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棚黄瓜亩产20吨秘籍

 阳光普照一生 2016-03-31
 大棚高产第一人   黄瓜亩产20

----------山西省晋城市北流镇李广亮黄瓜超高产栽培经验

一、改革育苗方法,培育壮苗 

选择耐低温、弱光、抗逆性强的丰产品种

改苗床喷灌、漫灌为畦底渗灌。 

传统育苗,在苗床上部喷灌或漫灌,板结土壤,土壤缺氧,影响根系发育;而且苗床空气湿度高,灌溉后植株残留水膜,为病菌侵染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病害发生频繁,危害严重,打药多,用工多。

土壤处理:李广亮的做法是:按每立方米营养土用农夫稼园“唐润”100毫升加48%毒死蜱100毫升加适量的水喷湿营养土掺匀后待播。这样处理的营养土无虫卵、无病菌,黄瓜苗期无虫无病,基本不用打药。

苗床底部整平后,铺设1.5米宽塑料薄膜,薄膜边缘搭在畦埂上(苗床尾部薄膜边缘高于畦底1厘米,以利排除多余水分),在薄膜上面排放营养钵(或在膜上铺设小石子,石子上铺设破旧草帘或碎草,上铺设营养土),在薄膜上灌水,利用营养钵底部排水孔和土壤毛细管吸水,满足幼苗对水分的需求。如此处理,秧苗营养基质中的水、气比例处于最佳状态,根系发达、活性高,且植株地上部分不接触水分,保持无水膜状态,各种病菌难以侵染,病害少、甚至不感病

幼苗根外补营养,促苗健壮,优化花芽分化,提高花芽质量。 黄瓜幼苗出苗后2片真叶时进行花芽分化,此时营养体小,叶面积少,有机营养生产的少,而此时是黄瓜植株生长最快时期,发根、长秧和分化花芽同步进行,营养竞争激烈。由于有机营养不足,所以瓜苗生长慢、瓜苗弱,花芽分化质量差,用农夫稼园“青枯立枯”一袋两桶水加黄瓜专用奶肥加150倍红糖混合液,细致喷洒秧苗,直接补充有机营养,既预防了病害发生,又促苗发育,瓜苗根系发达,叶片肥厚、茎蔓粗壮,花芽分化质量高,雌花多下垂开放,花大花厚、色泽鲜艳,座瓜率特高。

二、改革栽培方式 

改平畦栽培为“M”型形高垄栽培,减轻土壤板结,提高土温。

 温室传统栽培黄瓜多为平畦栽培,这种方式灌溉时水量大,肥水流失严重、土壤板结、缺氧,制约了黄瓜根系发育,黄瓜根系不发达,发根量少,根细、根浅,根深仅20厘米左右,不耐旱,不耐寒、呼吸弱,直接制约最后的产量结果。

李广亮实行高垄栽培,方法如下:焖棚结束时,把发酵腐熟的肥料均匀撒入温室土壤中,用旋耕犁细致耕翻2遍。后整“M”型小高垄,垄高20~25厘米,垄顶部宽80厘米,土垄中部整成深10厘米、宽25~30厘米的灌溉沟,每两个“M”型高垄之间有宽40厘米、深20~25厘米操作行。黄瓜植株铵40厘米行距定植于“M”型高垄顶部。 

实行“M”型高垄栽培,显著增大土壤表面积,一般比平畦栽培土壤表面积增大25 %左右,土壤接受热量多,土温高,中午5厘米深处土壤温度可比平畦栽培的土壤温度显著高。从而在较大程度上可预防低土温对根系的危害,促进黄瓜植株根系发育,根系发达。

