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wtime | 慢时光 文/时光君-双木 慢时光原创 最近,郎朗的妻子吉娜成了热搜专业户。 自综艺《幸福三重奏》开播以来,吉娜凭借着神仙颜值和反差接地气的性格,便圈粉了无数人。“腰围只有56cm”、“生图能打”、“跟郎朗特别的缘分”……隔三差五就是一个热搜。 而她在节目中一刻也不愿离开郎朗,恨不得一天都挂在他身上,更是给大家喂了一大波狗粮。 难怪网友会说:能娶吉娜,是郎朗上辈子修来的福气! 朗朗,也堪称是人生赢家,作为平凡家庭中出生的音乐天才,他没有浪费丝毫自己的天赋,年纪轻轻便成为世界TOP级的钢琴家,现在更是迎娶美娇妻,走上了人生巅峰。 而朗朗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除了自身的天赋之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父亲郎国任。 01天才的背后,是父母的“逼迫” 在郎朗2岁半的时候,因为喜欢看《猫和老鼠》,跟着哼唱里面的音乐,有一天竟然在钢琴前弹出了基本旋律。 郎国任敏锐的意识到:“郎朗是个音乐天才!” 于是他决定让郎朗学钢琴,经过苦心寻觅之后,3岁的郎朗投入了沈阳音乐学院的朱雅芬教授门下学习钢琴。 朱教授在见过朗朗后,非常笃定地告诉郎国任:“这是一个很有天分的孩子,生来就是为了弹钢琴的,我一定会好好教他。” 这更加坚定了郎国任的想法:要把朗朗培养成钢琴家,不能浪费他的天赋。 于是他为朗朗制作了严酷的作息表,即使是在上学的时候,也要保证郎朗每天练琴六个小时。 郎朗在他的自传《千里之行,我的故事》中,也记录下了父亲逼他练琴的样子。
其余的孩子放学后可以看电视,郎朗只有在吃饭的时候才可以瞄两眼动画片,周末的时候,也别想去逛游乐园,就在家由父亲陪着练琴。 孩子贪玩的本性,父亲严格的控制,让父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在一次朗朗晚回家两小时后,郎国任开始歇斯底里地指责和咆哮,甚至拿出抗生素来伪装药片,恐吓朗朗: “这两个小时永远找不回来了,你是个懒虫,你没理由再活下去了,如果你不吞药片,那就去跳楼……” 直到,郎朗愤怒地用拳头猛砸墙壁,用自我伤害的方式,来发泄对暴君父亲的愤怒和抗争,郎国任惊恐地清醒过来,搂住郎朗,不住抽泣: “对不起,儿子对不起,我不想要你死。我只想要你练琴。” 从此,郎朗再也不敢耽误练琴。 成功后的郎朗回忆说: “那是一段残酷的岁月,但如果没有我父亲的那种逼迫,也许就没有今天的自己。” 虽然郎朗的成功,不值得效仿,也不可复制。 但这对曾相恨相杀、后相拥相爱的中国父子,还是给我们留下这样的思考和启迪: “对于孩子,到底是要快乐教育,还是要逼孩子一把?” 02“快乐教育”,一场巨大的骗局 快乐教育最开始被提出,是为了培养创造力、创新型人才,这当然是没有问题的。 但纵观现代快乐教育的具体措施和教育结果,却几乎一败涂地。 而其中最典型的反面案例,当属日本“平成废物”。 平成废物们是怎么炼成的?最直接的推手,是“宽松教育”的盛行。 日本政府从2002年开始全面推行“宽松教育”,内容包括降低课业难度,减轻学生负担,不公布成绩,不对学生进行排名,学习内容减少三成,上课时间缩减一成等等。 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日本成绩越来越差,从2000年的第1位一直下滑到了第14位。 而“快乐教育”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大多数都表现出了某些共同特点: 他们被称为“平成死宅”,安于现状,对人生没有欲望,奉行“及时行乐”主义,追求像猪一样生活…… 到了2016年5月10日,日本宣布将实行“去宽松教育”,这也间接承认了,“宽松教育”并非是正途。 更典型的对比,来自于欧美国家,他们的国家教育分为两套体制,公立教育与私立教育。 公立学校免费,奉行“快乐学习”,大部分学校在下午2:30就放学了,孩子们只需完成任务,就可轻松毕业。 私立学校学费昂贵,且要求相当严格,有些学校的竞争堪比中国的学校。 在私立学校优秀学生身上,都有一个流行的数字——4。 什么意思?“4小时睡眠、4杯咖啡、GPA4.0”。 要想获得满分为4分的成绩,每天只睡4个小时,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 显而易见,从两种学校出来的孩子,未来的命运也有着天差地别。 有数据显示,美国非教会私立学校只占总数的1.3%,但是这些私立学校有30%的学生可以进入常青藤,而美国公立学校进入常青藤的比例,还不到0.1%。 