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傅雷家书》想到的

 江山携手 2016-03-30
很早就知道《傅雷家书》,但一直没有去看。今天晚上值日到初三年级办公室,闲聊中谈到了对子女的教育问题,班主任李老师提到了《傅雷家书》,并拿了初三语文书中所选的傅雷家书两则给我看。我迅速的浏览了这两则傅雷家书,深深地被信中真挚的父爱所感动,更被深刻蕴意的话语所震撼——“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廊清无累,真正解脱。”、“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也不是体力劳动,而是操心。”……这些堪称真知灼见,可谓至理名言。

    看完傅雷的两则家书,我的思绪也在“信马游缰”,乱想一通……

    想到了我的父亲。忆起78至81年在师专读书时,我们父子也是每月要互通一封信的。父亲写的信虽然没有傅雷家书中那么蕴意深刻的话语,但是字里行间同样透出浓浓的父爱,因此,每次收到父亲来信的几天,心里都是暖融融的,学习格外的用功。师专三年读完,我收到父亲的信共有二十多封,这些信我一直珍藏到94年,后来由于家从三中搬到二中,这些信被不经意的处理了,当时还不觉得什么,到2004年父亲去世后,就深感到是件永远不能弥补的憾事了。

     又想到了自己和儿子。儿子从小学到高中都在身边读书,不需要写信,在中科大四年的大学时间,由于有了发达的手机电话通信,我们也没有互写过一封信,有的也只是简短的手机短信。有手机通话固然方便,但是,电话中的通话并没有写信的功效。首先,写信可以思考成熟后再下笔,还可以更改,而通话是即时就要讲,完全是临场发挥,讲出来的话语就可能没有写信那样蕴意深刻,况且有些话还只能通过信写出来,不好口头讲出来的。其次,信有重新再看再教育的功能,而电话交谈没有。另外,信可以收藏,长久保存,不仅可以自己看,还可以留给子孙后代看。傅雷当时如果不是与儿子通信而是通电话,那么就不可能有今天看到的《傅雷家书》了。所以,我想现在的父母与远隔的子女联系不能只靠电话交谈,要和传统的写信结合起来,既利用电话的及时快速功能,又充分发挥信件的长效教育功能,两者结合,这不是更好么。儿子大学毕业现在上海工作了,下次打电话时我一定要他去买一本《傅雷家书》好好看看,今后与儿子除了电话联系外,还要适当的给他写写信。

     还想到了当前学校的学生教育问题。现在学生中“留守孩子”很多,家长长期在外打工,有的为了与孩子联系给孩子配了手机;有的干脆把孩子扔给在家的老人、扔给学校,一年到头不闻不问子女的情况,即使是对子女关心的家长也只是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而不会过问子女的做人和品行方面,更不会给子女写一封信。记得我校的有些班主任在召开家长会时,会要求每个学生预先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放在自己的座位上,给参加会议的家长看,家长看信后的感触是很深的。但是,班主任没有要求家长也给子女写一封回信,这是很遗憾的事。为此我想,要在学校广泛地开展家长与学生的写信活动,发挥信件的教育功能,让写信在学生教育中发挥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