高垄栽培,灌溉沟小,灌水量少、节约用水、减少肥水流失,且土壤透气性明显优于平畦,根系活性强。根系发达,从而为黄瓜丰产优质打好基础。

改定植时随即封土为下午或翌日土温提高后封土。  

传统栽植方式是随栽植,随封土,并用力按压根际土壤。这种方法根际土壤板结,土壤温度提升慢,伤根严重,新根发生慢,缓苗慢。 

秧苗放入栽植穴内,灌水后先不覆土封穴,只用少了细土覆盖露根,不让根系裸露,待下午13点或第2天中午前后,穴内土壤温度提高后再覆土封穴。这样做根际土温提升快,土温高,新根发生快。封埋土坨时不按压根际处土壤,秧苗土坨不散块、不伤根,土壤透气性能好,根系活性强。

三、改革施肥技术 

传统施肥以复合肥为核心,复合肥元素单一,缺少微量元素和活化土壤和提高复合肥利用率的物质因素。李广亮改施复合生物菌以色列昕爵国际“旱可丰保水控释微生物有机无机复混,减少基肥与氮肥施用量。 

温室传统施肥,为大量施用鸡粪和速效化肥。不施用或极少施用生物菌或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结果数年之后,室内土壤土体破坏、耕性恶化,盐碱化或酸化严重,土体结构、理化性状遭受严重破坏,产量迅速下滑,菜农只好花大力气换掉室内土壤。这是一种投资大,效益低的错误施肥技术。

土封穴。这样做根际土温提升快,土温高,新根发生快。封埋土坨时不按压根际处土壤,秧苗土坨不散块、不伤根,土壤透气性能好,根系活性强。 

施用以色列昕爵国际“保水控释微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后,土壤有机质没有减少,而氮素施用量显著下降,降低了土壤溶液浓度,彻底解决了烧根现象发生,黄瓜植株健壮、苗相整齐,结瓜期提前11天以上,经济寿命延长30余天。

旱可丰保水控释微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有益生物菌施入土壤后,快速繁育增殖,增殖过程中它从土壤和肥料中吸取大量的游离态和已经被土壤固定的肥料元素,并把这些元素转化成为活的菌体(有机质)。

菌体大量增值的同时能分泌抗生素,抑制并消灭土壤当中的有害菌类,减少病害发生;能把肥料和土壤中的各种有害物质(如无机态氮素)较多的转化为无害化成分(有机态氮素)。 

菌体不断增殖也不断死亡,死亡的菌体(有机质)会迅速转化成土壤腐殖质。这样就将土壤中的各种速效、无机态肥料的大部分转化成有机态缓释肥,土壤腐殖质含量迅速增加。

土壤中的腐殖质含量虽少,但对土壤性状和黄瓜的生长状况影响是多方面的: 

腐殖质能不断地分解释放氮、磷、钾、钙、镁、硫等各种肥料元素,满足作物生长发育对矿质元素的需求。同时腐殖质分解过程中能源源不断地释放二氧化碳,特别是对温室内因通气较少造成的二氧化碳不足,有很大的缓解作用,进而提高黄瓜叶片的光合效率。

腐殖质具有粘结作用,可以促进团粒结构的生成,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通气性,调节水气比例,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并使土性变暖,耕性逐渐优化,促进根系发达。

生长期按照常规时间施用农夫稼园复合型滴灌原液每亩510公斤,以及中期用农夫稼园高磷高钾高效复合型冲施肥每亩510公斤。

李广亮施用结果表明:黄瓜整个生育期生长健壮,瓜长瓜匀,达到了自从施用冲施肥以来空前的效果。

李广亮在黄瓜生育期内定期叶面喷施“农夫稼园有机锌、有机硼、有机钙”杜绝黄瓜因缺乏微量元素而产生的生理性病害等。

四、改常规调温为高温度大温差调温,以高气温提高土壤温度、减少病害发生,以大温差促进营养积累。 

目前在温室黄瓜栽培的温度管理上,传统方法实行28--30度开口通风。然而温室是基本封闭的栽培设施,其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等诸多因子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不同于露地环境条件。环境条件的变化,必然引起作物生理特性的变异,因而在温室栽培中,照搬露地环境条件下的适宜温度数据来调节温度,就难以满足温室黄瓜生长发育的需求。

