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编游上海】上海滩的那些历史悠久的老房子

 雨雨下个不停 2016-03-31

外地人游上海,喜欢老房子,随走随拍,用镜头记录下这些或典雅、或雄壮、或瑰丽、或沧桑的古老建筑。回来整理了一下,发现这里的每一座房子、每一幢建筑都充满了历史和故事。


孙中山故居,香山路7号。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1918年入住于此。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继续居住到1937年。现故居内的陈设绝大多数是原物并原样布置。1961年故居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公馆,即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思南路73号。是一幢一底三层的西式花园楼房,建于上世纪20年代,1946-1947年国共谈判期间,周恩来、董必武等曾多次在这里会见各界人士并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1959年被列为上海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修复建立纪念馆。



思南公馆,思南路51-95号。旧由义品洋行经租,习称义品村,系法国式小楼,2~3层,室内舒适,花园宽敞,主要分布于思南路两侧。下面说说思南公馆这块儿有哪些响当当的神奇人物:36号杨森,后为黄金荣小老婆金素琴姐妹租住;57号陈长蘅;61号薛笃弼;87号梅兰芳……精力有限,这些地方都没有走到,憾事!


卢汉故居,思南路44号。卢汉(1895-1974年),云南昭通人,彝族,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原国民党滇军高级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40年代寓居于此,1949年12月9日在昆明率部起义,和平解放云南,1955年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卢汉历任云南军政委员会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二、三届常委、全国政协二、三、四届常委。1974年5月13日因患肺癌,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



旧上海法租界警务处暨中央捕房,上海建国中路22号。1918年竣工,同年警务处与芦家湾捕房迁此,底楼为当时法租界最大的拘留所。1943年起先后为汪伪上海特别市警察局卢家湾分局、上海市警察局卢家湾分局。1949年5月后为上海市公安局卢湾分局。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黄陂南路374号(原法租界望志路树德里106号),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地方。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2人,他们是:毛泽东、何叔衡、李达、李汉俊、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共产国际派马林(荷兰人)和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俄国人)出席了会议。后因有法国搜查人员介入,会议被迫终止,转至嘉兴南湖一艘船(红船)上进行,最终圆满落幕。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马当路302-304号,建于1925年。朝鲜三一运动以后,韩国临时政府几经迁移于1926年入驻这里,当时金九任国务领(相当于总统)。1932年,由于韩国临时政府成员遭到日本军警的逮捕,被迫撤离上海。但它是韩国临时政府在上海办公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旧址”。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于1933年4月13正式对外开放,曾接待过3位韩国总统,3位国会议长。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被称为“韩国民族独立运动的圣殿”。


联合教堂(也叫新天安堂),南苏州路107号。原为中华基督教会下教堂,1866年由英美侨民建造,英国建筑师道达尔设计,供英国侨民做礼拜使用。联合教堂为近代仿哥特式砖木结构的教堂,中部设计有一座高达33米的钟塔。历史上,它曾是苏州河南岸的制高点。在钟塔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礼拜堂,因此教堂的总体平面呈双十字结构,可容纳五六百人祈祷。



有资料调查显示,联合教堂曾是外滩地区唯一没有被改建或重建的历史建筑,可惜后来遭到了破坏,早已面目全非:钟楼只剩下残缺的底部,西侧的礼拜堂早被拆毁,东侧的礼拜堂也在2007年的火灾中烧毁,只剩下四面的墙壁,和烧黑的屋架。现在的教堂是按原貌重新恢复重建的。



原英国领事馆(背面),中山东一路33号。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最古老的也是唯一一座19世纪建筑物,建成时间为1873年。建筑风格属于19世纪流行的殖民地式样,四坡顶,2层均有券廊,砖木结构。1966年,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关闭,该大院成为上海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用房。2003年,置换给新黄浦集团。



原英国驻沪总领事馆(1号楼),占地最初有126亩,后来只用了58亩,是外滩唯一拥有大片花园绿地的建筑。为目前外滩一线现存最早的建筑。它是上海近代历史的一个见证,是上海租界乃至上海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起点。



