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机油与乳化

 信仰的力量 2016-03-30

  2016-03-29 爱车人     爱车家

买不起房没关系,也要买车买车库,盘点中国人买车陋习让人胆战心惊,真是有钱没钱一起上,殊不知中国车价是全世界最贵,但就是这样依然愿意被挨宰。

  大怪之一

  好尽面子

  表现之一是在预算范围内,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只买大的、不买小的,只要三厢的,不要二厢的;

  表现之二是大家说好才是真的好,自己满意的不一定选;

  表现之三是后排空间一定要大,不管坐不坐人;

  表现之四是配置要看得见、摸得着,例如:空调要自动的,屏幕要大号的,方向盘要多功能的,镀铬条要多多益善等等。

  大怪之二

  必随大流

  大家看好的、马路上跑得多的、亲戚朋友在乎的、本地保有量大的,永远是主流。是主流就得跟,不跟怕吃亏;是主流就得随,不随怕丢人。

  观察中国车市销量表,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真正牛逼的车,往往藏于第二梯队。具体点说,销量前10的车,品质往往很一般,但销量排名10到20,反倒是卧虎藏龙,在买车时,很值得仔细看一看。

  大怪之三

  买车用车价格真的不便宜

  在中国和发达国家,汽车扮演的角色不一样,这点前面也提到过了。在我国是面子身份的象征,在欧美发达国家,汽车的角色更多带有使命属性,就是代步工具、生活工具。这个流通成本包括,繁多的配件运输费用。中国的收费站比肯德基的广告都多。

  汽车配件的运输、成品车型的物流运送到4S终端,都要花费不菲的物流费用,这些最终都要由消费者买单。 在我国,合资车企都是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共同控股。这样一来,同一款车就得分出两份利润来,你拿一份,我拿一份。这与一款车在它的本国直接销售来说,多出了一份利润。利润从哪里来,消费者最终买单。

  大怪之四

  漠视安全

  入门级车型从无气囊到标配两气囊,用了整整十年时间。不知道从标配两气囊到标配六气囊要用多少年。从没有任何操控配置,到标配ABS+EBD也用了很多年,不知道标配ESP要用多少年。侧门防撞梁、前后防撞梁,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更不知道要用多少年。

  大怪之五

  忽略操控

  汽车消费跟买衣服似的,穿在外面的要好一点,内衣就马马虎虎了,穿不穿名牌 Ku Cha 更无所谓了,实在没办法光屁股也行。底盘和悬挂常常被忽略,悬挂独立、不独立不关心,塌屁股、斜膀子不重要,加速肉、不防滑不要紧。

  大怪之六

  习惯违章

  闯红灯、强超强会、穿越双黄线、冲锋斑马线统统的要,礼让一点、避让一点、谦让一点统统的不要。国人的目标依赖症在车轮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大怪之七

  有车有库

  自己受点冻、吹点风、淋点雨无关紧要,爱车不能受冻、不能经风沐雨、不能受丝毫委屈。对象还没找,新房就有了;车还没买,车库就买了。


  大怪之八

  公车私用

  凡是“公”的,不花白不花、不用白不用,花了也白花、用了也白用,白花谁不花、白用谁不用?每年2000亿公车消费,有领导的份、有司机的份,有领导家属的份、有司机家属的份,一台公车能养数台私车,加油不花钱、修车不出血。

  大怪之九

  厌恶国产

  口是心非,一边抑制X货、诟病X系,一边粉丝油滑、加钱订车。买日系的有面儿,买德系的有范儿,买美系的不差钱儿,钱不多的也买个韩系,国产的就算了,但话又说回来,国产汽车企业也确实不争气,只会圈地搞钱从不发自内心的发展企业和汽车事业,扶不起的阿斗。

  大怪之十

  草菅人命

  撞人就撞死,撞不死再撞,再撞不死捅死。赔钱有保险,打官司有官爹,酒驾被抓有内线。 归根结底,所有怪现状的根柢在于“好面子”。

  

前驱、后驱和四驱 就这么回事!