李广亮实行清晨通风30分钟,后封闭风口升温至3335℃,不高于37℃;14时后适度通风,逐渐降温至25℃,16时后降至22℃左右,夜晚在草帘底下适当开启风口,预防室内起雾结露,晚18--22点维持室温16--18℃,不高于20℃,22时到第二天清晨拉苫时维持1216℃。不低于10.若遇阴天,白天为1418℃,夜晚为812℃。

这样调控温度,黄瓜生长健壮、高产、优质,且少病害发生,其主要依据是:

教科书中注明的黄瓜生长发育的最适宜温度范围,在露地条件下,它基本上是科学的。但是黄瓜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比其最适宜温度范围宽广的多。在露地条件下栽培,多为春种,夏秋收获,其开花结果阶段正处于高温季节。此时期大多数地区,气温多高达30--35℃,有时高达37℃左右,高温时间每天长达10多个小时,夜间气温多在20℃以上。地温和气温基本一直,傍晚至翌日8点近14个小时的地温高于气温,长时间处在25--37度之间。高土温使黄瓜的根系发育良好、扎根深、发根多,根的活性高。根深则叶茂,叶茂而瓜丰。 

温室的温度变化规律不同于露地条件下的温度变化。首先在温室中空气温度高温时间短,低温时间长,仅13点前后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处于较高温度。第二温室中空气温度上下之间差异大,随着高度的下降,温度越来越低,特别在叶面积系数较高时,由于叶幕层的遮阳作用,由生长点向地面测量,其温度下降梯度十分明显,一般生长点处的温度可比开花结果部位和主叶幕层处的温度高2--40C,地面处温度比生长点处温度低570C。进入严寒季节,地面处温度可比生长点处温度低5--80C。只有采取高温管理,才能使总体温度趋向合理。如黄瓜生长点处的气温在340C左右,那么其主体叶幕层的空气温度恰在28--32℃之间,处于黄瓜光合作用的最适宜范围,开花结果部位温度也恰好处在最适宜温度范围内。

经测定进入寒冬后,温室内白天5厘米深处土壤温度可比室内气温低5--8℃,平畦栽培土壤温度可比生长点处空气温度低8100C(表2)。其深层土壤温度更低。其温度变化范围一般在1325℃之间。一昼夜当中长达20个小时左右,土温低于18℃,比黄瓜根系生长发育最适宜的土壤温度25340C8160C。土壤温度低,不但不利于黄瓜植株根系的生长发育,导致发根少,根系吸收能力差,生理活性低,而且还会引起多种生理性病害的发生,甚至于烂根、沤根,导致植株死亡。

大自然选择的结果造就了黄瓜的根系发育要求高土温,特别在开花结果阶段要求土温更高,高土温能促进根系发育,增加发根量,提高土壤微生物和根系活性,促进根系对水分及营养元素的吸收。从而达到促进地上营养体的生长发育,提高黄瓜产量、品质的目的。因此在温室栽培中,维持较高的土壤温度,创造适宜根系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对黄瓜的生长发育尤为重要。

要提高土壤温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气温来加热土温。只有采取相对的高气温管理,才能提高土壤温度,使土壤温度在较长时间内,稳定在根系发育所必需的适宜温度范围之内,改善根系生态环境,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根系活性。才能减少和避免低土温对黄瓜植株的危害,并预防生理性病害的发生。

温室栽培,因全面积覆盖地膜,土壤水分蒸发量大幅度减少,加之土壤水分供应充足,从而加速了叶片的蒸腾作用,降低了叶片温度,使叶片温度一般比空气温度要低3--6℃。十几年的试验表明,一般温室开启通风口时,二者温度相差5--6℃左右,不开通风口时,相差3℃左右。因而即使空气温度明显高于光合适宜温度时,其叶片温度仍处在光合作用适宜温度范围内。

李广亮种植结果表明:“各种蔬菜作物,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光合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黄瓜和番茄的光合作用最适温为28--320C

