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条 | “互联网 ”时代,如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Purefact 2016-03-31

人人都热爱祖国,但在“互联网 ”时代,如何让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多样、丰富有效?今年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各级各类教育的各个环节。开展“走心”的爱国主义教育,考验着每一个教育人。



熊丙奇:“互联网 ”时代如何爱国


今年1月,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着力运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和途径,有效拓展课堂内外、网上网下、平台载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创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处处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

教育部这次发文的重点,是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与途径,这在“互联网 ”时代很有必要。如果再用传统的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很难起到好的效果。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多以灌输、说教等方式为主,包括在教材中编写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人物与故事,在课堂上进行国情教育,在课外举行爱国主义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也许可以说出一些与爱国有关的知识,但对于究竟什么是爱国,为什么要爱国,概念却很模糊。比如,有的学生可以大谈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大道理,但对自己的言行却不负责任,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网上发言讨论有关国家、民族的话题时,不遵守互联网规则,时常站在道德制高点,对他人进行辱骂,甚至人肉搜索。这些行为已经涉嫌触犯法律,其做法根本不是爱国,而是打着“爱国”的旗号伤害他人。

再比如,对于爱国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于是许多学生理解为,只要对国内某一事物提出批评意见,就不是爱国。进一步延伸到学校,只要对校内事务提出批评,就是不爱校、不爱国。这是对爱国主义的误读,是以“爱国”名义反对质疑和批评,掩盖问题与矛盾,对国家的持续进步和发展不利。

因此,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说教方式,在课堂上,要实行交互、探讨式教学,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理性表达,深入理解什么是爱国、如何表达爱国。与此同时,在课外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公益服务,了解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另外,还需要改革学校的治理模式,让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监督中。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重要的是创新学校教育环境,促进教育公平公正,让学生从教育发展、学校办学中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精神是需要耳濡目染的,不公平的教育和社会环境很可能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起反作用。

校园浓郁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当然不只是横幅、标语、人文景观、各种仪式,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权利和尊严。在这种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学生,他们会珍惜这些权利和尊严,也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进而形成全社会的合力。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众 说


教师要当好守护者

教师要做学生心中爱国主义精神的播种者、“过滤器”和“矫正器”,利用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并通过学科教学环节,全方位、多渠道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要贯穿于青少年的德育全程中,不可偏废。而教师,就是要在这个过程中做好他们的“守护者”。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们要时刻做好自己,从思想上、行动上修炼自己,既要保持思想上的正确性、纯洁性,还要始终在言行上与之保持高度一致,更要在教育方法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通过言传身教,使孩子们能够自发自愿地接受教师的“传道”和“守护”。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武冈市稠树塘镇中心学校  周卫军)


要善于“化大于小”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学校必须扎扎实实做好“三落实”工作,即落细、落小、落实。

落实于“细”。我们要从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中、从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中发现点点滴滴爱国主义教育的“因子”和“种子”,并小心地植入学生心田,小心呵护;落实于“小”。每周的升旗仪式、每次的班会课、每次找学生谈心、每篇课文、每次作业,都可以作为一个平台或载体,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项内容渗透进去,不知不觉,化大于小;落实于“实”。抓住教育中的细事、小事,以钉钉子的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做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久久为功。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邹城市中心店镇老营学校  张学炬)


认同教育要以理性为基

爱国主义教育,实质上是培养公民对国家积极认同的教育。谈国家认同之前,我们必须对认同本身做一个思考。对一个人或一件事认同,首先必须对人或事有充分而全面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与抉择。认同是在信息掌握充足的基础上经过自我判断而作出的积极选择,其关键是自我判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个体在自我判断的过程中,理性参与面越广、程度越深,其结论的稳固性越强、影响的时效性也越长。

没有充足的信息,判断与选择就无从谈起,理性也就无法参与。没有理性参与的认同一碰即碎,毫无价值。因此,要想形成积极而稳固的认同,一是信息的充足性、全面性要有保障,二是要充分发挥主体的理性参与作用。

对青少年进行国家认同教育时,教育者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资料,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引导,让学生在运用辩证、历史、发展、唯物的观点和科学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作出理性判断与选择。在较为微观的经济、军事、科技、教育等领域,这种认同教育的方法同样有效。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南漳县巡检中学  赵世庭)



内容来源:中国教师报(内容有删减,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