原划船俱乐部会所,南苏州路76号。建于1905年,由玛礼逊洋行设计,建筑风格折中。顶部为维多利亚风格,局部带巴洛克装饰。原建筑由会所(中部)和游泳池(西翼)、船库(东翼)等三部分组成,现保留的为部位会所建筑和原西翼游泳池的门楼。原东翼船库建筑因建设吴淞路闸桥需要于1989年拆除。



真光大楼,圆明园路209号。原为中华浸信会联合会办公楼。1930年建成。建筑面积3347平方米。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大楼坐西朝东,钢筋混凝土结构,装饰艺术派风格。



外墙深褐色面砖饰面,立面上竖向线条密集,顶部层层收分,墙面饰以锐角状竖线条装饰,出女儿墙收头。大片玻璃窗与方形玻璃灯柱及室内流畅的天花与墙面线脚及灯饰处理,都具有一种强烈的时代感,极具视觉震撼力。


兰心大楼,圆明园路185号。原为上海兰心戏院,是近代外国人在华设立较早的戏院之一,建造在上海最早的剧场——兰心戏院旧址上。1927年竣工,当时国民政府外交部驻沪办事处就设在此处。大楼坐西朝东,七层钢筋混凝土结构。



外墙立面采用褐色面砖饰面,简洁清丽。主入口处略前出,设齿状隅石,层间窗洞置连续式平拱钢窗,横线条韵味感强。顶部挑出阳台饰爱奥尼式柱,窗楣上置三角形山墙花装饰。顶层塔楼三面饰弧拱券、中间是券心嵌销石。整幢大楼呈现出现代主义风格并局部带有新古典主义装饰。


协进大楼,圆明园路169号。建于1923年,高6层,立面为折衷主义风格。主入口大厅楼梯间有时代特征,楼梯为铸铁制造,木门玻璃。协进大楼曾是中国基督教和中国民众本身统一的象征,民国时期长期作为基督教协进会大楼使用。


哈密大楼,圆明园路149号。建于1927年。由新马海洋行设计,具有新古典折衷主义外立面,整幢为八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外立面装饰细致丰富,立面风格为折衷主义三段式立面,整体比例适当,入口大门和阳台处理细节精到。该栋建筑曾进驻中央通讯社上海分社、文汇报馆、沙咪洋行、瑞和洋行等单位。



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圆明园路133号。建于1933年,由沪上华籍著名建筑师李锦沛设计。建筑坐西朝东,九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外貌带有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影响,装饰纹样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立面勒脚为石刻莲瓣须弥座,窗裙和压顶饰假石回纹,入口门楣为石刻勾头滴水批担。室内饰藻井式天花及仿和玺彩画,十分精致。



圆明园公寓,圆明园路115号。建于1904年前后,由近代上海知名建筑师事务所爱尔德洋行设计。主体为四层砖木混合结构,局部有钢筋混凝土框架,是上海最早的英式公寓。清水砖墙、砖雕、使用白色的粉刷和砖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室内装饰豪华。在建筑沿街的两个角部,建筑师作了切角处理,而在底层则做了一个半圆的浅门廊,用两根爱奥尼克短柱支撑,自然地为二层退出一个别致的阳台;门廊上有十分精美的砖雕装饰。像当时的许多洋行一样,在建筑的中部有一部很宽的,精美的直跑大楼梯,楼梯的雕刻十分仔细,虽然已经百年沧桑而仍可见其美,而在建筑的后部则有一部较小的楼梯。建筑的层高也比一般的洋行要高。圆明园公寓曾经进驻的机构包括谦信洋行(1882)、汉成洋行(1935-1948)、亚洲花边厂(1948)等。



上海大厦,虹口区北苏州路20号。1934年为英商所建,1951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改名为“上海大厦”。由主楼和副楼组成的上海大厦位于外白渡桥的北侧,这是一幢早期现代派风格的八字式公寓结构,外部处理与内部装修简洁明朗,外观气势宏伟。主楼原名“百老汇大厦”,副楼又名“浦江饭店”,现为三星级宾馆,饭店设有中、美、英、法、日、阿拉伯六国特色高级套房,曾接待许多国家元首及中外游客。