高温可显著降低空气的相对湿度,抑制病害发生。空气湿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在空气含水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空气湿度随气温的增高而降低。而室内病害的发生又与温湿度关系极为密切,绝大多数真菌及细菌性病害,其发病条件都要求较高的空气湿度(85%以上)和适宜的温度范围。若能把温度提高至32--35℃,空气相对湿度降至80%左右时,对黄瓜生长发育较为有利,而在这样的温湿度条件下,绝大多数真菌类病害和细菌类病害都难以发生。其中最常见的、危害最为严重的黄瓜灰霉病、霜霉病等病害都不再发生或极少发生。

李光亮种植实践证明:温室栽培黄瓜,白天温度控制在3235℃,不高于37℃,上半夜温度控制在1620℃,下半夜1410℃,黄瓜植株健壮,经济寿命长,产量高,且无病害发生、或很少发生病害。

五、改善并延长光照时间   

目前温室传统管理方法,拉帘晚、放帘早,很少清擦棚膜。结果室内光照弱,见光时间短,制约了黄瓜产量的提高。 

实行及时清擦棚膜,后坡及后墙上部张挂反光膜,改善室内光照条件,清晨日出时随即拉揭草苫,落日时放苫,延长光照时间2小时左右,可显著提高光合产量。

六、改明水灌溉为膜下小沟暗灌或滴灌,改大水漫灌为小水勤灌,改白天灌水为晴天清晨灌水。

明水灌溉、大水漫灌,土壤板结,肥水流失严重,水分蒸发量大,室内湿度高,诱发病害;白天灌溉,引起地温急速下降,且不利于增温排湿。灌溉做到三看,看秧、看地、看天气决定是否浇水。选晴天、每天地温最低时的清晨膜下暗灌或滴灌,把间隔时间由2030天改为:小水勤灌,室外温度达20度以上时每351水,20度以下时每5101水,严寒季节每15201水。如此操作,不降低地温,防止土壤忽干忽湿,每次灌水量较少,减轻了土壤板结和肥水流失,显著降低灌溉时的室内空气湿度,实现了不感染病害或极少发生。

七、严格调控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的矛盾 

黄瓜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步进行的蔬菜作物,营养竞争激烈,如果营养生长过旺,则对生殖生长不利,产量下降;反之生殖生长偏强,则会减弱植株营养生长势力,瓜秧迅速衰弱,产量亦随之下降。因此必须及时、适时调节2者的矛盾,维持健壮生长势力,保证产量增长。

具体方法:维持生长点嫩绿,叶片大小适中,开花雌花节位在顶端56节(50厘米左右),雌花下垂开放,成瓜节位在911节(100厘米左右)。若开花节位少于4节、成瓜节位少于8节、离生长点高度小于80厘米,应适当摘除生长点部位雌花,并要提前采瓜,疏除过多幼瓜,减少负载量;并提高夜温至18--20℃,结合浇水,冲施农夫稼园高磷高钾冲施肥,促发新根,以根促秧,维持瓜秧健壮。

并每隔10天一次叶面喷施农夫稼园叶面奶肥,促进营养生长;地面结合耧锄瓜垄,改善根系缺氧状况。

若开花节位多于6节、离瓜头达60厘米以上、成瓜节位多于12节、离生长点长度大于120厘米以上,则应适度减少浇水、降低夜温、推迟采瓜,勤喷施农夫稼园“单品有机硼”溶液,提高座果率。

摘除多余雌花。健壮植株每3节选留2--3瓜,瓜秧衰弱时隔节或隔2--3节留1瓜,其余雌花及幼瓜及早疏除,减少营养消耗。 

实行以上管理措施,主动协调了植株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的矛盾,减少了消耗,瓜秧生长稳健,座瓜率高,不发生花打顶现象,畸形瓜少,产量品质都得到大幅度提高。

