痛苦”。 ![]() 郎朗不到1岁,便能哼唱《大海啊故乡》的调子,2岁半时,看完《猫和老鼠》的电视后,郎朗竟然跑到钢琴上弹出了影片的主旋律。 此时,父亲郎国任敏锐地意识到:“郎朗有出色的音乐天赋。” 于是,父亲当即决定让郎朗学习钢琴,从7岁开始,郎朗每天要练琴6小时,不能有一天落下。 ![]() 这样的练习强度对7岁的孩子而言,真的太残酷了。 郎朗看着别的同龄孩子都在玩耍、看电视,只有自己每次放学回来都要被强制练习钢琴,他心里很不开心,对练琴也失去了兴趣。 妈妈说:“孩子不想学,就不学了吧。” 爸爸却严厉地说:“孩子不想学就不学,那还需要我们父母干嘛。” 不管郎朗怎么哭闹,爸爸都坚持自己的原则,甚至在郎朗被钢琴老师批评之后,又给郎朗每日增加了2个小时的练琴时间。 有一天,郎朗耽误了2小时的练琴时间,回家后,爸爸大发雷霆,不仅胖揍了郎朗一顿,还臭骂他:“这两个小时永远找不回来了,你是个懒虫!” 自此后,郎朗再也不敢偷懒了。 ![]() 郎朗的童年,就是在这样残酷的训练中度过的,也正因为这样的磨练,郎朗在此后的多次大赛中频得第一,成为第一位受聘于柏林爱乐乐团和美国五大交响乐团的中国钢琴家。 一次,一个小朋友问郎朗:“我弹一个半小时就烦得不得了,你怎么弹八九个小时都不腻呢?” 郎朗回答说: “我刚开始练琴时也跟你一样,练不了多一会就烦了。 其实任何兴趣都一样,如果你把这个兴趣变成工作,都会遭遇一个厌倦期,但把这个厌倦期度过去就好了,度过去你就会更加热爱这个事情。” 而今天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郎朗感恩地说:“我很感谢我的父亲,没有他的逼迫,我就度过不了那个厌倦期,也就不会有现在这个我。” ![]() 其实,郎朗父亲的教育,一直饱受一些学者和媒体所批判,和如今所推崇的“快乐教育”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甚至,有媒体公然表示:“你看到了一个成功的郎朗,但你没有看到千万个被父母毁掉的郎朗。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扼杀孩子快乐的童年。” 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家长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变得“尊重”孩子,孩子不喜欢那就不学,孩子想放弃就让他放弃。 其实,这样的教育方式,表面看上去是尊重孩子,实际上,这就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 教育家张捷曾说: “我跟大家讲,兴趣是假象,再有趣的事情如果变成职业,都是痛苦的,都是艰苦的。 任何兴趣想做到顶尖,都需要经过残酷磨炼。在残酷的磨炼中,一定会遭遇兴趣厌倦期。 如果你的孩子在某方面有天赋,一定要逼他度过这个厌倦期,因为度过这个厌倦期之后,他就能获得高层次的快乐,但如果孩子度不过这个厌倦期,他就永远都是厌倦的。” 在“逼”孩子的过程中,要掌握好度和规则,耐心的引导孩子,不能因为孩子不听话、反抗,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做出伤害孩子身心健康的行为。 ![]() “逼”孩子度过厌倦期,这种行为,也许一开始得不到孩子的理解,但长久来看,这才是真正地为孩子的发展负责、人生负责。 爱孩子,不能只满足他的低级快乐,低级的快乐是一种消耗型的快乐,仅仅通过放纵就能实现,譬如: 孩子喜欢玩手机,就让他昏天暗地地玩,孩子贪吃,就让他天天胡吃海喝…… 这样的快乐非常容易获得,但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这样的放纵、这样的爱,其实就是“害”。 因为父母的不作为、不管,让孩子变得毫无节制、无目标、无毅力,直至一事无成。 我们或许并不认同郎朗爸爸这样的“虎爸”教育方法,但我们一定要成为帮助孩子成长,让孩子远离低级快乐的父母。 这个世界是很公平的,我们想要获得普通的快乐,就会遇到普通的挫折,我们想要获得顶级的快乐,就一定会经历痛苦和煎熬,只有坚持过去了,我们才能胜利。 对于孩子而言,我们就是牵引他们“熬”过去的那一个伟大的“恶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