上海早晨1846外滩店,虹口区黄浦路1号。是远东第一大饭店“理查饭店”又名“上海浦江饭店”,是一家老文化博物馆餐厅,主要是上海本帮菜和老式上海西餐的口味。整个餐厅美轮美奂,聚集了巴洛克、维多利亚等多种欧洲建筑风格元素。沉稳的仿大理石水泥柱华丽大气,包房内壁画以19世纪绘画而复原。几十盏价值四五万元一盏的水晶吊灯,无不重现出当年的奢华盛景。



上海总会大楼(曾为东方饭店),中山东一路2号。上海总会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一个重要的社交场所,建于1864年。建筑立面为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建筑设计师是H.TARRANT。室内装潢由马海洋行的日本建筑师设下田菊太郎设计,装饰华丽,以长达34米的黑白大理石酒吧柜台著称。


有利大楼,中山东一路3号。原名联合大楼,为美国有利银行所有,故称有利银行大楼。大楼于1916年建成,是上海第一幢采用钢框架结构的大楼,钢框是向德国著名的克虏伯工厂定制。楼高7层整体仿效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整幢建筑是以门为中心的轴对称图形。窗框多采用巴洛克艺术富有旋转变化的图案,大门有爱奥尼克立柱装饰,高大的落地窗既有利于采光,又增添楼宇气势。现为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6号。1897年在外资银行打进上海滩整整52年后,中国人才自筹资金开设第一家中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该楼是一幢假四层的哥特式建筑。大楼第四层有五个尖顶层面,原先还有十字架。第三、四层有小尖塔。大楼第四层是尖券形的窗户,一、二层是典型哥特风格的花窗棂窗户。四楼南面为平台,是观赏黄浦江的好地方。



大北电报公司大楼,中山东路7号。建成于1908年,原是旗昌洋行的产业,轮船招商局将它买下后,即归属下的大北电报公司使用。该楼的设计者为英资通和洋行,是一幢典型的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大楼,横、竖三段式手法处理十分明显。顶部两端各设计了带有洛可可艺术风格的黑色穹窿房顶,与白色的墙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鲜明的对比。20世纪90年代,通过房屋置换,泰国盘谷银行获得大楼使用权。泰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也设在三楼内办公。



招商局大楼,中山东一路的9号。由英商通和洋行设计,为3层新古典主义风格。原是美国旗昌洋行的产业,1891年被轮船招商局买下。旗昌洋行大楼为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中历史最悠久、风格最独特的一栋,它见证了上海外滩沧海桑田发展的历史。


汇丰银行大楼,又名市府大楼,中山东一路12号。属新希腊建筑,大楼由著名的英资建筑设计机构公和洋行设计,德罗·可尔洋行承建,1923年建成,原系英商汇丰银行上海分行。英国当时将这座建筑自诩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的最讲究的建筑。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市档案馆曾进驻于此,现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上海第一食品商店,前身为“新新公司”,南京东路720号。“1926年,新新公司在此开业,与“先施”、“永安”、“大新”四足鼎立,被誉为上海南京路上四大公司。


上海时装商店,南京东路690号。原先施公司,建于1917年(后被轰炸修缮),是南京路上第一个由中国人筹建的大型环球百货公司。


永安百货,南京东路635号。创办于1918年,1966年更名为国营东方红百货商店,随后再次更名为上海第十百货,于1988年定名华联商厦。2005年4月,该商厦重新起用旧称“永安百货”。



上海第一百货,南京东路830号。1936年开始营业的上海老字号。大楼外观是装饰艺术派风格,平面方形,包括地下室共10层,大门设在南京路西藏路转角处,带有弧形。屋顶上的栏杆、花架上的挂落,都是中国风格。


上海人民大舞台,九江路663号。人民大舞台1909年落成开业,是上海最早的京剧演出场所。京剧名角杨小楼、梅兰芳、王凤卿、王又宸、小子和、刘鸿声等先生曾在此登台献艺。1919年,由上海大亨黄金荣接办,易名荣记大舞台。1951年改为国营人民大舞台。2011年,重建后的人民大舞台正式开业。



天蟾逸夫舞台,原天蟾舞台,福州路701号。建于1926年,英籍建筑师艾考脱兰设计,时名大新舞台。麒麟童周信芳、常春恒、李桂春、李吉瑞、荀慧生、高庆奎、白玉昆、盖叫天等先生都曾在这里演出。曾有“(京角)不进天赡不成名”之说。

|图文由小麦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