八、科学防治病虫害 

铲除病虫源,改清秧于室外为就地掩埋灭茬。 

传统清秧都是把病虫叶、病虫瓜和拔除的瓜秧随意扔在室外,结果植株残体上的病菌虫害继续繁衍、释放,到处传播,病虫害发生频繁严重。

在前茬拔秧前浇足底水,待墒情略显干时剪秧,剪除的瓜秧,就地铺设在操作行沟内。后清除地膜,用铁叉松动土垄,拔除残根,装入容器带出棚外晒干烧掉,后用15002%阿维菌素液细致喷洒残穴,最后将瓜垄土壤掘翻覆盖在老瓜秧上面,随翻掘覆土随喷“二合一”药液,即“阿维菌素和农夫稼园“唐润”,消灭残留根结线虫和卵以及土传病菌。黄瓜瓜秧是黄瓜最佳肥源,清除后在室内就地掩埋封闭,经土壤微生物作用,既较彻底的消灭室内残留病虫害,减少残秧污染环境,散发病虫,又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肥源。

平时注意观察,发现带病的叶片、瓜条和花蕊,及时摘除,随即在室内操作行中挖穴深埋、或带出棚外填入积肥坑内掺加生物菌,覆严薄膜封闭发酵,沤制成有机肥,落秧时摘除的老瓜叶及疏除的幼瓜随即在室内操作行中挖穴、或挖沟掩埋,变害为肥,清除病菌,又能释放二氧化碳,提高光合效能。

黄瓜疫病

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以茎蔓基部和幼嫩节部发病最重。幼苗被害初呈暗绿色水浸状软腐,病部缢缩,后干枯萎蔫。成株发病,先从近地面茎基部开始,初呈水渍状暗绿色,病部软化缢缩,上部叶片萎蔫下垂,全株枯死。叶片发病,初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水浸状病斑,边缘不明显。湿度大时,病斑扩展很快,病叶迅速腐烂。干燥时,病斑发展较慢,边缘为暗绿色,中部淡褐色,常干枯脆裂。叶柄和茎部发病,初呈水浸状,后缢缩导致病部以上枯死。果实发病,先从花蒂部发生,出现水渍状暗绿色近圆形凹陷的病斑,后果实皱缩软腐,表面生有白色稀疏霉状物。   

防治方法

覆盖地膜阻挡土壤中病菌溅附到植株上,减少侵染机会。采用高畦栽植,避免积水:苗期控制浇水,结瓜后做到见湿见干,发现疫病后,浇水减到最低量,控制病情发展。但进入结瓜盛期要及时供给所需水量,严禁雨前浇水。发现中心病株,拔除深埋。

土壤处理苗床用农夫稼园“唐润”500倍液喷淋地面。

在发病之前,结合其他病害的防治注意定期施用杀菌剂,尤其是雨季到来之前要施药预防。田间发现中心病株后,采用下列杀菌剂或配方进行防治:农夫稼园“疫病专用”加农夫稼园叶面奶肥加水叶面喷雾,57天再喷一次,连续喷施23次。

如果与细菌性角斑病混合发生可在上述药剂中加入农夫稼园“腐烂溃疡专用”加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800倍混合喷雾。

黄瓜病毒病

黄瓜病毒病普遍发生,危害严重。一般发病率10%-30%,严重的50%-70%,产量损失大,。在田间病害症状可归纳为6种主要表现型,即花叶型、蕨叶型、条纹型、丛生型、卷叶型和黄顶型。发病率以花叶型最高,蕨叶型次之,条斑型较少。危害程度以条斑型最严重甚至绝收,蕨叶型居中,花叶型较轻。 

   防治方法

控制黄瓜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应采用以农业防治为主的综合防病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及时喷施“农夫稼园叶面奶肥”培育出黄瓜植株发达的根系,促进健壮生长,增强其对晴雨骤变的适应性,提高对病害的抵抗能力

做好定植前后的栽培防病措施

早期防治蚜虫、清除传染源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农夫稼园“病毒病专用”加“昕爵藜芦碱”混合喷雾,间隔5--7天重喷一次,连喷3次。