文章来源:AutoLab


  汽车的驱动方式有前轮驱动,后轮驱动和四轮驱动三种形式,每一种驱动方式带来的操控特性都不相同。有些人一辈子也搞不清他驾驶的车是什么驱动方式,但另一些人却能在日常驾驶中都能感受得得前驱与后驱车的细微不同。

  因此体验驱动方式的不同,更多的时候在于你的驾驶方式和驾驶水平。

  后轮驱动,古老又经典的驱动方式

  最早的汽车是采用后轮驱动。之所以想到这种方式驱动方式,全是因为早期的技术限制,要知道汽车的前轮要负责转向的任务,如果把转向和驱动都放在同一对车轮,机械设计上就会显得很复杂,这是早期的技术无法实现的。

  后轮驱动的1935年宝马315-1 Roadster

  于是这种前轮转向,后轮驱动方式也是最经典的驱动方式。之所以说它经典,一是它最早出现,二是因为它能在操控性能和动力分配上能取得最好的平衡。

  后轮驱动的宝马5系结构,需要长长的传动轴把动力传递到后轮

  后轮驱动的汽车能够减轻前轮转向时的压力,而且动力输出很均衡,有利于提高操控性能,后轮驱动的车转向时如果超出极限,会出现转向过多的现象,这时后轮会向弯外侧滑。对于一般技术水平的驾驶者,出现这种情况是很危险的事,但对于技术好的驾车人士,这种情况能增加驾驶乐趣,甚至可以利用侧滑进行高速过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漂移”。

  宝马3系以操控出色著称,经典的后轮驱动布局

  1983年的宝马F1 Turbo BT 52,F1赛车从出现至今都是后轮驱动

  正因如此,世界上绝大多数大马力的车型,无论是大型的豪华汽车或者是高性能的赛车,几乎都是采用这种驱动方式。

  

                           

            前轮驱 动 ,  实用而且驾驶轻松

  最早的前轮驱动汽车出现在1934年雪铁龙7A车型上,那还是二战前的事情了。一般汽车引擎都是在车身前部,如果采用后轮驱动,就要设计长长的传动轴在车身下面穿过,这种方式一来会影响到车厢的空间,二来由于出现了多余的传动机构,会提高汽车的生产成本。

  1938年的雪铁龙TractionAvant 11B,最早采用前轮驱动的车型之一

  最初的汽车都采用后轮驱动,但后来人们发现,在下雨的时候,最严重的是在雪地上,后轮驱动的轿车变得特别难控制,一不小心就会发生侧滑甚至原地掉头的现象。但在这种环境下,前轮驱动的轿车却有很好的操控性能。

  前轮驱动的高尔夫7代结构,车重和空间都比后驱有优势

  前轮驱动的汽车在高速过弯的时候,当超出极限时,会出现转向不足的现象,车头会向外弯侧滑,和后驱的车相反。但相对来说,转向不足比转向过度要容易控制,因此前驱的方式更适合普通汽车。现在世界上大多数的的汽车都是采用前轮驱动方式,尤其是经济型轿车。

  高尔夫GTI一直是前驱小钢炮的代表,兼顾了性能操控和实用性

  不可否认的是,前轮驱动方式由于自身的限制,注定无法在很高性能的车上采用。但凡事都要一分为二来看,前轮驱动的汽车如果底盘设计好,也能获得很高的操控性能,标致系列轿车就是很好的例子。再如果动力输出太弱,那么后驱的优势就不明显了,例如宝马120i之类,操控并不比高尔夫GTI有多大优势。

  以前一般认为,200马力是前驱车的极限,如果动力输出超过200马力,前驱车将变得很难控制。而且由于前驱车是横置发动机,动力输出是左右不平衡的,这样加速时扭力转向的问题也变得很严重。也正是因为如此,高尔夫GTI从5代进化到现在的7代,仅仅是从200马力提升到220马力。

