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经典——书法与现代生活

 醉古齋 2016-03-30



身处计算机泛滥的高科技时代,键盘、鼠标码字冲击着手写,然而荧屏的冷漠始终不如纸笔亲切自然。毛笔是具有温情之物。现代社会不断有人呼唤“书写”,证明割舍不下,否则该弃就弃了。米兰·昆德拉有一本书叫《生活在他方》,五个字总结出一种人生内涵——“我们的生活总在远方”。要到达目的地,必须有所凭借,对于国人来说,莫过于书法。人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会因为过度贪婪而迷失方向,高速发展的技术并不能完全满足人的需要。如今可以不研究书法,甚至不写书法,但可以收藏、品味。人生的内蕴力包括生命力、定力、耐力等三方面,无一例外可以通过书法获取。书法是一场“马拉松”,必须坚持到最后,技、巧、学、养需要同步,要有人生体验,知人识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终会人书俱老,实际上就是达到人生的圆融之境。




了解书法之前得了解自己。看着别人热也跟着热,却不知为何而热,难免有点莫名其妙。不懂也能喜欢,却未必体验到其中真趣,“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必须指出,今人与古人所处环境差异很大。首先是评价标准,从作品本位变成人的身份地位,有时不免令人感到迷茫和困惑,个人心中得有一杆标尺,所以“必须懂一点书法”。其次是心态上,古人名为业余,实是专业,今人看起来专业,实是业余。再次,人群持续分化,专业分工加强,人才分流,即便在爱好书法的人当中,有些已不用毛笔,受众欣赏水平对书法会产生影响。最根本的改变是,要学会处理书法与金钱的关系。古人只要写得好,现在不但要写得好,而且要卖得好,写得好未必卖得好,卖得好未必写得好,两种标准现在被统一起来。市场并非书法的终极目标,艺术始终有金钱无法评价的部分。所谓的市场化并不是书法的市场化,更不是人心的市场化,只是某一阶段、某个环节的市场化。书家一味妄谈财富,致使书家、书法、书作被混为一谈。有些书家存在赚钱的目的,变成练书法唯一目的就是赚钱。书家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需要养家糊口,但不是书家同样也要过日子,生存是人的本能,非书家专属,改善个人物质生活是世俗社会普遍遵循的逻辑法则。一般人只有一种自然人角色,书人是艺术家与自然人相重叠的双重角色,时不时会表现出另一面。书法为一元性,属于精神产物,不直接与钱挂钩。书人是二元性,寻求精神与物质需求的平衡,但始终无法平衡,有水平没有钱,有钱没有水平,正因为如此,个人命运悬殊差别,书法才会千姿百态。




概括地讲,目前对书法的态度主要有三种:一种生存方式,一种谋生方式,一种生活方式,表面上接近,实际上完全不同。艺术作为生存方式,显然是理想境界,艺术是人生的全部。但在现实中,人总免不了衣食住行,少不了世俗的责任和义务。艺术作为谋生方式,世俗地去看,无可厚非,却存在有辱斯文之嫌,从艺理上来看,格调很难提高。书法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介于二者之间,生存是必要的,理想又不可缺,大多数人喜欢的方式。书法是艺术创作,同时也是消遣。因为真正的艺术要普遍地进入社会各个阶层,必须有许许多多的人把书法当作一种消遣来对待,绝不抱着垂诸不朽的希望,在自然发生的情感中才能找得到艺术的真实精神。艺术保持着游戏精神时,才能够避免商业化倾向。游戏是没有理由的,而且不需要也不应该有理由,这就是游戏的特质。艺术商业化犹如人的“肝硬化”,对书法肌体存在危害。如果说,历史中的书法有社会需要服务的功能,如科举、抄写佛经、墓志、造像,是一种从属性行为,而今书法逐渐变成纯粹的艺术形式。也许有极少数人带着玩世不恭、随意粗俗的态度,但始终会有一部分最近的人群,奉献终生,否则就没有书法的原创和进步。