黄瓜霜霉病

黄瓜霜霉病是黄瓜生产中的一大病害,不单发病迅速、危害严重,而且发生普遍;在发病季节,一周左右时间就可使成片的植株发病,形成减产3050%的惨局。霜霉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形成多角形病斑,很多人能够明确识别,但据笔者接触的不少生产者中,还有不少人不能明确进行诊断,尤其是常与叶片上发生的细菌性角斑病混淆,因而在防治上常常失策。在此不得不扼要地简述一下。黄瓜霜霉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在诊断中重点要着叶片背面。开始发病时,在叶背常先形成一些较小的浸润状多角形病斑,病斑的初期是看不到其他着生物的。随着病斑的发展扩大,在叶背的病斑上会逐渐生出较短的、灰白色的绒毛状物,严重时形成灰色的霉层。后期严重时,则形成紫褐色的较大多角斑,在叶背病斑相应的叶片正面出现黄色失绿斑。霜霉病斑与细菌性角斑病病斑的主要区别有四:(1)霜霉病斑较大,细菌角斑病斑较小。(2)霜霉病叶背病斑后期生出霉层,而细菌角斑叶背病斑不会出现霉层,后期干枯、有时脱落穿孔。(3)果实、茎蔓上的细菌角斑病斑,后期(尤其环境潮湿时)常出现菌脓。(4)细菌角斑病菌,可沿维管束侵入种子.

防治方法

改善栽培管理 注意轮作换茬,易发病季节注意控制浇水,小水冲施农夫稼园高磷高钾高效复合冲施肥中后期注意补喷农夫稼园“单品有机钙”有机钾生霉前及时摘除病叶,提高棚内温度、通风散湿等。
     喷药预防 在发病初期,要及时喷布农夫稼园“霜霉病专用”加农夫稼园叶面奶肥混合喷雾,效果极佳。
      高温闷棚处理 大棚栽培黄瓜,到发病季节时,在晴天中午要及时采取,密闭升温至44462小时高温处理,隔35天再重复一次,可控制菌原的骤增。
    黄瓜靶斑病

黄瓜靶斑病又称黄点子病,起初为黄色水浸状斑点,直径约1毫米左右。发病中期病斑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易穿孔,叶正面病斑粗糙不平,病斑整体褐色,中央灰白色、半透明。后期病斑直径可达10~15毫米,病斑中央有一明显的眼状靶心,湿度大时病斑上可生有稀疏灰黑色霉状物,呈环状形状。

药剂防治

靶斑病为真菌细菌同时感染的复合型病害。是较难防治的病害,实践证明在生产上一般的杀菌剂几乎无效或者是收效甚微。

黄瓜高产第一人李广亮的经验是:发病初期用农夫稼园“靶斑叶斑”专用加“农夫稼园吡塞辛菌胺”加“农夫稼园叶面奶肥”进行常规喷雾后,7天再喷一次就可完全治愈,带动了周边大棚的农民,彻底改变了瓜农对黄瓜靶斑病认为是无药可治的错误论断。

黄瓜生理性病害

花打顶

危害症状

多在冬季或早春季节设施栽培黄瓜的苗期至结瓜初期发生,主要表现为植株顶端节间呈短缩状、植株不再有新叶和新梢长出,中下部浓绿、表面多皱缩和突起,而在生长点周围急速形成雌花和雄花间杂的花簇,顶端出现小瓜纽,因而称之谓“花打顶”,造成早期减产。   

 发生特点

黄瓜花打顶是一种生理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棚内温度偏低,昼夜温差大造成的。黄瓜出苗不久,在长出真叶的同时就开始了花芽分化。当有34片真叶时,在植株的生长点已分化出20个以上的叶原基和花原基,叶原基将来长成叶片,花原基将来逐走形成雌花和雄花,黄瓜在温室昼夜温差大和短日照条件下,有利于雌花的形成,而雌花和雄花的形成则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就会对营养生长产生抑制,从而出现“花打顶”。另外,地温偏低,土壤过干或过湿,施用了未腐熟的粪肥,或单一过量使用氮素化肥,造成黄瓜根系发育差,吸收能力弱,也容易诱发花打顶。

防治要点

黄瓜花打顶主要应做好早期预防工作,然后根据不同原因对症防治。①提前育苗,使幼苗处于较高的气温下,使花芽分化阶段夜温不低于13℃,白天温度在23℃以上,有条件的可用灯光照明。定期喷施农夫稼园叶面奶肥防寒害,促进生长。②定植后及时中耕松土,提高地温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多发新根。