  最新一代Civic TYPER是目前最强大的前轮驱动车,纽博格林北环只需要7分50秒63

  当然也有不顾一切的前驱性能狂兽,例如高尔夫R和本田Civic TYPE R之类的半赛道机器,前驱的TYPE R动力输出已经达到310马力和400牛米,跑一圈纽博格林北环只需要7分50秒63,比当年的法拉利F430和奥迪R8还要快。不过这种为性能而生的前驱车并不适合日常使用。

  四轮驱动,后生可畏的性能控

  理论方面,四轮驱动最有效地将动力分配到四个车轮上,这将带来车辆操控性能的提高,比前轮和后轮驱动都有着更大的优势。但四轮驱动也有其缺点,主要是结构过于复杂,将大大提高车辆的设计难度和生产成本,而且由于机械的复杂化,带来过多的动力损失,还会带来额外的重量,如果应用在一些动力不足的车辆上,反而会得不偿失。

  1980年的奥迪quattro驱动结构,quattro是奥迪第一辆四轮驱动车型,四驱的优势为奥迪树立了品牌地位

  因此,目前四轮驱动还没有在轿车上得到很广泛的应用,即使是在一些高性能的跑车或赛车,也往往为了追求轻量化,结构简单而放弃四驱方式,而且由于这些高性能的车往往都是拥用十分出色的底盘,即使是采用后驱方式也有足够优秀的操控性能。

  宝马530xi采用四轮驱动,在雪地上行驶四驱方式优势巨大

  至于SUV中出现的四轮驱动,大多数只是为越野脱困而设计的,相当于另一套工作模式的系统,对提高公路性能几乎没有帮助。总之,四轮驱动的构成会更复杂,它又分为公路设计的四驱和越野设计四驱,我们以后再作深入讨论。

  文章来源:AutoLab

机油乳化是什么?怎样检查机油有没有乳化?


来源 车早茶


  有网友留言给茶哥:近两年经常听说”机油乳化“,机油乳化到底是什么?怎样检查机油有没有乳化?接下来茶哥就帮大家解答一下。

  左边是正常的机油右边是乳化的机油

  机油乳化一般是两种情况

  一是机油中进入了水分,水和机油互不相溶,而且之前溶解在机油中极性较强的添加剂会析出至水中,这样机油的清净分散能力,抗氧化性,中和酸能力大大减弱。国标GB/T 8028-2010《汽油机油换油指标》规定,机油含水量在0.2%以上时必须换油。如果在水分过多时依然按照计划换油里程换油,就有可能会对发动机造成损害。

  二机油过期而变质或是不同型号(不同厂家相同型号也有可能)的机油混合使用,导致机油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而变质,乳化。

  机油乳化的危害

  1、被乳化的机油在机械设备的轴承等处流出水时,很可能会破坏掉油膜。

  2、乳化液中含液态水分,停留在机械零部件表面,会导致设备零部件生锈,影响机组正常运行。

  3、被乳化的油沉积在润滑系统中,影响了润滑油的正常循环,从而导致机械设备供油不足,引发机械故障。

  4、被乳化的油品若不使用滤油机等设备进行及时处理,就会加速油品的整体老化。同时,老化后的油品又会产生环烷酸皂、胶质等有害物质,又加速了健康油品的乳化。

  5、在汽车机油被乳化后,极大地降低了发动机油的润滑作用,增加了各个机械设备部件中的摩擦系数,在机械设备工作中,轴承很有可能因为过热而损坏。

  检查机油有没有乳化的方法:

  1.可以用针管(不用针头,可套上长一点儿的胶管,注意可别搅在里头),抽出点儿机油来看看,再放回;

  2.拉出机油尺会带出一两滴机油,看颜色:乳白色、并且有些泡泡、有时候像烂泥浆一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