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谈出投资意向,第二阶段是估值。估值谈不拢,也完不成融资。所以,接着昨天的话题,有必要好好讲一讲估值。 农民自己种的粮食自己吃,不需要估值;自己种的粮食拿一部分去卖,做为商品,就要估值,就要定价。价格合适你就卖,价格不合适你就先屯起来、待价而沽,或者干脆自己消费。由此可见,估值是左右交易的基础因素之一。 估值是为了定价和交易,那么什么样的价格才是合适的?这个合适的价格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企业估值的本质是对企业内在价值进行正确评价,从而对各种交易定价提供参照依据。评价的一个常用方法就是建模,就是建立资产定价模型建模的过程,就是把公司内在商业逻辑从投资的角度数据化的过程。它是一个量化分析,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影响企业价值的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其实从技术层面讲,估值并不复杂,但是却很难。因为即使是巴菲特也没有找到可以信任的估值模型。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先有估值再建模。这主要是由于估值存在着一些难点。
不仅一千个人有一千种估值一个人也可能有一千种估值。尽管如此,万变不离其宗,估值的原理倒是简单。 估值的基本原理是:“对于能够创造现金流的资产而言,其内生价值取决于资产预期现金流的持续时间、金额大小及其可预见性”。它内在的包含了三大要素,持续能力、现金流产生能力、成长性。 假设有一个投资我永远不抛,那么投资的收益就只有分红,是个永续债。阶段性投资的收益两块,分红和差价。在目前中国股市,基本不分红、靠炒和跑来赚钱的情况下,真正的价值投资很难。一级市场的投资收益更是靠好的退出。
这些方法看来起很复杂,其实理解起来并不难,打个比方:
当没有方法可用时,还有一种不得不说的方法是拍脑袋。在新三板领域,经常有机构用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市盈率来估,打折,说白了就是拍脑袋。这种东西没什么合理性,因为估值基础不同。比如上市公司有壳价值,新三板公司有吗?一个壳最少得20亿吧。再比如股灾了怎么办,系统性估值修复怎么办? 不得不承认,有参照比没有参照好,但是切记不可乱用!
知己知彼,双方信息不对称降到最低才是估值的破解之道。 ■原创来源:洞见资本研究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