 

 

以色列昕爵国际集团(中国)有限公司  技术部 李永信 2015-8-8

 

图片

选用农夫稼园“叶面奶肥”叶面喷施,每隔7天一次,连续喷施23次,能显著增强黄瓜对低温冷害的抵抗能力,迫使养分向营养生长的部位运输,可以有效地促进植株生长,抑制花打顶现象。

化瓜为黄瓜常见的生理病害之一,管理不当或生育后期经常发生,显著影响黄瓜生产。

危害症状

化瓜主要表现为幼嫩瓜条未开放就逐渐黄化萎缩,最后死亡;或已经坐住的瓜条停止生长,逐渐褪绿变黄,最后萎缩坏死。

化瓜多发生在黄瓜结瓜初期或后期。造成化瓜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因棚室内高温干燥、叶片老化,或因天气不好、管理不当,叶片光合作用能力弱,或施肥过多、水分不足造成伤根,或土壤潮湿但地温和气温偏低发生沤根,或因土壤溶液对植株生长不适宜,根系吸收能力减弱等使植株不能提供瓜条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而出现化瓜。单性结实能力较弱的品种,低温或高温时妨碍其受精,容易出现化瓜。

 

 

图片

发生特点与防治要点

由于造成化瓜的原因较复杂,防止化瓜需及时查明其发生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①因地上部营养不足而造成化瓜:需加强温湿度管理,尽量增强叶片光合作用能力,可叶面喷洒“农夫稼园叶面奶肥”②因根系生理机能受抑制而造成化瓜:需及时中耕松土,冲施农夫稼园“超浓缩液态冲施滴灌原液”追肥松土,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发育。③因品种特征而造成化瓜:可在雌花开花后喷施“农夫稼园瓜类专用”,促使幼瓜生长发育;刺激子房膨大,减少化瓜。

黄瓜沤根

沤根是由低温或积水等原因引起的生理性病害,一般在移苗或定植初期发生,导致植株根系生长不良,不长新根,从而引起秧苗死亡,给生产带来较大损失。

沤根是育苗期常见病害,发生沤根时,黄瓜苗的根部不发新根或不定根,原有根系逐渐呈黄锈色腐烂,根皮发锈后腐烂,茎叶生长缓慢,叶片边缘逐渐发黄、皱缩,最终导致地上部萎蔫,且容易拔起,导致幼苗死亡。严重时成片干枯,似缺素症。

发生特点

病因主要是地温低于12℃,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同时田间管理中浇水过量,或遇连阴雨天气,苗床温度和地温过低,新根无法生长,导致瓜苗生长不良而萎蔫,若持续时间较长易诱发沤根。沤根后地上部子叶或真叶呈黄绿色,叶缘部分呈现枯焦状,严重的整叶皱缩枯焦,生长停滞。当幼苗或定植后的植株持续处于56℃低温时,导致黄瓜植株生长点停止生长,瓜苗长势衰退,老叶边缘逐渐变褐,导致瓜苗干枯死亡。

防治要点

苗床要高燥,避风向阳,畦面要做平,严防大水漫灌。②加强育苗期的地温管理,避免苗床地温过低或过湿,晴天中午育苗棚要及时放风炼苗,夜间注意保温。③采用电热线育苗,控制苗床温度在16℃左右,一般不宜低于12℃。

图片 

喷施“农夫稼园冰川基因奶肥”抗寒、营养、促根、生长。

 

 

科学使用“农夫稼园冰川基因奶肥”,提高黄瓜植株自身抗逆性能 

幼苗期与定植时喷洒“农夫稼园冰川基因奶肥” 23次,促苗健壮、促进花芽分化,预防病害发生。

生长期结合喷洒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夫稼园广谱杀菌剂、杀虫剂,每1012天左右喷洒1次,及时适时保护植株,提高植株自身抗逆性能,预防病害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