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米西 戴维是一位中国通,在美国特拉华大学当中文教授,并在西雅图开武馆教授拳击和太极拳。 戴维对太极拳很有兴趣,也很有研究,写过多篇有特色的太极拳文章,这也是我对一个美国太极拳迷感兴趣并进行采访报道的缘由吧。 说起太极拳,戴维兴致勃勃。他说,中国是一个古老神秘的国家。1996年我第一次到中国旅游,在北京朝阳公园第一次看到很多很多老年人在打太极拳。当时我还不知道这个叫太极拳,只见他们很慢很慢的比划,像跳舞一样,就好奇问我中国的学生杨“这是什么舞蹈?”杨告诉我,这是中国的传统武术,叫太极拳,是中国最好的功夫。我听了哈哈大笑,中国的功夫是李小龙,李出手快,有力量,脚更厉害,李才是中国功夫。杨没有理我,叫了一个瘦小的老头,体重大概120磅,介绍给我说是他们的老师,让我试试太极拳的厉害。老头叫我用力推他,我的体重差不多240磅,怎么用力也推不动他,不知道为什么我自己摔倒了,几次推了都自己摔倒了,我这才相信太极功夫的厉害,也才对太极拳有了兴趣。 我每年都要来中国学习太极拳,已经16年了。我喜欢太极拳。太极拳和拳击不一样,看上去很慢,也没有用力气,打起来很快,很有力气。这就是中国人说的“劲”,中国人的“劲”和我们的“力”是不一样,很容易混淆,“力”和“劲”不分清楚,就没办法了解中国功夫了。 在中国的字典中,“力”和“劲”是通用和有区别的。“力”就是力量,力量的大小称为力度,“力”产生于筋肉的收缩;物理学称“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方向、大小和作用点”三个特性。“劲”既是力气、力量,也指精神、情绪、兴趣。“力”只有解读力量一种词义,“劲”比“力”多了一个精神意识。 我本来喜欢拳击运动,拳击运动是通过肌肉的收缩产生力,收缩越强烈力越大,力对人体做功产生了运动。太极拳是反过来的,是放松肌肉,肌肉越放松,意气越通畅,劲就越大。“劲”的肢体运动产生是被动性肌肉收缩,这种被动性肌肉收缩是不产生力的。所以太极拳是“用意不用力”,这是太极拳运动和拳击运动的差别。太极拳很有科学原理,是中国人对科学的一大贡献! 太极拳没有力怎么打人呢?很多人不理解。太极拳用劲打人,“劲”是人体重力作用于地面所产生的反弹力,通过意气合成的整劲打人。从物理学的概念来解释,“劲”就像能量波,波动不是简单的直线运动,是由中心向四面开花,好比水波、光波、声波、电波,又不是单纯的物理能量波,是高级的物理和心理结合的运动。所以,拳击的力量,力象子弹,只有一条直线,对手容易避让,也可以被拨开或牵走。太极拳的运劲,就像不断的画圆,中国人叫缠丝劲,源源不断。太极拳的“劲”象一颗随时要爆炸的炸弹,不知道在哪里爆炸,爆炸就像四面开花的能量波,不是一个作用点,是无数个作用点,让你不知道怎么防才好,只好认输。 拳击的三大要素是力量、速度和技术。太极拳的“劲”,中国人叫“内劲”、整体劲。大家都知道的,整体的力量大于局部力量。拳击的直线发力,正好被太极手画圆牵走而摔倒,中国人叫“四两拨千斤”,太厉害了。拳击也有勾拳弧线,是腰部带动手臂做的纯力量型的弧线,很容易被对手看出来。太极拳的弧线,是内部“丹田”力的气,在意识指挥下,不用力气的用手臂画圆,大圆小圆浑身都是圆,你不知道看哪里好,这就是中国人的太极圆,来源于古老的太极图。 拳击只有两只手,太极拳不用手,浑身都是手,每个关节都在画圆,每个关节都是手,都可以打人。上帝啊!太奇妙了。拳击在手上用力,是局部的用力,就会在腰、肩、肘、腕的各个关节点上产生支点。而太极拳老头的身体很柔很松,一直松沉到脚底,他们的支点在脚底,和地球连在一起,稳稳的。我推他,他的支点在脚底下,他就把你的力引到地下去,却动也不动。我推上去,手想缩回去,回不去了。我的人体重心在他的身上,他就顺势把我的重心移到他的身后,或者借我回去的力气,轻轻的把我推出,推倒了,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我要保持重心和他们硬推,他们就借我身上的支点,像大杆撬小杆一样,会很轻松的把我撬走,中国人叫“拔根”。现在想起来了,当时我就是这样被老头撬走,推倒的。 我们的拳击是直线运动,是单线的矢量运动,一拳打出去,要缩回来再打第二拳,换拳的时候有停顿。太极拳的“劲”是沾在你手上,他们的“劲”就像缠丝流体一样,不断的从身上发出来没有停顿的,随时把你打倒,没有停顿的就比有停顿的要快很多了。特别是太极拳的短劲,手根本就不用缩回去就发劲打你,是突然之间从体内爆发出来的巨大冲击力,把你打出很远。这种就像一辆静止的汽车,突然加大油门把你撞倒,你想让开,他的汽车劲会跟着你的重心方向转,连续不断的来撞你,直到把你撞出很远。又像铲车把你铲起来,又像压土机把你压下去,中国人叫“八门别劲”,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太极功夫太棒了。 速度、力量和技术,太极劲是我见到最好的功夫。现在,我有很多中国老师,在西雅图也有中国老师,中国人有太极功夫的都很友好。我喜欢中国文化,中国的道家文化,喜欢中国太极功夫,喜欢中国的太极拳老师。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尊师重道”,我很喜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