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MAIL:168hzyong@163.com
古诗词鉴赏初探
实验中学 何泽勇
一、猜阅标题,高屋建瓴
欣赏诗词最先接触的是标题。标题是诗词的题眼,通过题眼这个“微言”,我们可以搜集到藏有诗词之“大义”的相关信息。阅读标题是敲开诗词欣赏这扇难启之门的砖头,我们千万不能放过。
阅读标题要学会抓点猜测:
(1) 抓时间:有没有时间性词语。
(2) 抓地点:有没有表示地点的词语。
(3) 抓人物:有没有写到人(物),又有哪些人(物)。
(4) 抓事件:是否涉及到某个背景事件,写到某个具体事情。
(5) 抓感情:抒发了什么感情,表达了什么思想。
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认真阅读标题,之后,我们猜测:
“蝉”—→ 写的也许是夏秋季节;
“狱”—→ 可能会写“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无奈;
可能会写“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怨气;
可能会写因犯“莫须有”罪的悲愤;
可能会写视死如归毫无畏惧的气节;
“咏”—→歌咏、赞美蝉,可能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蝉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又如:王昌龄《闺怨》,单看标题,我们就可猜测出这首诗写的是少女或少妇的闺中愁怨。
二、注重作者,知人论世
1、注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
任何诗词总是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一定社会的状况,我们在鉴赏诗词的时候,可以把作者放回到大的时代背景中,力图站在他所处的社会现实的高度来解读作品,挖掘出作者所赋予的深意。
2、注重作者的创作风格。
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把握住了这种风格,等于添了把打开古诗词鉴赏方便之门的钥匙,让我们心中多了些底气,胸存有“成竹”。
我们要特别注重作者的主导风格。如李白的豪放飘逸、浪漫洒脱(如《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将进酒》),李贺的冷艳怪丽、浪漫诡奇(如《雁门太守行》《梦天》),李清照的婉约细腻、清新脱俗(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李商隐的朦胧隐秘、惝恍迷离(如无题诗和准无题诗)。
我们不要忽视作者的另类变化。杜甫除了会写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还会写平淡简易却又自然流转的《江畔独步寻花》。王维在空明宁静的主导风格之外,却能创作出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一样苍凉悲壮的诗句。还有白居易,既有明白如话的一方面,又有明丽圆熟的一方面,前者如《观刈麦》,后者如《钱塘湖春行》。
三、研读注释,暗渡陈仓
古诗词鉴赏中,提供给学生的注释量有限,有的寥寥数字,有的短短几行,但它很有价值,它是命题者给你的某种暗示。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或创作缘由,那是在提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倾向。有些注释帮你解词释句,那是在向你说明本诗词的使事用典或情境理趣。有的则简介作者,可能是在暗示你本诗词的写作风格或艺术特点。
例如:杨万里的《初入淮河》,其中诗句“中流以北即天涯”,命题者给出“天涯”的注释:原指极远地区,这里指宋金以淮河为界的边境线。由此回头再看第二句“人到淮河意不佳”,意思就不言自明了。
四、深挖内容,反复揣摩
对诗词本身的阅读可分以下几个步骤:
(1)通读全诗,明确题材体式。
题材:A、政治讽刺诗 如杜牧《泊秦淮》 B、忧生叹乱诗 如杜甫《石壕吏》C、感时伤怀诗 如杜甫《春望》 D、怀古咏史诗 如杜牧《赤壁》 E、田园诗 如陶渊明《饮酒》 F、山水诗 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G、边塞诗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H、纪游抒情诗 如陆游《游山西村》 I、战争军旅诗 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记之》 J、送别诗(饯别诗)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K、爱情诗(相思诗)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 L、贬谪诗 如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M、爱国诗 如夏完淳《别云间》 N、酬赠诗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O、咏物诗 如骆宾王《在狱咏蝉》
体式有近体诗(包括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古体诗(包括五言、七言、杂言的乐府诗、歌行体诗等)、词、曲。尤其要注意的是绝句中的偶数句,律诗中的颔联、颈联,必须讲究对仗,末字押韵。
(2)连缀意象,探明立意