英国私立学校每年招收的学生总数占比7%,但是这7%毕业的学生要占据英国80%的精英阶层的份额。 看到了吧,这才是现在宽松教育、快乐教育的最大问题: 快乐教育,只能让0-18岁的孩子开心快乐,但之后,他们18-80岁的这段漫长的人生里,谁来让他们快乐? 18岁,不是孩子的终点,而是他们人生的起点。 快乐教育,就是把孩子的起点,建在了一堆沙滩上,一场大风、一次海浪,就足以摧毁全部“成果”。 03“兴趣是假象,教育一定有痛苦的成分” 音乐大咖刘欢,每次谈到自己的女儿刘一丝时,都不免流露出一丝丝的可惜。 他说:“我有点后悔小时候没强迫她学音乐。” 刘一丝的音乐品味其实很高,感悟能力很强,有时候还能给刘欢的音乐挑刺。 她小时候也喜欢弹琴,但就是不喜欢练琴。 刘欢和妻子觉得孩子不想练就不练吧,就没坚持让孩子坚持。 所以现在刘欢每次谈到女儿时,总有惋惜之意。 表面上看,孩子说什么就怎么做,这是尊重孩子,不逼迫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 然而家长们却忘记了很重要的一点: 孩子并没有足够判断力和自控力,他们的本能是畏难,是贪图眼前的快乐。 我的妻子,是一位舞蹈老师,她平常工作中最难的部分,就是与家长沟通孩子的上课问题。
这样的对话她经常遇见,很多家长怕孩子累,怕孩子哭,认为孩子不感兴趣,所以经常只是在孩子抱怨几下后,便替孩子选择了放弃。 但课堂上的事实却是,那些在家里说苦说累的孩子,只要一融入课堂就会有很强的表现欲,并不会出现厌烦的情绪,就算下课了也抱着老师不愿意走。 教育家张捷曾做过一个调研,结果发现了“兴趣”的秘密: “在残酷的磨练中,兴趣一定是有厌倦期的,如果度不过这个厌倦期,他就永远都是厌倦的,而能度过这个厌倦期,才能获得高层次的快乐。” 没有任何学习是可以永远保持快乐的,教育本身,一定存在痛苦的部分。 在这种短暂的痛苦面前,孩子容易退缩,因为他现在的目光不注意看到未来的快乐。 可我们家长因此就对孩子不停让步,给孩子更多玩乐时间? 这才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04父母的作用,就是逼孩子度过厌倦期 电视剧《家有儿女》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刘星和小雨吐槽妈妈没有给自己报名兴趣班,“如果从小培养我,我也会弹钢琴,或者拉小提琴,或者吹小号,或者吹萨克斯。” ![]() 刘星妈妈:“小时候给你报这班那班,想让你学,你自己不学啊!” 刘星:“我不愿意学,你就不让我学啦!那时候我还小,我还不懂事,难道您也不懂事吗?您就应该从小培养我、教育我,从小您就逼着我学。” 刘星说完,妈妈顿时语塞。 ![]() 对啊,孩子不愿意学,难道家长不知道让孩子学吗? 很多家长陷入了一个很大的误区:不愿意=不快乐,孩子喜欢就是快乐教育。 可真正的快乐,应该是坚持努力后获得的成就感带来的,而不是偷懒的快乐。 尊重不等于遵从,我们尊重孩子没错,但不能事事都听孩子的,在孩子产生厌倦时,我们家长必须要逼迫他度过。 真正爱孩子,不是给他无限的自由和一味放纵,而是适当的时候逼孩子一把。 曾听过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 “废掉一个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让他用喜欢的方式长大。”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作为父母,我不仅希望我的孩子能健康快乐地长大,还希望他能有一定的竞争力,能多一份生活的底气,能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不必闻达于诸侯,但也不要被时代的车轮碾压而过,如同蝼蚁。 为此,我必须要让他知道:教育,不可能没有痛苦、只有快乐。并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在关键时刻推他一把,帮助他学会坚持、懂得自律。 *作者:时光君--双木,90后,慢时光专栏作者,喜欢烹饪,热爱旅行。用理性认真思考,用态度安静生活。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个人微信号:shiguangjun33。本文授权自公众号:慢时光(id:manshiguang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