书法需要慢生活,太快了不行。正如一位西哲所说过:“生活的最高目标是惬意”。德国荷尔德林的诗句表达就更明确了:“诗意地栖居于世”。“诗意地栖居”本质是“私人的栖居”,最重要的是心境和心态,必须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才能理解,才能实施。书家正是情感丰富之人,书法也完全是私人化的事,可以赋予“私人空间”丰富的精神内涵。当下整个社会加速度、高节奏,可以区分出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公共空间即集体空间,显示了社会化的一面,私人空间就是“躲进小楼成一统”,完全按照自我方式来选择想要的生活。公共空间对公众利益负有特殊责任,但不能让任何人都去适应各种环境,需要私人空间,才能做到“以人为本”。说到底,公共空间是一个大众参与并不断展现生活变换的过程,只有在私人空间中才会有个人的本来面目,做到自然而然。寻根究底,“人道顺应天道”就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原型,这种文化性格决定了不能征服自然、戡天役物,而要顺应自然,正如钱穆所说的:“中国文化的特质,可以‘一天人,合内外’六字尽之”,老子的“道法自然”,庄子的“依乎天理”,孟子所说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皆体现出自然主义性格。很多人都认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世外桃源生活即是“诗意的栖居”,其实不然。因为居士的心态还停留在尘世中所谓的力量与理想中,并没有完全做到自然而然。“自然”说起来很玄,其实也很现实,辛弃疾词所描述的便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对现代人来说,辛稼轩提倡的意境看似简单,其实已过于奢侈,现在既没有“人约黄昏后”,也没有“明月何时照我还”,无法体验自然,因为没了私人空间。现今提倡“回归自然”,不过是对已失去的生活方式的还原。西方哲学中有遥相呼应者。海德格尔曾对古典技术和现代技术加以区分,认为古典技术不存在与天道对立的性质,现代技术才是形成今天人类生存困局的原因,故而开出“技术的艺术化”的药方。在他看来,艺术不过是真理的澄明,而真理的澄明归根到底不过是本来如此者的显现,而这正是中国哲人“道法自然”的说法。




书法可以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入口。想了解中国文化,不妨从书法开始。在我看来,书法可以划分为神鬼世界、人情世界、功利世界三个层次,分别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从形式上来看,甲骨、钟鼎、汉画、墓志等属于神鬼世界,深暗色彩和清冷线条,令人感受到畏惧、庄重。汉画像砖及各种漆器上的图案,能够感受到一丝浪漫色彩。西汉时期的竹木简,欣赏中可以想象到柔软锋颖毫恣意纵横跳跃,竭力贯通、恣意直下的拖笔一泻千里,波磔厚重夸张而毫无顾忌,瞬间有了人性之美。魏晋时期的手札尺牍,透露出人世间的情味。书法是时间的纽带,在无数轮回中,由生者世界跨入死亡世界,肉体消失,精神永存。因为书法,可以看到古人是一种什么样的活法,今人与古人在精神上可以毫无障碍地沟通。神鬼世界中心存敬畏,人情世界有内心交流,功利世界会因现实需要而扭曲本性,可以展现人性和神性。在历史演进中,则有文化传统——书法传统——当代传统这样一种变迁,在时间上对照,从三千年到三百年再到三十年。三十年就是当下生活的现实时代,三百年是封建社会的最后时光,预示着近现代社会转型,三千年是一个统称,文字起源便是书法的开端,书法历史比国家还要长。书法实际上就是我们自己,书法在人心中,人心在书法中。




书法在近几十年时间里,经历了权力时代,当下正处于资本时代,最终将进入文化时代。书法是与时间共存亡的,既是古典的,也是现代的,一如人生活于传统,生存在当代,追求永恒,向往未来。书法像三餐饭一样平常,也一样神圣,不但是生活的一部分,本身就是生活。


平台约稿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