意象,即意之象,就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主观情感、来自外部世界的客观物象,是一种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再简单一点说,即情感的客观对应物。古诗词中的意象,是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基于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意象的解读、连缀,领悟和把握附着其上的内涵底蕴。
一是解读单个的特殊意象。
意象因其文化环境和古代文人不断创作和丰富,表现出开放性特点,又因其兼融并蓄与自身的扬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有些意象本身有着被普遍认同的象征内涵。解读单个的特殊意象对古诗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接触到此类意象时,可先考虑它的象征内涵。
如:因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故“莲”常比作高洁的人格。“柳”与“留”谐音,故“柳”蕴含着朋友间的离情别意,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丝”与“思”谐音,故“丝”在古典诗词里常作双关语,暗含着情人间绵绵无绝的相思情,如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月”有阴晴圆缺,“月亮”成了深寓着哀思、别情的象征意象,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喻愁,如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松”代表的则是一种傲霜斗雪、不折不挠的形象。“竹”,则象征了民族气节。
二是连缀整首诗的多组意象。
意象的营构多取决于作者的人生态度、情感体验和周遭环境,我们只要把整首诗中的诸多意象连缀起来,进而叠加、碰撞、融合,然后发挥想像,不难体察并探明作品的立意主旨和艺术境界。
如韦应物《滁州西涧》,由涧边、幽草、深树、黄鹂、春潮、急雨、横舟等七组意象,组成了一幅景色清丽,境界深幽的风景画,盎然春意,扑面而来。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意象直接组合,虽寥寥数语,然游子羁旅之愁、故乡之思,跃然纸上,达到了言简意丰的效果。
(3)围绕“情语”,遍寻词句
古诗词中,除记叙、描写之外,不乏直接抒发浓郁情感的句子,围绕此类“情理语”,遍寻词句,能够较快把握作者对景、物、人、事的态度、看法、感情,从而归纳出诗词的主旨。
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一种绵绵无绝的愁思。又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漫卷诗书喜欲狂”诗句,表现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再如李白的《塞下曲》,最后两句“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语气激昂,慷慨振起,表达了诗人奋战沙场的决心和抱负。
(4)透视技巧,通悟特色
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要为思想感情服务。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体验和审美趣味总是离不开诗词创作中多样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
除这些,意境宏大(或高远),气势壮阔(或雄浑)两方面常结合在一起,用以形容某些写景抒情诗句的特色,如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又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团中圆”。
五、整体权衡,全面参照
诗题、作者、注释、诗词本身,如单看某一方面的内容,可能会以偏盖全,因此,通盘考虑,综合评价,从总体上斟酌探究,再三权衡,可以深化因单方感受所得的粗浅印象,使感受不断趋于全面、细致、丰富、深入,且更接近于作品形象的实际,从而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偏废。如朱熹《观书有感》,单看诗作内容,可能会误以为是一首纯粹的写景明理诗,再看标题,不难发现,它实际上是以景作比,表达观书所思,揭示出盎然理趣。又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其中有“落花时节又逢君”一句,初读,以为“落花时节”只是点明时间的词语,但联系作者杜甫所处的社会背景唐安史之乱,我们可进一步理解:这:“落花时节”,不仅指晚春这个自然时间,更指国家的颓败和个人的衰老,读起来令人悲不自胜。
六、诀窍点拨,落笔生辉
1、反复诵读,细细吟咏。读要读准节奏,读通层次,把握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吟咏要细,要慢,可以闭眼想象,最好做到作品之境与读者之情汇合交融,泯然为一。
2、多用专门术语,多写书面雅词
如涉及到诗词内容,作者思想感情的有忧国忧民、旷达乐观、感时伤逝、热爱生活、怀念家乡、淳朴诚挚、愁苦衷怨、雄心壮志、恬淡闲适、怀才不遇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