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脾病用药法要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6-03-30

     脾脏病用药法要

脾脏病用药,以辛为体,以甘为用。辛甘化苦的格局。,

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的功能主要就是化痰湿之气,因为是太阴之地,甘可以增加湿气,苦可以减少湿气,所以内经上说,太阴之地,以甘为补,以苦为泻,是针对阴气来说的。而客是对邪气来说的,也就是阳气的气化反应方向。

     甘可以增加湿气,而要是袪湿气,需要辛味的加入进行通行开散。湿气的开散也就相当于祛湿了,产生了和苦的力量相同的结果,但是这里面有区别,不同的辛所运行方向可以在过程中得到很好的控制,不同的甘所引导的层次也可以在过程中得到控制,所以辛甘化苦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进行过程的控制,而单纯的运用苦的力量的时候容易受到局限【当然也可以通过选择药物品种进行选择和对辛甘化苦的苦进行引导,这里面都是很活跃的,可以给人一个非常开放的思维空间】,比如四逆汤,甘草觉得了太阴的层次,但是换成其它的也是可以的,轻的比如轻清的黄芪也可以,重浊的比如赤石脂也可以,配合的附子和干姜也可以换成辛味的半夏南星之类的。二陈汤不就是陈皮和半夏之辛配合甘草之甘确定了去痰湿的吗,其实四逆汤也是去痰湿的,只是更注重于阳气的通行而已。所以四逆汤也叫泻脾汤,而一旦加入人参两甘对两辛力量反过来了就成了补脾汤了。这里面就是一个内气向那个方向流转的问题。而药物就是引导元气流通方向的力量。所谓的补泻本质上是对内气运转方向的改变而已。

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治疗重症必须从这里开始进行元气的生发。这里的辛从四大来说是空,因为先天真一之气从虚无中来,所以空中生发先天元气通过后天饮食的摄入化合成后天元气,【中医的思维是以象进行演绎,而不是以理进行演绎。就如传统的术数以象推不以数推一样{据说传统数学演算方法32种,加减乘除只是其中四种以数推演的}】。而病气也是通过肝脏的疏泄传到到脾上来,有脾进行代谢的。实证的传变在五脏中按照五行相克传变的,因为人体对饮食的摄入也是一种免疫反映。但是正是这个人体自身先天元气对饮食摄入的免疫过程中导致了元气的生发和流通。【在这个环境中可以暂时这么理解的,】人的生命才可以正常的运转。所以生也饮食,死也饮食也。所以胃气为治病之根本。根本原因都是从这里来的。在饮食的过程中因为饮食摄入的食物的性味反过来又决定了后天元气的运转方向和内容。所以古人说,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

   对于大病来说,这个地方是整体生化的基础,辛甘化苦是从后天脾胃借助饮食的生化补充先天元气的开始。记得我在还没有真正临床之前,一个患者生小孩后身体发热,用的是熟地 肉桂 白术 人参这个方子,当时也是半借助于灵感。结果这个方子三剂后胃气大开。发热等等的也全部消失。因为生孩子后肾水消耗。导致了火气独旺,发热只是一种虚火上炎。这点在我以前写的东西中也有过详细的介绍。白术 熟地 肉桂 这三种力量的组合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将后天脾胃之气和饮食的组合返还先天,肾间动气的生发才是一身生命的根本动力。只有具备了这个基础,才可以谈治疗大病。

   青囊秘录上讲。淡为诸味之祖。咸为诸味之始,生命的源头来自水的流通。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以天一之水的形成必然从淡味中生化。而淡味也可以淡化一切的阴的味道的偏性。所以要是本着这种养生的目的的用药规则也就是以茯苓 牡蛎 为格式的用药法则了。本着养生为目的的用药法则在治疗重大疾病的时候也就只有一种模式了。这点也就是后面我们说的肾病用药法要的规则,和这里其实是一致的,

  心为太阳之地,所以用药纯阴,脾为太阴之地,所以用药纯阳。背景不一样。阴地运化的是阳,而阳地运化的是阴。天下模式莫不如此。其实在辛甘淡咸苦酸这六味中。苦咸酸为阴。都是一种收缩的力量。辛甘淡为阳 ,都是一种开散的力量。其中还有厚薄。至于所说味之厚着为阴,味之薄者为阳。是从整体来分别的。从气味的整体来说。气之厚着为阳,气之薄者为阴,也是从功能上立足分别的一种说法。

   从一种概念的演绎到一种象的状态的演绎才是学习中医和传统文化的根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